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学人思 |
分类: 随感录 |
分类: 科幻议 |
(本文刊登于《文汇报》2015年10月14日“文艺百家”专栏)
作为研究科幻多年、同时从事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大学教师,我得说,游走在这两个领域之间,有一种奇妙的体验。按理说,科幻文学也是文学的一部分,从晚清到今天,各个时期的科幻文学尽管名称和形式颇有不同,但都和主流文学一样,是那个时代的特定思想文化语境的产物。但是,通常用来考察主流文学的方式,放到科幻文学就有些扦格不入——不,应该说是不够意思,不够味。以文学审美的追求而论,科幻当然也应该努力塑造令人难以忘怀的鲜明形象、构思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情节、铸炼风格化而又灵光闪现的修辞……这些是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在这些方面,科幻也并非没有优异成绩,比如对科学家形象的呈现便是科幻文学
今天,中国的绝大部分科幻迷都已经知道,刘慈欣曾经编过一个“电子诗人”软件,它批量生产的诗歌虽然和莱姆笔下的电子诗人杰作尚有差距,但也足以让人绝倒。在大作曾多次被围观的“电子诗人”之外,刘慈欣还编过一个模拟宇宙点状文明体系总体状态的软件。他的思路是:“将宇宙间的智慧文明简化为点,每个点只具有描述该文
分类: 学人思 |
最近读完了《文学史的权力》。说来惭愧,书是读研究生时买的,但那时只读了一部分,印象也有点模糊了。十年后,要和学生一起讨论,才认认真真地读这本书,并看了一些相关的论文。
读完之后,感慨很多。北大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分四段,讲第一段先秦两汉的,正是1958年集体编著《中国文学史》的数十位北大三年级本科生之一,费振刚先生。那也是他最后一次给本科生开课。有意思的是,尽管这套教材早已“过时”,费老仍然使用它来教学,想来自有“不悔少作”的坚持。讲后面三段的老师,用的就都是袁行霈先生主编的那套高教版教材了——同样是“红皮本”,“我朱孔阳”的意义却全然不同。回想起来,那套教材还是很有特色和锐气的,这在比较中才显得出来。光看它,会觉得论述不够精细,观点也比较陈旧,但后面几个学期看多了高教版《中国文学史》,却也有些不耐烦,觉得绵密细致有余,精气神却不足。当年,费老和他的同学们初生牛犊不怕虎,要“把红旗插上中国文学史的阵地”,那一股子朝气和闯劲,敢于挑战权威的斗志,在写作中对民间和人民的赞美,对爱情的歌颂,实有高教版教材所不能及之处。费老出身工人家庭,编教材时从文学专业的角度来说大概也
对于动辄跨越千万年的科幻小说来说,2049几乎是个拿不出手的数字,因为这一年太近了,近得《课堂内外》的读者可以用正常人的一生去企及,去见证梦想的实现或落空。描绘这样的近未来,需要的天马行空式奇思或许并不太多,而从现实出发、适度延伸的推演能力更为重要。
就从我自己的小小爱好说起吧。我是《实况足球》的忠实玩家。在更新了N
分类: 逍遥游 |
分类: 学人思 |
近读二书,都和教学有关。一是《犹太人与犹太教》,英籍犹太学者写的。在美国时,有时会和美国同学聊起犹太人问题,写经略简报的时候,也会经常谈到犹太金融资本集团。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纽约旅行时误打误撞住进了一家犹太人开在犹太聚居区的酒店,街上那些一身正装、带着黑色礼帽、两鬓留着长长发卷的犹太人,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读了这本书后,对犹太人的认识加深了一层,但这本书系统性并不是很好,可能是因为是牛津通识读本,还是简略了。此外,对于犹太建国和当代巴以冲突等也语焉不详。另一本是《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对于六十年代震撼美国的反正统文化(counter-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