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2-04-04 09:36)
标签:

杂谈

   每逢人间四月天,我们都会经由绘画艺术与“天真者”们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感谢上苍为我们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生命增添了这样难得的不同,使得我们有机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灵魂深处的爱与真诚。

   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着或多或少的缺憾一样,自闭问题也是一种严重的缺憾,只是这样的缺憾更不容易被人们接纳,因为即便是缺憾,人们也不愿意接纳不同,而更宁愿容忍相同。幸运的是,这种缺憾在导致若干生活困惑的同时,也导致了自闭者永远都是以一种近乎天真和艺术的状态存在着。在关闭生活之门的同时,命运向他们,同时也是向我们开启了艺术之窗,让我们能凭借艺术的载体,去探查天真者的心灵。也许他们并不在意我们,但我们却始终关注他们,他们的存在对于我们至关重要。

(2012-03-14 19:21)
标签:

杂谈

 

   老田一点都不老,四十多岁的年纪对于艺术家来说还是年轻。平日里我叫他旭桐。受邀为他写点感想,几个月过去却只字为出,情急之下迫使自己动手,这样才不至于耽误了朋友一场。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老田他这画难写,他这人更难写。

   说起来我都不记得认识老田多少年了,因为他在我的心目中永远都是那么一副样子,好像从来也没有什么大事在他身上发生,从来没有什么小事断了在他身上发生。似乎大事、小情在他看来都是相同的事情,绝不会顾此失彼。所以我很难给他“定义”,他也从来不给自己“定义”。同样道理,在老田的艺术当中我也总是鲜见“力作”,而多见“小品”。对他而言

标签:

杂谈

 中年的艺术之人很是尴尬,不大不小、不老不少,上够不着天、下又踩不着地。进一步谈不上功成名就,退一步也不可能海阔天空。他们需要的就是通过各种“风格化”的方式,尽可能快的确立自己、尽可能早的显现自己。而这其中最有效的自我确立办法就是“归类”,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划入到那些声势显赫的“门派”之中,尽管这些“门派”之间在观念、语言、诉求上的差异微乎其微,也挡不住这种自我划归的步伐,因为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选择。也是源于此我们如今的绘画艺术才会门派林立,才会不可思议的形成这样或者那样的“主流”。

   陈辉恰好就是一个处在“人过中年、天过午”状态中的艺术家,他既不是那么的较劲,也不是那么的尴尬,

(2011-06-17 12:56)
标签:

杂谈

 选择不是决定,至少不只是决定。艺术上的选择不但不意味着决定,还有可能意味着“没有决定”或“不再决定”。因为这也是一种选择。我们在视觉艺术创作中所做的选择不只是答案的揭示,还应该是追问的开始。

   艺术的选择都具有“偶然性”,我们会在任何’不确定“的情形下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是必然的,而选择所导致的结果则未必是必然的。选择者无法把握由于选择所带来的各种“视觉效应”,因为我们的选择本身往往也处在“被选择”的选择当中。选择还具有它的“相对性”,这不仅体现在任何选择的结果,都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还表现在为更多的“选择期待者”提供多重性选择的可能,是艺术选择本身难以割舍的义务和责任。

   

(2011-06-16 15:36)
标签:

杂谈

 参与既是具体行为,又是抽象的思维。作为艺术的参与既有具体加入的含义,例如由相关思考所引起的艺术创作。也有抽象卷入的含义,例如由艺术创作所引起的相关思考。但无论是具象的行为,还是抽象的思维,参与始终都不是以功利性的选择作为它的前提。参与是一项不考虑前因,不计较后果的“无谓探险”。参与者从中享受到的既有振奋,也有沮丧,既有快乐,也有无耐。形象的说,更像是不受意志控制的某种艺术志愿活动。

   参与的主要特征是由于行为的介入所导致的思维介入,这是一种“做完了再想”的体验模式,不同于“想完了再做”,它不需要“三思而后行”式的运筹帷幄,需要的是在行为和思维过程中的应变、体验和

(2011-06-15 18:14)
标签:

杂谈

   判断就是在不确定的、纠结的、复杂的状态中顽强的存在下来,并且将判断作为生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适应,逐渐懂得对于事物“非此即彼”式的二元划分已不再可能。

   我们每时每刻都处于判断之中,不是我们愿意判断与否,而是我们必须判断,因为生活并没有在此为我们提供选择,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不需要判断的事情就是,不能对判断本身做出判断。

   判断是一种过程,对于那些只注重结果的期望来说,这样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而对于那些将其视为过程,或者说将这个过程当作结果的期

(2011-06-14 15:10)
标签:

杂谈

 

   观看也是一种信仰,她能引领我们看到许多我们自己以及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包括看到我们自己。没有信仰的人什么也看不见,或者什么都看得见,只不过是要借助他人的眼睛去看待一切,包括他们自己。视觉传递不仅依靠每时每刻映入眼帘的各种视觉形象,以及这些形象所发表的信息。而是要依靠隐藏在这些形象和信息背后的人与人、人与事物、人与自己之间相互传递的“目光”。而事实上也只有那些善于“观看”的眼睛才会释放和拥有这样的“目光”,才会在凝视中汲取所需、付出所想,才会在聚精会神中享受自己的所得、给予别人所要。我们的目光在观看别人的时候也会被别人的目光所观看,甚至处在更多的其它生命的观看之中。当我们渴望目光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真诚的。当我们回避目光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愧疚的。在我们连愧疚之心都没有的时候,目光一定会是邪恶的。

 

(2011-06-07 20:20)
标签:

杂谈

   车窗外的景色吻合着“山楂树”的歌声轻快闪过,这首萦绕了几代人的老歌,总是在人们需要她的时候显现新鲜的面容。以至于每次听到她的时候,都会渗透进你的思绪,让你在快乐、苦恼、兴奋、失落的混合体验中,反复的失去和获得。她既脆弱又坚强,既快乐又忧伤,既清晰又迷茫。此时我想不起别的事情,除了刚刚结束的美术教师进修班的教师们。

   不知是什么原因,每当我遇见在中学执教的美术教师的时候,心里总是有几分酸楚。也许因为自己是教师,知道教师的艰辛,并且知道这艰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无法言说。所以走进教室之前,已经有了几分敬畏之情。进修班中年轻老师居多,可我却感受不到年龄的差异和不同。大家都那么和颜悦色、文质彬彬,总体来说是拘谨和内敛的。即使在夜晚的聚会上,也很难看到大家真实和自然的一面,所有人都是可尊的、可敬的,但看不出可亲。不知道内心深处的热情、童真、特色是否依然留存,也不知道好奇、挑衅、固执是否存在。在相互接触和交流中,这些珍贵的因素都显露不多。即便是在最需要抒发真情实感的绘画作品里,也不太容易看到教师们内心世界的生动表达。也许他们已经尽量的去表达了,但表达的含蓄且客观。我努

(2011-05-29 15:56)
标签:

杂谈

   艺术从来都不是绝对“坚硬的”,相反倒是相对的“软弱”。

   我们习惯于艺术的肯定性,习惯于艺术的明确性,也习惯于艺术的表达性,甚至艺术的说教性。但是我们似乎忘了艺术所应具有的不确定性、矛盾性、复杂性以及她纠结和柔弱的另一面。表达“坚硬”是一种美,表达“软弱”是另一种美。就像男性之美无法与女性之美相提并论

(2011-05-20 23:52)
标签:

杂谈

   几经辗转,好不容易的委托身在广州的得意学生,从境外购得美国艺术家塞.托姆布雷的画册,欣喜之余撕开包装,一口气翻阅下去,真是不出所料的让自己再一次的赞叹并且赞叹不已。在雪白的画布上用一只只铅笔“不假思索”的“一口气”信手涂鸦下去、涂鸦下去,线条在颜料的上面翻滚穿梭,颜料在线条之间任意流淌。既像儿童在“掩饰稚嫩”,又像老头在“卖弄天真”,一老一少你来我往好不让人羡慕,差不多让人热泪盈眶,真是好极了。其实老塞在国际上的地位早有公论,他为当代文化所做的贡献可以算得上是卓越的。有关这一点,可以通过最近英国TATE现代艺术馆为这位出生于意大利的艺术家所举办的二十年回顾展,以及应邀为卢浮宫创作永久性艺术作品《艺术眼》得以证明。如果我们对于艺术的了解,还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证明的话。

  说到“证明”,令人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我们很少见到对于塞.托姆布雷艺术的介绍,即便是在专业的美术院校,也很少有人了解他以及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甚至买不到他的作品选集。我们经常标榜要学习甚至超越先进的文化,但我们只认识艺术的“相同”,不接纳艺术的“不同,以至于用“相同”去屏蔽“不同”。我们在艺术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