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博客首页 > 正文
名博访谈录第五期:彭林谈鞠躬是名人该有的素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20:56 新浪博客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些很好的传统,比如讲究礼仪、重视德行、文艺发达,并且总是追求社会生活的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当然,社会在不断发展,礼乐也应该不断发展。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总是有些有价值的东西存在,现在我们讲要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包含很多具体内容,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这些内容当然都带有现代生活的特点,但是不是和从古代传下来的礼乐文化无关呢?

  9月29日17点,新浪博客国学圈特邀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先生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当代中国礼乐文化的缺失与重建。

  以下为聊天实录: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礼学专家彭林

  视频回放: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聊礼乐文化(一)  (二)  (三)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我是本次访谈的特约主持人梁枢,我们今天请到的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礼学专家彭林。彭教授,欢迎您。

  彭林:你好。

  主持人:说到礼,实际上是行礼的礼,昨天正好是伟大的先哲孔子先生诞辰2557年,各地都在举行很多祭奠活动,这里头涉及到今天的核心话题概念,“礼”字,同时关于礼在今天社会的价值,讨论了也很长时间,我们注意到两个情况,一个是我们看到一个著名的人士,在一个媒体上发表一篇重要的问题,里头谈到,对今天祭天、祭神、举行大典这些他是持否则态度,认为是复古,这是一个情况,作为我们今天访谈的一个背景。

  还有一个情况是有一家很著名的南方的一个报纸,在昨天大概是登了一篇文章,里头讲到中国一些游客在国外做了一些失礼的事情,引起了外国人的侧目,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这两个事情作为我们今天谈话的一个特殊背景,那么就是从纪念孔子老人家的祭礼,到中国游客在外国的失礼,请彭先生谈一谈礼在当下社会生活有什么作用?比如说我们先来关注空子的祭典,昨天发生的事情,该不该祭,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做这件事情有什么价值?请彭先生谈谈。

  彭林:好的,我想这几年咱们大陆祭祀孔子越来越正规,而且规格也越来越高,我也注意到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复古,我想我们评论一件事情,最后不要用古和今作为一个标准,古未必是坏的,在今天社会上很流行的未必就是对的,首先我想不要以古今作为判断是非的一个标准。

  其实我们还应该说,现在这个社会上是不是已经是很可怕,都在复古了?其实大站起来朝四周一望就知道,最重要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流失,我们很少还能见到,我在《环球时报》上看到我们的一个中国建筑师到美国参观以后写了一篇感慨,他说到了美国以后觉得很恍惚,为什么恍惚?因为中国是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可是在中国你几乎很少能见到有古建筑,要有也是新建的仿古建筑,美国是一个只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可是你到处都能见到古代的建筑,恍惚在什么地方呢?

  到底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还是美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主持人:很有意思。

  彭林:可见的咱们现在没有出现一个复古的东西让大家觉得历史倒退,一百多年来我们一对对反古是批判,第三我想祭孔子应该不应该?我想主要要看这个人值不值得纪念,你说他是古人,黄帝比他还要古,这几年政府有一个规定,要把祭祀黄帝作为一个国家大典,而且每次祭祀都要有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要出席。

  那么这个祭祀黄帝尽管是一个很摇匀的人物,可是对于历史的贡献很大,我们认为是中国的人文初祖,祭祀黄帝可以是我们的海内外的华人都有一种认同感,我想这个意义是积极的,孔子也是这样,孔子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从他开始,这个学术走向了民间。以前都是学者官府创办私学的第一人。

  我们中国文化实际上是由周公和他奠定了这种底蕴,所以我们两千多年来称他是万事师表,国际上也认为他是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名人,我们每年选择一天来纪念他,我觉得是天经地义的。

  祭祀是我们中国人一种特殊的纪念形式,对黄帝、对孔子,对我们其他在历史上有贡献的人物,我们中国人文化的特点是一种祭祀的方式。

  它这个形式实际上是唤起我们对孔子的敬意,我觉得祭奠孔子并没有什么不好,这种活动在日本、南韩每年都有,并没有说是可怕的事情。

  主持人:反倒是在孔子自己的故乡听到这样的事情。

  彭林:对,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说该不该诵读本民族的经典这就成为一个疑问了,在我们的故乡就成为一个问题了。

  主持人:您说得非常好,我在理解您的话,为什么要讲礼祭奠孔子,就是我们应该,为什么我们应该?一个他值得我们纪念,我们采取这种形式唤起活着的人对古代圣贤的一种尊敬之心,借用这个仪式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好像是有一个典集里讲,祭奠这个人,就好像这个人在场一样,起什么作用呢?就是要唤起我们对他们的尊重之心,继承那些好东西下来。是不是这样?

  彭林:是的。

  主持人:昨天我刚从衢州过来,衢州是南宋时期因为是援兵南侵,孔庙主持就迁到浙江衢州一代在那里盖了一个新的孔庙,到现在是75代了,这几年衢州政府非常重视,每年都在祭奠这个活动,当时我们昨天请了几个学者在聊,说它更大的是一种符号的意义,说什么呢?好多是从儒学思想来看,孔子的这个家族里头没有出什么大的思想家,但是衢州有这么个地方,大家都去就有一个符号的意义,包括祭奠黄帝这个也是,不要小看符号意义,如果有一个非常正常的,非常合乎过去规矩的这么一个礼,那么就能够唤起当代人,尽管横跨了几千年历史,也能唤起我们对古人的寻根的文化认同感。

  接下来,如果说刚才我们问的问题,是该不该讲礼的问题,具体到现在就是我们有一个如何讲理的问题?这个方面据我所知,您这几年做了很多努力,包括著书,包括到各地去做演讲,包括在各种场合用各种方式在呼吁各方面人士对这个问题的注意,请您在这方面给我们谈谈。

  彭林:应该说礼仪是一个文明民族的标志,世界上只要是文明净化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之后,它都有“礼”,我们中国在这方面我想是最突出的,因为我们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的礼仪从一个制度层面,另外从人的修养的层面,都有非常系统地、非常深刻的体系,那么只是近一百多年来,我们把这个民族被西方列强欺负,我们都归罪于文化,其实最近我注意到有人发表文章,这个文化对于国家被遭遇到这个危机不负责任,因为你像清朝落后挨打,原因是及其复杂,不能死死地就说成是文化,甚至尤其不应该的,我们古代的“礼”,那么一百多年来,我们对这个“礼”进行全盘否定,否定到今天,不仅在我们生活里面已经找不到“礼”,甚至到现在我们连“礼”是什么都弄不清楚。

  由于现在要办奥运会大家才知道,我们这个民族还是很需要“礼”,现在我们才回过头来要把它找回来。这个“礼”我想必要性不用说了,从大的方面来讲,现在我们建立和谐社会,难道能离开礼吗?大家知道《论语》里有一句话,“礼之中,和为贵”,一个社会里,同事之间,家庭里面,国跟国要达到高度的和谐,要通过“礼”这样的形式互相尊重,只有要通过这样的形式才会实现和谐。

  小到我们一个人,一个人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理性的人,能够理性地管理自己的情感,这要通过“礼”,所以在现代社会,“礼”这个东西我觉得它有许许多多是正面的东西,当然我不否认有一些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有一些今天不再实用的东西,那么这个“礼”在《礼记》里就强调,并不要求你拟古,“礼”时为大,宋朝的礼和汉代的礼就有所不同,当然了我们要了今天,跟古代也可以按照时代的需要发展,但是你必须这个精神是一贯的。

  所以这方面,我们大家不要觉得一提到“礼”就认为是复古,这个事情实际上自古以来,就是在一种不断地发展当中。

  主持人:也是在流动中。不变和变的统一,刚才从您说到的,我就想到,这个“礼”在大众生活里头,有一部分是处于日用而不知的情况,你比如说每年清明节,都知道要祭奠先人,要去烧烧纸,到一定场合,但是有的事家长会跟孩子说,我们今天去干什么,有的可能就不怎么说,作为孩子,大人不说他也就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要烧纸,为什么单单选择清明节这一天,我们是要干什么?死去的人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这个方面类似的情况还是有一些?

  彭林:是的,您说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两个,“礼”有一个形式和内容。其实我们在《左传》上讲到,光光是形式只能是仪不能是礼,你这个仪式做得很好,但是你不一定体现了礼的精神,《左传》上讲一个鲁昭公到靖国访问,到达郊区之后步步如仪,很规矩,一步都没有做错,中规中矩的,结果靖国有些人很感慨,说鲁昭公很懂礼,但是靖国有一个大夫就讲,他哪里懂礼,他根本不懂礼,如果这个人懂礼,他应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可是这个人就把国家得乱七八糟,把主要的兴趣集中在并不了解内涵的仪式上,他懂得是仪不是礼,可见古人把这个东西有很严格的区别。

  几天我们清明扫墓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它由自古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仪式做得很规矩,可是往往忽略了它的内涵,这个地方我想讲一个我在南韩看到的一个真实的一个场景。

  主持人:在韩国?

  彭林:这个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祭祀的争议。

  主持人:它的这套东西,当初源于中国?

  彭林:都是中国的。我有一个朋友,他们家里就是一直到今天按照诸子家里生活的,大概在宋明的时候,诸子家里传到朝鲜,被朝鲜社会广泛接受,直到今天按照诸子家里生活的还是很多,诸子家里主要是冠、婚、丧、祭。

  我们往往就是认为,人死了以后就是为什么还要祭祀?这个东西觉得不可理解,甚至觉得是封建迷信,这个体现了我们儒家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对待父母,要始死如始生,什么意思呢?活着的时候要孝敬他,他死了以后要永远地记住他,永远记住他不能是一句空话,怎么办呢?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家里要用一种方式纪念他,思念他?这个就是祭祀,我在他家里看到的,就是在中秋节祭祀的时候,全家人都跪着的,好像他家的祖先还活着,还那里吃饭。吃饭要花多少时间,他们就在那里伺候多少时间,一个小时。

  所以他就叫慎终追远,明德归后,死了以后这么对待他,活着的时候更不用说的,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实际上是教育子孙,我们的父祖无论活着还是过世了我们要记住他,通过这种形式,每年都要想到他。

  主持人:除了刚才说的还有没有别的?

  彭林:还有,我在这个朋友家里,晚上看到,完全是我们明代传过去的礼仪,半夜一点钟祭祀,这个祭祀我就看到,我当时考察,我带了一个摄像机去,都拍下来了,他摆上贡品,其实他知道不可能吃上一口但是他是表达心意,心意要到,全家一个家庭三代人全部跪在下面,那天我去,他是祭祀一个爷爷,下面跪在那里的人,有的是跟爷爷一起生活过几十年的,有的很小的时候对爷爷有个印象,也有的从来没见过爷爷。

  这个祭祀有个祭文,这个祭文就是现写的,这个祭文不是说一些非常虚、非常空的话,而是把一个爷爷的生平,活生生的都写下来了,这个祭文我看一下,他告诉下面的晚辈,我们这个爷爷叫什么名字?什么地方人?他的生平,他对待家庭,对待孩子,对待邻居、对待事业他有哪些值得我们记住的、感人的地方。

  主持人:所谓英雄事迹。

  彭林:英雄事迹,因为我们的父亲、爷爷尽管不是英雄人物。很平凡的人,身上都有一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的地方,闪光的地方。我当时看到这个祭文在念的时候,念到那些非常感人的事情的时候,下面都有人痛哭失声,归结到最后,就是说我们不能给爷爷抹黑,我们要把爷爷好的东西继承下来,为我们这个家族,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

  所以我觉得这种祭祀实际上儒家是把它作为一种教育的形式,而且渗透到每一个家庭的。我觉得如果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理解祭祀,就不会把它看作是封建迷信。

  主持人:按照这个思路,咱们再设想今天的情况。刚才您提到许多古人的例子,可见那个时候就有内容和形式一个统一的问题。

  彭林:对对。

  主持人:到今天这个问题恐怕更严重,形式和内容相脱节的情况。

  彭林:对。

彭林教授与主持人梁枢先生

  主持人:日用而不知的情况,现在就让他知,给他讲,让他知道,我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即便是形式,作为礼的形式,因为我们传统文化断了一百年了,就形式而言好象也还存在残次不全的问题。

  我注意您写的一个《礼乐人生》的一本书,里面讲到祭祀黄帝的,大礼上的一些问题,请您谈一谈。

  彭林:其实祭祀我觉得这是对祭祀对象的一种追思,是对他的一种功德的一种要学习、要引起这样一个东西,所以这个东西就是说心祭很重要,古人祭祀的时候要沐浴斋戒,在祭祀的前一天,要经常想,比方说祭祀父母,你要经常想父母的音容笑貌,父亲以前对自己的教导,祭祀的时候好比就在那里,要那样一种恭敬,现在我们往往这个形式上,我们做得不好,而且连这个东西也没有了,您刚才提到祭祀黄帝,祭祀黄帝第一届把它作为国家大典祭祀的时候,我在电视里全文看了录像的情况,第二年我接到邀请到那个地方在现场看了整个的过程。

  感到这个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这个祭祀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庄严肃穆的一个事情,尤其是像祭祀黄帝这样的,我们华人的一个祖先, 让人感到庄严肃穆不足,商业气息有余,实际上我们现在全国一个通病,文化大胆、招商引资,真正想到黄帝什么,弘扬什么?这个让人感觉非常不足,另外整个仪式让人感到不像。

  因为黄帝是我们所有海内外所有华人的共同祖先,我们称是炎黄子孙,这个祭祀让大家认可,如何改,改得要有道理,要合理,这都可以,就怕这个都是弄得,让人一看,跟传统相差很大。甚至一些基本的东西都没有了,以前我们极了是要摆一些贡品的,九鼎八簋,里面都是空的,没有东西,在念祭文的时候,完全是仿照古代格式念的,四个字一句,念到最后有一句话叫上飨上响,意思是请你用吧,我把祭文念完了,请你吃吧。

  这个东西我想会让海内外的方将失效。所以这些方面要不就不做,要不你就索性搞成现代的,座谈会、追思会,也罢了,但是你一定要说中国几千年的祭祀传统,你要传承,要做得比较像。

  主持人:既然祭奠的是古人,应该不是越新越好。

  彭林:因为你祭的是五千年前的人物,祭祀他的形式。

  主持人:要相称?

  彭林:要相称,而且九泉有知他觉得这个是能接受的。

  主持人:好像还提到一个背对着。这是一个大不敬。

  彭林:因为我们在中国古代礼仪里面,不要说对于黄帝、孔子这样的人,说话不能背对着,一定要面对面,大会的主持人背对着,大概是领导的原因,平常要对下来做报告,依然把脸朝着下面,他自己把背朝着黄帝,这个是让人失效的。

  主持人:刚才讲到形式和内容脱节,讲到了一个问题,另外又讲到了现在因为传统文化断了很多年,就形式本身有发生了残缺、断缺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今天要发扬礼文化,要建设礼文化,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彭林:对。

  主持人:怎么来做?马上要开奥运会了,又提出搞人文奥运,人文是中国的人文,要给世界传达一种中国的人文精神。

  彭林:对。

  主持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请谈谈。

  彭林:我觉得实际上我们国家把人文奥运作为08年奥运会的目标这一这是非常对的,但是现在你看两年以来,口号提出来,这个社会面貌没有多大改变,这是让人非常着急的事情,因为还剩一年多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一个就说个礼仪教育没进主流,什么意思呢?在我们现在大学、中学、小学的课本里面,没有礼仪教育的内容。

  主持人:没有进课本,没有进课堂?

  彭林:对,因为一百多年来我们都批判这个东西,尤其文革,这样一来我们社会上最少有两代人对这些东西是一无所知的。我是碰到一些家长,一些很年轻的,他也觉得这个孩子不仅要知书而且要达礼,可是这个达礼到什么地方学了?没有,礼仪教育的ABC到哪里学?很多人富了做老板了,也想学,没地方学,一方面我们呼吁,一方面面貌改变不了,小学、中学、大学课本都没有。

  这两年我尝试在清华大学开一门课《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很多同学听完之后跟我讲,这个课应该成为一个必修课,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并不是在物质上我们会用电脑上叫现代人,还有我们的文明程度也要现代,这个方面我们中国古代提供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可惜没有进入教材,所以推行不了,很慢。

  另外一个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的一些公众人物,在这个方面应该要敢于为天下先,率先垂范,我觉得去年我们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有一个场面我看了很感动,八一建军节的那一天大概,胡锦涛总书记在山西发表电视讲话。画面上我看到,在他的左侧右侧都分别坐了一排戴了勋章的老八路,胡锦涛总书记发表讲话的时候先站出来,分别向他们深深鞠躬,向他们表示敬意,然后向电视机前的关注深深鞠躬表示敬意。另外我想我们那年抗击非典取得胜利之后。

  主持人:2003年。

  彭林:吴仪曾经到世界卫生组织讲话,讲话之前她是在会场上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感谢全世界对我们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的宝贵支持,她是用我们中国传统的方式鞠躬的,赢得了所有与会代表热烈的掌声。

  我觉得礼仪里面一个最基本的是鞠躬,我们实际上古代讲鞠躬尽瘁,俯首甘为孺子牛,俯首也就是鞠躬,可是我们现在社会,从一个最大的层面来讲,没有人这样做。你都不愿意鞠躬了,你怎么尽瘁啊,你在人民大众面前不肯俯首,你怎么为人民大众。

  所以我看了像韩国这样一些国家,受儒家文化浸润非常深的一些地区,公众人物都鞠躬的,电视节目开播的,他都是要谢谢收看,大家晚上好,他也鞠躬的。

  主持人:您说的是电视主持人?

  彭林:电视节目的主持人,现在你香港的一些比较有文化自尊的一些公众人物、像成龙、刘德华穿民族服装,在公众场合都是行中华礼仪,他们也是想要带动整个社会,我现在觉得非常不理解的就是我们中国这样一个礼仪之邦,在像中央电视台这么有影响的节目主持人,他们没有这个意识,我想他们如果带一个头,在每次节目开始之前,能够给大家俯首一下,甘为孺子牛,要有一种非常恭敬的姿态,我想如果他们能这样做,能跟着胡锦涛这种做法,对不对?

  我想对于全国所有的电视台很快会产生影响,而且能够给我们社会的青少年,孩子,每天打开电视他就知道,这就是礼仪。由他们来推动,我觉得大概比我们这些人影响力要大,要快。

  我们只能面对一个教室的学生,一个教室的听众。我们影响力很小。

  主持人:现在是新浪网,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影响会很大,您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建议中央电视台还有各地的,给大家做一个好榜样,当然这里面事先说明的不是说这些主持人心里头没有观众,而是我们在强调“礼”,让他把这种对观众的尊重表现出来,您刚才强调的礼仪,很重要的是鞠躬,一种行为要表现出来,你心里想,大家不知道,你要让大家知道,你想的是什么?

  彭林:内外一致。

  主持人:内外一致,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

  彭林:对,所以这个地方我这两年在外面讲课,《礼记·乐记》记》里讲过,中国的礼仪形于行与内,道德是什么呢?我尊重观众,我尊重社会,我尊重海内外的观众,你要有一个这样的理念,这个理念在你内心形成了,“礼”就会发自于外,很自然地就流露出来,全国的这么多观众对我的这个电视台要这么厚爱,我要有这个质肢体语言要表现出来,比方说在国旗面前一定要立正,为什么不能送送跨跨地站住,这是我内心对国家的崇敬,我要通过形体表示出来。

  主持人:我注意到运动员比起常人要散漫一些,但是走向领奖台的时候都很庄重。

  彭林:对,我觉得我最感动的,有一次是什么比赛我忘记了,王涛他们几个人上去领奖的时候,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时候四个小伙子都是把手摆在胸这个地方,他跟其他运动员都不同,他这样一个形体动作,让我们感到祖国在他心中,其他人我们也不能说祖国不在他心中,但是他这样的,他把那种东西表达出来了,而且让电视机前面国民,全世界的人民读都读懂了。

  主持人:还是要善于表达,特别是公众人物,要善于表达,因为你多数公众人物一方面你是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你有一个示范作用。

  彭林:公众人物应该你一举一动你的文化底色,你的文化认同都要表现,包括你的服装、语言、肢体要给全国人民做一个榜样,08年奥运会来了,拜托了我们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能不能推动一下这个事情。

  主持人:您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彭林:我们现在一到过年这个意识特别强烈,都穿民族服装,中国的大红灯笼,一切都是中国的,但是也有个别,穿的衣服像马戏团似的,就不太适合。

  主持人:还是要讲究统一。

  彭林:对,我觉得成龙跟刘德华在这方面做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主持人:近一两年各地读经,小孩读经,你觉得跟礼仪建设,“礼”文化建设,您怎么看这个关系?

  彭林:我觉得我们一百多年来反传统,反得很厉害、很彻底,那么这个让人很忧虑,为什么呢?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另外一个都中断了,只有我们中国五千年一直没有中断,可是你要这么反下去,我们的文化也是要中断,现在读经运动,实际上把文化传承接续起来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仅仅读经还是不久,这个肯定首先很必要,但是还不够,因为我们儒家文化跟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人的灵魂由上帝管,什么事情都要到上帝那儿祷告,中国人的文化核心是自己管,一个要读书,一个要在行为上要有规范。

  主持人:要管自己。

  彭林:学会要管理自己情感,管理自己的言谈举止,这样你这个人才是理性的人,读经是书本上学习,在行为上,行为从来是两种,一种是书本上的学习,一种是行为上学习,我们从《礼记》上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我们非常重视这两个东西,所以最近我到台湾开会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做始乎诵终于懂礼,经,这是一个行为规范,这个东西不要等他长大了再去教,读了大学了,工作了再教礼仪的ABC,孔子他们都是很注意这个东西,孩子从小要教会他行为规范。

  主持人:就说读经和懂礼,知书和达理到同时进行,结合起来,否则就是没到底。

  彭林:这个就是两张皮了,嘴上夸夸其谈,但是行为上还是一切照旧,这样诵经没有什么意义,礼仪是把儒家的思想条例化的。

  主持人:现在好多读经的常常是一种秀,我记得报道一个可以倒背如流,然后小孩背挺得挺熟,但是行为上没有改变,具体实践中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

  彭林:我觉得现在所谓的读经的应该和学“礼”配合起来,我想这个小孩知书达理了,他的行为就会非常中规中矩,如果所有的小孩都这样,我们一代人的精神风范就改变了,如果一年一年持续做,社会的和谐才不是一句空话,人自身的和谐,人际的和谐,离开了“礼”我觉得基本上就是空话。

  主持人:而且这个东西应该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彭林:内外兼修。

  主持人:刚才访谈谈到的,部分游客在国外失礼,在家里是很讲理的,在社会上,到单位也肯定是很讲理的,那就更不用说他出国旅游,他也会很注重自己的行为、言谈举止,他也会很注意,中国人是讲究这个东西的。

  彭林:是的,礼仪之邦。

  主持人:也就是说之所以在旅游的时候出现了问题,追根在教育上有缺失。

  彭林:在家庭、社会、学校没有给他应知应会的东西。

  主持人:所以礼建设是任重道远,非常感谢彭教授来新浪网做客,代表网友再次感谢你,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彭林:谢谢。

  新浪博客《名博访谈录》往期回放:

  第一期 美容女王张晓梅聊写博心得

  第二期 “岩男郎”周一围聊博客故事

  第三期 《广告导报》杂志出版人凌平聊天实录

  第四期 名博地瓜猪谈写博背后的故事

  第六期 著名主持人梁永斌畅谈博客心得


发表评论
新浪博客搜索   帮助 │ 爱问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4相关链接
·孔子为何推行礼乐(2006-09-06 14:13:01)
·北京故宫首展清皇帝仪仗 弘义阁举行皇朝礼乐展(2005-10-30 00:32:00)
·上海公务员培训增新内容 学穿衣打扮习诗书礼乐(2005-08-04 13:10:00)
·泉州文庙引进福建首套祭孔礼乐器(2005-02-16 11: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