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海鹏
李海鹏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9,473
  • 关注人气:5,9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这是李海鹏发布的第18个文本。


 

我妈是个入迷的古典文学读者,视力变差后才停下来。是因为她是个典型的作家母亲我才不得不当上了写作者。

 

(2014-03-12 10:52)

这是李海鹏发布的第16个文本。



一种书叫做夜间的书,另一种就叫做日间的书。夜间的书远多过日间的书,这大概是因为人们白天感觉不到而夜里感到的东西就是文学的根基。夜间的书本质上都是作者为寻找友伴而写就的长信

标签:

大地孤独闪光

杂谈

分类: 报道周边

我们曾有一个特稿团队,就是当年的“专题部”,成员有杨瑞春、南香红、张恩超、张捷、关军、师欣、沈颖,等等。后来专题部并入了新闻部,这个小团队的存在边界就比较模糊。再后来,这些人也都散了,只有沈颖还在南方周末。我们都相信更年轻的同事会做得更好。


我更喜欢女同事,跟她们一起工作总是更有干劲儿,倒不是因为性吸引力,而是因为她们赞美我的时候更由衷。男的绝对是一种令人生厌的物种,夸人不使劲儿。你知道我大半是为了虚荣心的肤浅满足而写了这些报道。这大概是因为幼稚。如今想来,把精力放在新闻而非更有长久价值的文字上有点儿不值,但这只是对现在的我来说罢了,对当时的我来说,没得到过什么范围稍广的认可,证明自己还算得上好事一桩。当然了,这就是这么一说。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份职业上还算有追求,这一点始终一致。

 

尤其该感谢的是杨瑞春和张捷。在我写的不好的时候,哪怕是后来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受赞美了,作为编辑,她们也真的会把稿子退回给我,说,这不行。杨瑞春会严厉一些,尽管对我已经网开一面;张捷则会在电话里叹气,语速变慢,不再称呼我为“海鹏”而是“李海鹏”,就好像说,唉,你太让

(2011-07-29 14:10)
标签:

杂谈

分类: 说闲话

没买7月21日的南方周末,原来上面有个广告



虽然不是为我做的广告,也谢谢。

为表回报,我也为南方周末做个广告。

标签:

大地孤独闪光

杂谈

分类: 报道周边

我很怀疑谈论特稿的写作技巧是夸张其实之举。特稿只是新闻产品之一种,新闻产品能够用得上的写作技巧是少得可怜的。你可能掌握如何描述景物的技巧,如何营造情绪的技巧,如何让文字富有音乐美的技巧,如何拖慢节奏并来一段儿华丽的文字舞蹈的技巧,等等,可是这一切,在新闻中都无用武之地。就算你有太平洋那么多的技巧,也只能装在新闻这只小瓶子里。

 

我只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我依靠直觉而不是逻辑,因为我相信自己是一个逻辑感很强的人,运用逻辑的方法可以更轻松。这样一来,我的特稿就具有了一种细密的逻辑结构,而不是那种ABC式的块状结构。时间充裕的时候我也会就结构而构思,时间紧张的时候我就随便写下去,顺着语感往下推,结果怎么样?逻辑很丰富,而且大多时候不会乱掉,像钟表里的小齿轮一样彼此咬合。我从不担心读者会觉得乱。读者不会觉得的,因为我把他们放在船上顺流而下,他们只觉景色怡人,早就把结构之类的东西忘到脑后去了。在很多特稿中,我讲A的故事,讲到一半,放下了,去讲B的故事,讲了1/3,又转去讲C的故事。作为一种叙事技巧这可谓平凡无奇,但对于中国新闻界来说它却是“现代”的。这里面有什么技巧吗?没有,

标签:

大地孤独闪光

杂谈

分类: 报道周边

在南方周末,特稿并不只是特稿版的特稿。流风所及,很多版面都开始带有特稿化的色彩。有时候这有坏处,它会拖慢硬新闻的节奏,也会误导记者,令他沉溺于无足轻重的细节。它也有好处,就是直观地建立了一种“故事为王”的意识。我想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特稿化的那个段落和那个句子的质量,而在于它是否适合题材。我们该把题材和技巧的配搭之道切割清楚。


 

特稿为什么存在?仅仅是“把新闻写得更好看”?或者它有一种导致错觉的魅力,本是新闻却酷似小说,正像那种酷似皮革的织物?我对此会说50个“不”。这些理解没错,但太简单了。

 

特稿是这样一种认识的产物:要理解人与事,至关重要的是语境,尤其是那些含混的语境。语境有两重意思,就文本而言,指作品的文句段落的互文,就题材来说,指它所在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写文章不是做数学题,ABC往下排是乏味的。可是国内的大多数深度新闻至今仍在这么做。在一些都市报上,如果记者需要写4000字,编辑部会把这4000字分成三篇报道,每篇报道还要切分3个小标题。这是一种汉堡包式的预期:读者的消化功能很弱,只能接受一片面包,一只肉饼,一片蔬菜,两片

标签:

杂谈

分类: 报道周边

汤姆·伍尔夫1963年被《ESQUIRE》杂志派去制作一篇关于特制汽车的报道,他写得不像新闻,像印象记,题为《桔片样的糖果色流线型娃娃》,这就是新新闻的滥觞。后来诺曼·梅勒、杜鲁门·卡波特、詹姆斯·鲍德温等人也加入进来,新闻小说就蔚为大观。新新闻就是借鉴虚构文学的写作技巧来写作新闻事件,一切技巧都可使用,惟一的原则是事实不能编造。新新闻因为实验性而在那个喜欢实验性的年代出尽了风头。理所当然,后来它退潮了,合理的成分被新闻界继承下来,就是“特稿”,普利策新闻奖为它单独设立了一个奖项。

 

特稿很难定义,不过可以描述为一种文学性的新闻,题材不强调硬度,截稿时限更宽松,通常不超过一万字。在中国,特稿其实早就在尝试,“报告文学”即是。可是报告文学有两个弱点,一是它不够真实客观,二是它的文学性很差劲。这两个弱点就其定义而言太有悲剧性,我说起来都觉得残忍。很多报刊多年以来也一直在做着特稿,毛病跟上述的类似。这类作品很疯狂,铺排起来没完没了,没影儿的事也可以写得纤毫毕现,只要里面有个人物红了眼圈,就一定夸张为嚎啕大哭。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特稿是从南方周末开始的。特稿的中国定义是由南

(2011-07-07 13:52)
标签:

书评

石黑一雄

小夜曲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石黑一雄在中国受尊重而不受欢迎并非偶然,就像写《肠子》的恰克·帕拉尼克在中国受推崇有其基础一样。单是石黑一雄的标志性的温柔的、追思的笔调,就足以令一般中国读者昏昏然。我们这儿,即便限定在严肃文学领域,口味也颇为躁动。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身边朋友都告诉我《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不怎么好看。其实这本书的水准并不次于同类作品,只是,有个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以浪漫主义者为主角的小说还有没有前途?

 

这部短篇小说集包含五篇故事。简单概括其内容,《伤心情歌手》:前名利场中人落寞久矣,似乎对妻子情深意切,然而结尾情节陡转,他正在为了挽回名利而抛弃掉她。《不论下雨还是晴天》:成功与失败的两种生活,都含有平庸难耐的痛苦,惟有音乐带来片刻安慰与幻觉。《莫尔文山》:叙述者在莫尔文山邂逅了一对沉湎往事又伤心的老夫妇,随后又回到自己的孤独音乐中。《小夜曲》:不成功的音乐人去做整容手术,隔壁便是女明星,两人跨越了阶层,共建了短暂的世外桃源。《大提琴手》:来自匈牙利的年轻大提琴手在伦敦遇到了自称音乐大师的女人,可真相是她并不会演奏,“我确实是一个大师,只是我的才能还没

(2011-06-27 16:03)
标签:

李海鹏

新闻作品

杂谈

分类: 说闲话



不是早就说要出一本新闻作品集嘛,两年了吧,一直没出来。等我的小说快要出版了(大约7月20日上市),它也出来了。这不是捣乱嘛。书名叫《大地孤独闪光》,大意是说,在做新闻的年代,我见过很多让人难过的事,也懂得了这个国家的辽阔和复杂,那感受恰如每次出差坐在飞机舷窗边俯瞰大地时看到它在孤独闪光。山河是孤独的,国家是不会说话的,人民也喑哑无声。其实这本是个暂定名,我想改,后来小说叫了《晚来寂静》,我就更想改了,又孤独又寂静的,好像靠色了。可是不知不觉,稀里糊涂,已经正式出版了。怪不着别人,怪我心不在焉。

 

封底用了四段文字,叫推荐语吧?其中有慕容雪村的一段,伊险峰的一段,我不知道出版社跟他们打招呼没有,反正我不知道这事儿。如果没打招呼,两位同学也别怪人家了,还是该怪我心不在焉,关于这本书的事啥都不去打听

标签:

晚来寂静

分类: 说闲话
刚刚(16日1:30)看到邮件,南方周末文化版临时加做两个略萨专题,小说《晚来寂静》的节选挪后发表,预计在7月之前。如有读者没看到这一条,买了报纸,也不算亏,略萨专题比我的小说值得读。抱歉。
 
1

明天(6月16日周四)南方周末写作版会刊登《晚来寂静》的节选,开头部分的6500字。上海一周会刊登第三部第一章的3000字,6月20日出街。香港明报也要刊登一部分,具体内容、时间我还不知道。谢谢以上媒体,也谢谢其他媒体,如果你们也想刊登节选的话。节选并不能呈现长篇小说的真正面貌,但毕竟原原本本,已是最好的方式了。

 

读者可以留意以上媒体,甄别这小说是否属于你的菜。南方周末刊登的部分是这小说里节奏最慢的部分,我喜欢,您未必喜欢。整本书节奏适中,有疾有徐,故事情节很多,但同样,我喜欢,您未必喜欢。货卖识家,最好如此。

 

有意刊登节选的媒体可以联系磨铁.文治图书的编辑部主任胡坤,这本书由他负责。他的电子信箱地址是:hukun1985@gmail.com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