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戈子摄影工作室

景德镇三宝陶瓷艺术村

生活

老房子改造

文化

分类: 我行我述
 http://s4/mw690/49800473gx6C990gPPZ03&690   
    去年戈俩从安徽西递、宏村、黟县、江西婺源一路南下时途径景德镇,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做老师的大学同学极力推崇下行走了一趟景德镇三宝陶瓷艺术村,果然不虚此行。景德镇三宝陶瓷艺术村为籍贯景德镇的旅加华人陶瓷艺术家李见深创建的,艺术村坐落在景德镇城郊,据说老房子是整体从他处搬迁过来再重新规划设计的建筑园林景观。在建筑功能上集艺术家工作坊、民宿、餐厅、酒吧、博物馆、特色旅游商品于一体。已经经营了十五年,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在这里不定期的创作生活、交流,时光的打磨沉淀下来的一种朴实自然的艺术气质。很多看是不经意的角落其实都是有主人的用心设计,好的设计“虽为人作,宛若天开。”

阅读    收藏 
(2012-11-26 20:50)
标签:

泉州

蟳埔村

消逝

渔村

蚝壳厝

分类: 我行我述

     福建有三大渔女,惠安女、湄洲女和蟳埔女。说来也惭愧在泉州生活了近二十年,却没有去过一次蟳埔村,尽管以前经常在泉州的菜市场和西街一带见过进城卖海鲜的蟳埔女,泉州会亲切的叫“蟳埔阿姨”。最近网上听说蟳埔村准备要“拆迁”的事,前两天过去走了一趟看看。

 

http://s12/mw690/49800473gcf657c53f4fb&690

     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条小渔村,距泉州市区10公里。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和蟳埔女的头饰上。

http://s6/mw690/49800473gcf657cb06aa5&690


http://s16/mw690/49800473gcf657dd97daf&690

    在小村子里遇到的蟳埔女,沿街在敲海蛎的或者三三两两坐在家门口聊天的,巷子里挑担而过的,但是并不太躲避相机的镜头,多以朴素微笑面对。


http://s11/mw690/49800473gcf6582e6f2da&690

   以前小的时候经常听说蟳埔阿姨爱戴花,一个挑篮子的女人穿着彩妆从我前面经过,头上戴着漂亮的簪花围。在村里不时可以见到这样打扮的妇女。


http://s4/mw690/49800473gcf6583831233&690
    沿着菜市场这条街走不时可以看到蟳埔女盘头插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


http://s7/mw690/49800473gcf6583dcfea6&690
刚好碰上村中有人办喜事,见到一群妇女穿着盛装相互摆弄着头饰,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一位阿婆挑着传统的写有红喜字的竹篮经过,很是喜庆。


http://s6/mw690/49800473gcf65843a3cd5&690

蟳埔阿姨喜欢鲜艳的色彩尤其喜欢红色。http://s13/mw690/49800473gcf6584a3b80c&690

传统的竹篮子看上去很精美,浓郁的民俗味。
http://s12/mw690/49800473gcf6584f8ce9b&690

http://s8/mw690/49800473gcf6585a4e987&690

     在村子里逛着看到一群蟳埔阿姨身着盛装在祭拜妈祖的顺济宫门口打腰鼓,个个精神抖擞,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蟳蜅女信仰繁多,每当遇到造大船、盖房子、喜事等生活中的大事,都要举行传统而热烈的庆祝活动。http://s4/mw690/49800473g7b23c099b243&690

http://s10/mw690/49800473gcf65867a6db9&690
    顺济宫的对面有个戏台,旁边是另外一群蟳埔阿姨在撬海蛎,一边是歌舞一边是劳动很有趣的场面。真正的民俗就是在生活中的。

 

http://s5/mw690/49800473gcf657e7856d4&690

     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壳厝,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

 

http://s2/mw690/49800473gcf657d485841&690
    “蚵壳厝”的建筑形制同传统的闽南红砖厝,花岗石的墙基,上下红砖砌方框、窗框,红白相间、鲜艳古朴闽南红砖厝风格鲜明,民俗气息浓厚,蚵壳厝与之不同的就是这蚵壳的墙表。将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在墙面,墙里隔绝空气多,这样的墙冬暖夏凉。

 

http://s3/mw690/49800473g7b23c01e2602&690

与闽南红砖结合的建筑外墙,一红一白相得益彰。

 

http://s1/mw690/49800473gcf6581cfdaa0&690

    砌蚵壳需要精湛的手艺,砌得错落有致,片片如鱼鳞。在砌时,凹的一面向下,第一个叠好,另一个要叠在前一个的一半,如此这样,一个叠一个,同时要和内壁一起砌,内外交叉,避免蚵壳脱落。

 

http://s3/mw690/49800473g7b23bfe5bde2&690
     

     走进村中寻找“蚝宅”。发现许多蚵壳厝大部分年久失修,屋顶塌陷、墙壁倒塌。没有一处完好的,有的仅剩下一堵蚵壳墙。听当地老人说,以前这里百分之八十五都是蚵壳厝,后来不少村民拆老房建新房,很多蚵壳厝都无人居住,维护。如今看到的整个蟳埔社区建筑拥挤,蚵壳厝都夹在八九十年代以后新建的新房中。蚵壳厝如此自生自灭真是可惜!听一位村里中年人说蟳埔村有部分地方会拆迁,当地政府规划出保留蚵壳厝的片区和保护蚵壳厝。但是这些对于蟳埔、金崎这片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文化及传统建筑的村庄,民俗应当是在生活中的。拆迁民房,房地产的进入,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来这里必然会成为一个城中村,很难保证蟳埔村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会不会在城市扩张的极速行进中慢慢消逝,也许这是城市化进程的代价。我们在城市和乡村的围城中打转!一场乡土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城市化扩张的一场博弈!但是有一天我们在寻找家园的路上终究会返乡!


http://s16/mw690/49800473gcf658066272f&690

 

注:比较当地的海蛎壳和非洲运来的海蛎壳,本地的较小,非洲的比较大。
http://s13/mw690/49800473gcf65a155c3bc&690
http://s8/mw690/49800473gcf65a1e91b27&690

阅读    收藏 
标签:

人像摄影

肖全

女性

生活

转载

杂谈

分类: 关于摄影

我镜头下的美丽女人(转载)——作者:荨麻 

 

http://s8/middle/49800473xa6c3ec372987&690

     在肖全拍摄的女人中,杨丽萍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从1991年肖全在北京街头的一个电话亭给舞蹈家杨丽萍打第一个电话开始,两人开始了长达15年的合作,而且这样的合作还会持续下去。在这样的长期合作中,时间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这15年间,我不间断地一直在拍,眼看着孔雀变老。从我内心来讲,我也觉得特别残酷。我一定会继续拍下去,我跟她是那么好的朋友,我一定要等我成老头,她成老太太了,再出一本书,她也同意了。到那时候,她可能早已经不跳舞了,没关系,哪怕她在大理晒太阳,老得不行了,她还是杨丽萍!”

    身为自由摄影师的肖全需要不定期地接单子拍片赚钱。采访中,肖全就接到几个要他拍企业老板的电话,此时,肖全眼中流出一丝无奈:“我不喜欢拍什么老总,他们面对镜头很别扭,拍他们不愉快。”

   “如果这个老总是一个大美女呢?”“这样的话,免费我也拍!”

 

http://s1/middle/49800473xa6c3f1b651f0&690

    台湾女作家三毛去世前的最后一批照片就是肖全1990年9月在成都拍摄的。1990年9月,肖全用一部傻瓜相机,对准了流连在成都老巷的三毛。

    此时的他对三毛全无了解,只凭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肖全敏锐地捕捉住了三毛生命中的特殊状态,并加以放大和强化,留下了被三毛称为“漂泊生活几十年的概括”的珍贵影像。

    几个月后,三毛绝尘而去。肖全惊讶地发现,在成都的那一天,三毛几乎把自己的一生演了一遍:“其中有一张照片,三毛特别开心地走,非常放松、自然,不顾及任何人。她的家人,她所有的读者,她根本没有对他们有任何的眷恋。旁边有两个女人,牵着小孩,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她,扮演了观众的角色。这些人都是红尘中人,对她毫无影响,她非常固执地、执著地、坚定地朝着那个方向走,我觉得很奇妙,没法解释。”

 

http://s2/middle/49800473xa6c3f7c5f531&690

 

    在肖全的女性系列中,易知难的肖像是最为人们喜爱和熟悉的照片之一。

    肖全在为易知难拍照片的时候,易知难坐在琴房里面,拿着烟灰缸倚靠着钢琴,化完妆以后,慢慢抽烟,墙上挂的是陈逸飞油画的复制品。她想着自己的生活:她要靠拍电视剧挣钱,养活在北京舞蹈学院进修的丈夫……渐渐地,她的眼眶满含泪水。

    肖全没有和她说一句话,只是拿起相机拍了好几卷。拍摄对象处于完全松弛自然的状态,没有任何防范,而那一瞬间动人的美被肖全留在了胶片上。肖全认为自己的摄影始终是以一种自然的、朋友的方式介入,拍《我们这一代》是这样,拍女人也是这样。

    “一直以来我都在拍身边的女人,这是很自然的行为。这跟我的内心和性格有关。我经常看到她们凄凉、脆弱、孤独的一面。我会用女人比较容易接受的细腻、敏锐、体贴的方式接近她们。这种体贴不是装出来的,所以我很自然地就拍了这些女人。”肖全说。

 

http://s1/middle/49800473xa6c3feaf7330&690

 

    肖全也有遇到难题的时候,女作家残雪就特别拒绝镜头。

    肖全放下照相机和残雪聊天。在肖全看来,残雪怪异生涩的写作方式,像是出乎天然,很能让他理解。肖全灵机一动,把照相机交到残雪手上,让残雪从取景框里看他。残雪从照相机里对准肖全,看了以后,立刻消除了戒心。肖全用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动作赢得了残雪的信任:照相机虽然冷冰冰的,但掌握在我手里,它

就不会伤害你。

    肖全有一个习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一定会让对方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摄影师。有一次拍影星钟丽缇,头一天晚上,肖全一定要见她,“这是我的工作方式,我想让她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摄影师在为她工作。肖全带了他拍的杨丽萍和三毛的黑白照片给钟丽缇看,钟丽缇看完照片以后,非常期待着和肖全的合作。照片拍完之后,钟丽缇和肖全拥抱,以示谢意。

 

http://s6/middle/49800473xa6c404e2cb05&690

 

    1984年,肖全从部队复员回成都,就整天和诗人钟鸣、柏桦、作曲家何训田他们泡在一起玩,他们都是肖全最好的朋友。照片里,翟永明很安静,眼睛忧郁,左右手相互紧扣着。肖全认为翟永明是外表有些野味的,但他挑选了翟永明很安静的样子。肖全解释说,小翟的外表是很文弱的,但她的内心是坚强的,是坚持自己的,她从未放弃过自己对艺术的追求,“20年后,还是如此。”翟永明在1984年完成了她的第一首大型组诗《女人》,其独特奇诡的语言风格和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在当时的诗坛引起不小的轰动。

    在此后20年的写作中,翟永明一直保持着充沛的活力。“到今天,她依然还是很多男人的‘梦中情人’,她是独立的,她的思想,她做人的坚持,在中国今天的女人当中,她仍然是我尊敬的一个。”肖全说。翟永明还在写诗,她的白夜酒吧,已经是成都文化的重要据点。

 

http://s16/middle/49800473x77139a7a14cf&690

 

     肖全端起相机拍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女人,这张摄于1975年的照片也出现在影展中间。照片上是肖全的奶奶,老人微笑着身着古式长袍坐在自家院子的藤椅上看报。

    当时,16岁的肖全借了一台国外品牌的相机,虽然完全不懂摄影,但却兴奋得不行,肖全先后拍了自己的奶奶、妈妈和姐姐。肖全说:“是她们从小把我抱大的。我当兵第一个月,六块钱,就寄给我奶奶,我对我奶奶是一个特别感恩的角度。”肖全把奶奶的照片放得特别大,对他来说,这张照片所定格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着更为特殊的含义,“这是对她们的一个记忆,也是对我的一个记忆。”顾铮评论道,“这次拍摄就此注定了他从此要用照相机这个工具,以从他奶奶那里获得的对于女人的理解和尊敬,向无数的女人致敬、示爱。”“世界如此之大,我能有幸遇见的女人微乎其微。现在终于可以把我的秘密泄露出来,告诉你,她是我难忘和尊敬的女人了。”肖全

   2000年,肖全出版了《我镜头下的美丽女人》一书。该书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帝指派这些女人们需要的摄影师,在她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好的摄影师出现的时候,才是最恰当的时候;好的摄影师出现的时候,就是她们最需要的时候。

    多年以后,肖全回过头去看照片中那些曾经年轻、美丽、聪慧、性情各异的女人们,不由发出时间残酷的感慨。同时他又很庆幸,自己能在她们最美丽的时候为她们留下曾经年轻的记忆。

    4月28日到6月13日,他在上海举办个人影展,主题是“女人和时间”。在这个影展中,肖全集中展示了他30年来拍摄的女性形象,正如本次影展的策展人、摄影评论家顾铮所说:“肖全用他的镜头编纂起一部抽象而又具体的女性形象词典。”所有展出的照片,都代表着肖全对被拍摄者的特殊问候。

    肖全在摄影圈内外的知名度,靠的是《我们这一代》的大型摄影集,这本出版于1996年的画册几乎囊括了1980、1990年代文学艺术界风云一时的各色知名人物,其中有张艺谋、陈凯歌、姜文、何训田、谭盾、北岛、王安忆、史铁生、陈村、崔健等人。为了拍摄这本画册,肖全走南闯北,用了将近10年时间才告完成。肖全也因此有了“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的美誉。

    在肖全的镜头里面,除了精英,出现最多的就是女性。这两种类型的人物,都是肖全情有独钟的拍摄对象,而肖全对拍摄后者更有一番心得:“世界太大了,我能有幸碰见的女人微乎其微。她们有意无意被我遇见,闯进了我的黑匣子里面,成为我影像档案里面的人物。所以我就特别想获取一个展示她们的机会和责任。不管她是不是美女,当时就是有那一刹那为她拍照片的冲动。”

 



 



 



 





 


 

阅读    收藏 
标签:

鼓浪屿

生活

岐黄山房

我记录

杂谈

分类: 鼓浪屿的日子

 http://s16/middle/49800473x76b4fdf7d71f&690
  

    每次在鼓新路船屋一带拍照都会路过厦门老中医陈全忠老先生的岐黄山房。门口贴着对联“岐伯演素问技播中外,黄帝述灵柩功垂古今”,让人体味到几分医道。四月中和一些朋友走访了陈老的岐黄山房,进了大门,是一座朴实的平房,旁边是“药圃”,这里种了200多种中草药,生机勃勃,整个院子充满绿意。86岁的陈老银髯飘飘,双目炯炯有神,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颇有几分仙风道骨。

    由于工作拍摄的长时间走路,鼓浪屿坡路又很多,脚后跟走久了会疼痛,到医院看过几次效果没有明显改善。今天下午又拜访了一下陈老,咨询一下脚伤的情况。老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陈老和太太都是泉州人,他是惠安的,太太是安海的。陈老听了一下病况给我开了付药方。随后和我们耐心地讲解了生活起居要顺应自然,解释了“子午血归中”的意思,建议最好改善作息,不要熬夜注意睡眠时间,不然会透支生命。以前就有听说陈老经常为岛上居民和海内外游客介绍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常识,今天算切身体验了。谢谢陈老的帮助。

 

http://s3/middle/49800473xa3121c632bb2&690

http://s16/middle/49800473xa3121ccdf8df&690

http://s1/middle/49800473xa3121d852ea0&690

阅读    收藏 
标签:

闽南古村落

漳州龙海

埭尾村

南溪

文化

分类: 我行我述

    贝壳说要带我们去一个他十年前去过的好地方,我们一行五人自驾从厦门到了漳州龙海市东园镇,一路上询问当地的百姓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埭尾村。埭尾村位于龙海市东园镇西部、南溪下游。其中埭尾社为陈姓聚居地,由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第25世孙陈均惠的第八世后裔开基。

http://s7/middle/49800473x9d627ebfe656&690

村口的榕树下南溪边有个妈祖庙

村里的宗族祠堂,祠堂门前是南溪,远处有座山,当地人叫XX山,当时询问时没听清楚。


梁上的漆画、贴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磨损,但从古厝精妙的构造和装饰,仍能看出当时埭尾富贵人家富甲一方的家世。  


村里的阿伯带我们参观了宗祠后又划船绕村子游了一下祠堂对面的南溪,南溪是九龙江的一段支流。


身临其处,真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


看这小溪、榕树、老厝、小船的景色,可以想象几百年前这里真是个世外桃源的地方

 

http://s14/middle/49800473x9d628708eded&690

 

http://s3/middle/49800473x9d6286bc9102&690

 这里的古厝傍水而建,布局具有轴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屋顶多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石砌墙体,装饰工艺极为精湛,木雕、砖雕、泥塑在梁、拱、窗花等构件上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


 

http://s6/middle/49800473x9d62e1e24b95&690

写着“颖川”的门匾,就可以推断出他们是陈姓,闽南人的先祖多来自中原河南。

 

http://s15/middle/49800473x9d62858b73ce&690

 

http://s14/middle/49800473x9d62e23de1ed&690

古厝前面大都留着十多米宽的埕,平常的农事、大型活动就在这一片大埕中举行。

 


村里的观音庙,逢观音诞会有活动很热闹。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古厝之间,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所有边门都打开,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快捷通道就这么形成了。老人们说,当时下雨天不带雨伞跑遍全村也不会淋湿,抄的就是这条捷径。


 
在夕阳下,我们离开了美丽的埭尾村。

 

    埭尾村古村落是龙海市目前发现存有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可以说是闽南建筑装饰的一个缩影,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研究闽南地区建筑风格嬗变及村落发展史的重要实例。

    古厝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我们远古的祖先,拔山涉水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山区。在寻找和建立家园的过程中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堪舆观测,趋利避害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栖息,生产生活的家园。在文化意义上是一种对自己理想家园的追寻,将起居生产生活设计的建筑功能性和外部环境的景观性完美的结合。如今西方提倡生态环境学与我们先人的智慧是否能有一个结合呢?现在西方的建筑注重单体的个性,很多建筑本身功能到设计都没有问题,但是放在特定的环境就显得不合适。我们的传统建筑中留下了大量的民居,不但单体建筑上结构合理装饰精美,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环境与建筑规划的设计上,在开辟村落时将建筑和自然环境完美的结合。利用自然的条件,经过了几代人的延续不断完善形成了很多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村落建筑。以体量大、风格较统一的建筑群组出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广东的梅州客家围龙屋、福建的客家土楼、福建的闽南建筑、徽州的皖南建筑、江浙的水乡建筑等都体现这一特征,这也是中国民居建筑的一个显著的文化特质。在环境和建筑的关系上,先人在尊重自然敬重土地的关系上建立家园,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福祉,这也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意义。这是一个民族对理想的生活和家园的追求,心安处是家,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的不仅仅在我们心中,也曾在我们祖先栖居的这片土地上。





 
阅读    收藏 
标签:

福安穆阳

回乡

我记录

情感

穆阳溪

分类: 我行我述

 

   从福安市一直西去,翻过两座山,就到一个叫穆阳的小镇。开车差不多半小时。镇小,呈哑铃状,四面环山,穆阳溪打着S形绕着小镇而过。走进穆阳,你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恬静和悠然。穆阳溪边有棵古老的榕树,溪水从下面流淌过。对于穆阳溪的印象完全来自我的母亲,她常说我的出生地有一条小溪,但是在我看来它更象一条小河,比我想象的宽多了。而且实在出我的以外,没想到溪水这样的清澈。我一看见它时突然有种跳进去游泳的冲动!穆阳溪绕着小镇静静的流淌,成了孩子的大澡盆,父亲说以前常常路过这里时会见到小镇的孩子光着身子在水里戏耍,岸边是妇女捣衣的场景。

 

 

    这座桥叫穆阳桥和我的姐姐同龄建于1972年,1970年父母亲来穆阳镇时还没这桥,父亲回忆说那时他们从福安坐汽车经过两个小时的绕山路在对岸的康厝车站停下,然后带着行李坐着平底小舢板渡过穆阳溪。过去溪岸有着大片绿色的草地和鹅卵石溪滩。可以想象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美,对这个场景姐姐还有记忆。父亲的学生见文在散文集《心路》中的《故乡的小溪》也写到“中学时代的清晨,我们几乎天天踏着露珠在溪滩的草地上晨读。……旁晚吃完饭在溪岸边散步可是生活中最轻松的调节和享受了,后生们用青春的脚步把她来回踱量,却似乎是永远也量不完。不经意溪岸边的竹林中还会飘出袅袅的笑语,那肯定是那对情侣在暮色中愉快地播种或收获着爱情”我想如果拍下照片一定会是很美好的情景。穆阳溪流向白马河再流到东海。我的人生的足迹也是这样从山里小镇穆阳到了海边城市厦门。

 

 

穆阳的竹子很多,过去很多生活生产用具都是竹子做的,这里出产手工油伞,本来还想着买一把回去当拍摄用的道具,可是听说现在没人用,已经不生产了。真是可惜!

 

 

    在去穆阳镇的路上我们先去了见文的穆阳老家,他带着月饼探望父亲,我印象最深的时候是在他和父亲告别时老人站在家门口望着儿子的离去身影的那个场景,那个慈祥的眼神里可以看到他们深深的父子情!

    晚上吃饭时见文的太太说起了穆阳照相馆的事引起了我的兴趣,见文的岳父曾经是穆阳照相馆的摄影师,见文的太太说她父亲1953就开始经营相馆,这是当时镇上唯一的一家照相馆,光买德国的镜头就花了一千元,在当时非常多。他们冲洗时用自然光曝光,因为天气又阴晴不同,所以很多时候照片只能靠经验做后期来修底片以保证质量。当时本地不能放大冲印,他们要放大的照片通常是把底片拿到上海冲洗再寄回来,上海的师傅看到他修过的底片都赞不绝口。她说那时的照相馆并不好经营,过去的农村百姓还比较迷信,怕照相会把灵魂带走所以来相馆拍照的人并不多,照相馆是先帮客人拍照到取相片时客人再付钱,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很多百姓照了相就没来取,因此后来照相馆留下了很多当地百姓没取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小镇百姓在不同年代的服装和精神状态,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变迁,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社会意义。但是在文革时这些照片都烧掉了!很可惜!

 

 

    见文带我们去穆阳老街上的唯一一家扁肉店吃午饭。和其它我吃过的扁肉味道都不一样,扁肉口感细腻,汤里面好象放了笋、红罗卜和葱花,很好吃,这里的面也很有劲道,味道很好,我现在看到照片就会很想念。

 

 

小镇街上看到有个老师傅在帮人理发上去聊了几句,这间理发店也非常有年头了!

 

 

穆阳镇镇府还在原来的地方,旁边墙上的标语不外是时代的印记。

 

 

    穆阳一带的地名都很有意思,比如桂林、苏堤,我想是不是这里山清水秀的原因。苏堤这里盛产手工面线,一路上都可以看到在晒面线。回家的晚上就迫不急待试了一下,苏堤面线口感顺滑,果然不出所料。

 

 

过去的一些木头老房子还在,可以看到久时的样子。

 

 

这里的特产光饼、米糕、香菇虾米味的中秋月饼很特别。

 

 

小镇偶尔会也可以看到衣着时尚的姑娘,当地俗话:福安好穆阳,穆阳好姑娘。 
 

 

三轮摩托车是当地的载客工具,路边是集市摆摊买着土特产,可以看到象安踏、特步这样的本土品牌的醒目招牌,中国众多的乡镇是这些品牌的巨大潜在市场。父亲在街上一路上认出了很多他当年教过的学生,他教的中学是这个镇上唯一的中学,很多学生家都在这里,很多人一辈子在这里生活工作。

 

 

   象中国很多地方一样房地产广告无不例外的进入了乡镇。商品经济的时代广告无处不在。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吧。物质流通也是必须的,母亲说当年带我从县城的医院回家时,晚了一路上没有店铺买东西,她挨家挨户敲门为我要些米汤喝,这件事一直让她很难忘。

    天有星、地有雨、人有情!

    我希望当我再次来到穆阳时,除了街上繁荣的商品物流外,还依然可以见到那清澈的穆阳溪静静的流淌,这次穆阳之行让我觉得她已悄悄地流进了我的心田,我感受到了她润物细无声的品性。

    再见穆阳小镇!再见穆阳溪!

 

 

 

 

 

 

 

 

 

 

 

阅读    收藏 
标签:

建筑

我记录

文化

分类: 随想随拍

 

    骑车在泉州老街巷,西街南门的小巷逛逛不难看到红砖白石混合构建的闽南老厝外墙,让人倍感亲切。红砖白石或青石结构,红白相间,点缀以青石构件或饰件,则色彩绚丽。一般民居,通常以不甚规整的白石块和红砖片混砌而成,因所成墙面石块稍凹,砖片稍凸泉州人形象地俗称“出砖入石”。出砖入石实质上就是填充墙与抗剪墙,厚度在五十公分左右,用残砖碎石丁顺砌成,内纳以灰土充实,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在建筑材料局限的古代,这类墙体的出现,是泉州人民就地取材在建筑上别具一格的创造。

 

 

在泉州地区“出砖入石”的做法广为流行。在城市的老城区,尤其是西街以及开元寺一带,都可以发现此类做法随处可见。“出砖入石”不仅见于普通民宅,它还频繁地出现在宗教、府邸、宫殿等重要建筑中。如在泉州的承天寺内运用了“出砖入石”。“出砖入石”透露着浓浓闽南味,在建筑上达到功能和审美的一个完美结合。

最近对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着迷。开始走街串巷,“出砖入石”看泉州。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