赵丽华:有些人的诗歌审美停留在马车时代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19:16 新浪博客 |
沈浩波:我觉得刚才你说有一个稍带敌视,这个话说轻了。 主持人:我说客气了。 沈浩波:不用跟我们客气,为什么说非常敌视呢?像这样一个事情为什么会闹得沸沸扬扬,这么多人关注、跳脚骂,是骨子里因为热爱,是从相反的一个地方热爱。因为你没有符合他们的期待,他们对诗歌的期待,你没有符合,所以恨。因为恨来骂,所以就热闹了。当我们看到这么多人跳脚骂的时候,不是因为中国人不热爱诗,中国是一个诗国,不可能不热爱,而是太热爱了,无法容忍你们现在这样的诗歌,为什么中国现在的诗歌变成了你们这样的诗歌,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这个现实怎么造成?不是诗人单方面造成的,而是中国当代诗歌30年来根本没有读到,没有读到不关我们的事。 主持人:因为热爱,因为心里有落差,造成现在这个局面。但是可能原因是无知吧? 赵丽华:不是无知。 沈浩波:如果今天可以把话说得更客观一些,我觉得不是网友多么无知,实际上在诗人和网友之间,或者是诗人和读者之间只是一张纸,但是30年都没有捅破一张纸,经过30年的风霜雨露、30年的泥土沉重,就变得坚不可破了。为什么这30年来中国人没有读到诗,因为30年来中国诗一直是亚文化,当知识精英分子是主流,它站在精英知识分子后面,当草根文化是主流的时候,站在草根文化主流的背面,有很多社会原因。到今天的诗歌,整整30多年过去了,30多年的几代人的隔膜,造成了诗歌再往前发展,诗人依然在写诗,而我们的读者依然停留在原地,这个时候双方来沟通,显然不行。 主持人:这存在一个问题,就像刚才沈浩波说的,尘封的窗户纸,窗户纸有两边,一边是读诗的人,自己也写诗,一方面是诗人。究竟这个窗户纸没有捅破的原因,是谁的原因,还是一半一半。 沈浩波:两边都没有责任,责任是跟这两边都没有关系的人,因为读者跟诗人在时代面前都是没有力量的,没有一个力量能撬动一个时代,大家都是乏力的。 赵丽华:这个落差怎么形成?刚才沈浩波说的,为什么网民跟诗人的写作,网民的诗歌审美跟诗人的写作存在这么大落差和不理解,不是网民无知,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网民可以在其它领域卓有成绩,非常有悟性的人。但是为什么形成这个情况呢?打个比方,他从课本上学到的,可能是徐志摩的诗歌,从课本上读到,另外是一些主旋律的诗歌、朗诵诗、政治抒情诗等等。如果他在课外读过的可能是汪国真、席慕容等等这些东西。把现代的诗歌拿给他,他接受的确有一点困难。因为这些年来,就是你说的这30年来,我觉得诗人们的写作,尤其是有网络以来,大家可以从网站上敲任何一个外国诗人的名字,现在非常活跃在国际诗坛这些人的名字就可以把他的诗拿过来,随便找几个英文不错的翻译成几个版本这样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诗人们现在全球化的时代,诗人的创作已经跟国际同轨同步了,差距并不大,中国诗歌比外国诗歌差距大吗?不大,已经写到这样子了,看了很多人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把现在这些作者的东西拿给诗人们看,他没有接受过,一下子很难接受。陈丹青和王安忆有一个关于现代艺术的对话,当时陈丹青说王安忆,王安忆说我不喜欢需要被诠释的艺术。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就说很多东西现在的美术我不喜欢。当时陈丹青这么说,你要看懂毕加索,之前就要看懂塞尚,看懂塞尚之前要看懂印象派。大概的话是这样的,我记不清楚,是很多年的一句话了。他就说艺术的这种欣赏必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突然的,30年不看诗,冷不丁把我的诗拿给你看,你不接受很正常。说一句得罪人的话,比如现在诗人的写作进入了汽车时代、飞机时代,可能有一部分人的审美还停留在马车时代和牛车时代,就是这么一个大的差距,没有办法。 主持人:这些正在攻击你或者是各方面反对的声音,这个群体大概有百分之多少是属于你说的马车时代的人,还没有提高到可以欣赏的程度? 赵丽华:这个欣赏程度绝对不是说网民无知而造成的。 主持人:是不懂? 赵丽华:他就是没有看到。打个比方,且不说回到古代以诗取试的时代,现在这个时代,中考、高考考作文的时候,应该留心看到,给你一段文字,用这一段文字发一下你的感想,写一篇作文,但是后面什么文体都可以,但是下面一个括号诗歌除外,高考和中考一直都说诗歌除外,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散文。 主持人:等于是教育中的一些缺失和偏颇造成的。 赵丽华:教育方面极端没有拿诗歌当回事,诗歌的教材这些年大家一直说,现代诗歌教材早就应该改革,诗歌界这种讨论也有几次大的起伏,关于现代诗歌偏于沉闷的感觉,不论是外国诗歌还是中国诗歌。外国诗歌比如说普希金的、雪莱、拜伦,无非是这些,但是现代的诗人这些东西没有放到课文里,没有看到。中国好的诗也没有看到。冷不丁说到一些非常那什么的诗歌,突然把现在很多诗歌拿出来他不接受是很正常的。 主持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没有接触这些诗歌,或者是缺少诗歌的土壤,所以造成不理解和不欣赏? 赵丽华:对,这个落差是非常大的。 网友:我自己不是特别懂诗,但是看了你的诗之后觉得这不就是大白话吗?你的诗歌主要是这种风格吗?或者你诗歌真正水平是怎么样,请你告诉我你对自己诗歌的评价? 赵丽华:至于说大白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白话吗?诗歌也一样,首先句子得让人明白,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但是大家现在喜欢拗口的东西。 沈浩波:你居然能让我看懂。 赵丽华:这诗我怎么能一眼就能看懂呢?应该让我看不懂。有一次一个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物理学家费曼,有一次参加一个研讨会,所有人的发言,当时有一个倒水的人,他说怎么所有人的发言我听不懂,只听懂费曼的发言,你一定不是一个科学家,实际上费曼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后来说一般理论家这样说话:社会区域内的个体分子常常通过符号化的渠道来获取信息,他说你把这句话给我翻译一下,翻译成直白的一种白话,说说究竟是什么?社会的区域分子实际上说的是大家,通过符号化的渠道,符号化的渠道可能是文字,可能是图片,来获取信息,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大家在阅读,但是理论家不会说大家去阅读吧,不会这么说,一定绕着弯子这么说,大家非常习惯绕着弯子说话。 主持人:你的诗是用后一种方式来表达,大家看不明白。 赵丽华:我就直白表达。但是可能有我本身写作不到位的问题,或者是哪方面的原因,我要表达的东西,读者没有看出来,或者是我没有表达到位,使得读者没有看出来。就比方说流传的比较多一只蚂蚁、两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这首诗我当时写的时候就想反正简简单单,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感觉可能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我们目力所及的范围之外,可能还有更多的世界不被我们看到,我们的认知的世界、看到的世界、目力所及的世界永远是有限的,是局部的,比如我现在就看到新浪的直播厅,外边可能是一个北京城,北京城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但是别人可能想不到这些。 主持人:你怎么就能说蚂蚁呢? 赵丽华:你怎么就能说你看到的蚂蚁呢?后边写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没有被我看到。我是想把这首诗的留白多一些,给读者想像和参与的空间大一些,让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一首诗,我是这么想,但是大家不接受,可能是我写作的问题。 主持人:蚂蚁流传甚广。 相关链接: 名博访谈录第一期 美容女王张晓梅谈博客与美容 名博访谈录第二期 周一围:写博客一定要坚持 名博访谈录第三期 凌平:李亚鹏事件体现博客力量 名博访谈录第四期 地瓜猪:生下孩子不是一时冲动 名博访谈录第五期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聊礼乐文化 名博访谈录第六期 著名主持人梁永斌畅谈博客心得 名博访谈录第七期 李冯、陈虎、巫昂畅谈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