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电影

柳下惠

编剧

银幕

创作谈

娱乐

分类: 光影年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廊里,有许许多多代表“仁”、“忠”、“义”、“勇”、“智”的典范,无论是史实还是民间传说或者艺术演绎,这些人物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侧面,不断给予后世关于为人、关于修身、关于治世方面的教化。而柳下惠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一直是古往今来从庙堂到民间的一个精神标高。孟子曾经把柳下惠称为“和圣”,而且将柳下惠与伯夷、伊尹与孔子并列为四大圣人。既然是圣人,那么他到底有哪些品质值得后世来追忆和纪念?他的所作所为放到今天,还有没有可资启迪的地方?这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我以为,在今天的世

标签:

余华

第七天

活着

兄弟

文化

分类: 学术论衡



在今天这样一个“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传播的媒介,都可以自由自主地发声。这个时候,面对浩瀚如汪洋、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的资讯,我们的处境其实是微妙而危险的。所谓危险,是指我们的态度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被裹挟进所谓“大众”意愿,盲目而盲从,不问来由,不论真相。所谓

标签:

人再囧途之泰囧

一九四二

杂谈

分类: 梁心掠影

 

一部小成本喜剧影片在市场上近乎癫狂的表现,构成了近年来中国电影业界一起令人惊诧的“事件”。把观众摆放在什么样的位置,直接决定了能收获什么样的回报——于影视从业者而言,向观众“献媚”这一浅显的道理早已是金科玉律。然而,能否将所想变为可能,最终实实在在落实为看得见的票房实绩,却是一个残酷而异常艰难的考验。在这方面付出沉重代价者,可谓屡见不鲜。而《人再囧途之泰囧》,恰恰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热闹而纷乱的岁末年初,从《1942》《王的盛宴》到《血滴子》《大上海》,不缺对历史的反刍、对权力政治的思索、对怀旧和暴力的膜拜,也不缺

标签:

博客七周年

我的博客今天6182天了,我领取了徽章.  

  • 2006.03.12,我在新浪博客安家。
  • 2000.03.02,我写下了第一篇博文:《夜行者的歌唱——感觉彭燕郊》。
  • 至今,我的博客共获得196,972
(2012-09-08 08:55)
标签:

杂谈

北京师范大学校歌(版本一)

木铎金声 往来所崇

人师世范 教化从容

国运兴 民智弘

责无旁贷在吾躬

传薪垂则事无穷

谦怀如玉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北师大校歌的变迁作者:芸窗问艺

今天看见有人在微博上分享师大新校歌的最新版视频。作为一个来到师大已经六年的“老人”,掐指一算,我所知所闻的新老校歌已经有好几个版本了,就按时间顺序做一个“民间整理版”吧,正好今年是110周年校庆,也算表一份心意。

 

一、老校歌

 

标签:

搜索

陈凯歌

现实主义

娱乐

分类: 梁心掠影

 

在硝烟蔓延的电影市场竞争情势之下,影片与影片的角逐,是一种电影创作工业体系的竞争,更是一种电影形态和类型的争夺。作为第五代导演扛鼎者的陈凯歌,凭借一部迥异于此前创作题材与风格的《搜索》,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作为中国百年电影的主流和高峰,现实主义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创作源流。但是,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特别是

标签:

2011

中国电影

金陵十三钗

失恋33天

龙门飞甲

娱乐

分类: 梁心掠影

中国电影:资本时代的影像增殖与裂变

——2011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掠影

 

标签:

辛亥革命

一百周年

娱乐

分类: 梁心掠影

   



    从艺术的表现形式而言,电影很难“复现”真实存在的历史,要全景式还原并演绎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史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在完整传达严肃的历史观念的基础上,处理好重大历史节点的事件以及事件进程中历史人物丰富饱满的性格,并且拥有打动当下观众的艺术品质,这是对创作者的巨大考验。

  电影《辛亥革命》截取了封建中国在1911年至1912年初那一时段发生的历史事件,从“血染黄花岗”到“武昌城首义”,从“阳夏保卫战”再到“创建共和制”,由表及里的历史重现了辛亥革命的过程,书写了一群热血青年用自己的生命叩击愚昧的封建国体,用自己的热血呼唤青春中国的壮举。影片成功做到了短小精悍且重点明确,尽管在一些章节的处理上仍有

(2011-05-15 23:53)
标签:

杂谈

分类: 流年备忘

 



当代文学专业学位论文答辩日。每年此景仍历历在目,又一届即将毕业的学子带着临行的欣喜和懵惑,坐到了答辩席前。

坐在对面的你们,有成竹在胸从容自信的,有惴惴不安的,也有的将桀骜不驯写在年轻的眉宇间。这不仅是四年学业的终点,这个气氛有那么一些“紧张”的会场——还有可能成为你们的母校记忆中不可残缺的片段;它在你们成长道路上留下的味道,会是依稀而又温暖的,尤其在很多年以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