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美食

      不是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但桂林有,桂林的味道是酸。

      在桂林人的语言里“酸”并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专指大街小巷里那些俊男靓女们挑在竹签子上或托在小塑料碗里一边走一边吃一边吸溜着口水的酸泡菜。桂林的“酸”不是压桌小菜,而是像瓜子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吃的零嘴儿。在外乡人嘴里,也叫“桂林酸”。

       酸的品种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有脆生的萝卜和莴苣、清爽的黄瓜和包菜、柔韧经嚼的豇豆和刀豆、酸中带辣的子姜和米辣椒,还有不常见的藠头、萝卜叶、佛手瓜、凉薯……当然还有水果,什么芒果酸、李子酸、马蹄酸、苹果酸……甚至西瓜皮也可以做成酸,似乎没有什么果蔬不可以成酸。

      若是路过街头巷尾那些挂着张记、王记等等简单字号的小酸店,没等您进门,那阵阵爽洌的酸气就会顺着鼻孔直钻到喉咙,刺激得您满口生津。再一抬头,柜台上整齐排列的玻璃罐子里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酸品立马撞进你的眼帘 —红的艳丽、白的通透、紫的妖娆、绿的俏式、黄的明快……

样样让人垂涎三尺,样样酸得通透,

标签:

美食

关于“吃货”

       吃,常被看做一件挺俗的事儿。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吃,整天琢磨吃,就难免被周围人说成是个“吃货”,带几分玩笑,也暗含些讥讽。然而世事有变,这几年电视上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加之网络语言的强大生命力,“吃货”一夜之间华丽转身,成了爱美食、懂生活的朋友自嘲或互称的流行语,表明的是一种温情随性的生活态度。

       其实,“吃”这件事原本不俗,讲究饮食恰恰是一个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是对大自然所赐的敬畏和珍视。况且日久天长,润物无声,吃也融进了我们的习俗和文化里。比如,当被问及家里有多少人时,我们回答的常是“三口”而不说“三位”。若是随便翻开一本辞书,不论是《说文解字》还是《现代汉语词典》,按偏旁部首来分,“口”字旁的字几乎都是最多的。它们不仅被用来描述吃态,也用来表达情感,古往今来丰富而灵动的日常生活因而跃然纸上。再看看我们的文学名著,《水浒传》里到处豪吃,《红楼梦》中满纸细品,就连讲述和尚取经的《西游记》也常常用这么一句话引出故事:“徒儿呀,为师有些饿了,你去化些斋饭来吧!”

 

标签:

旅游

    属于北京人的茶是花茶,而且特指茉莉花茶。用绿茶茶坯经过茉莉花窨制而成的花茶,在早,也叫香片。张爱玲有篇著名的中篇小说《茉莉香片》,说的就是这种茶。

  南方人认为北京人不会品茶,这种说法有些道理。过去北京人是没有用一大堆小碟子小碗儿喝功夫茶的,就连喝龙井、碧螺春这类绿茶的都不多。即便喝龙井,也要往上面撒上几瓣新鲜的茉莉花,美其名曰“龙睛鱼”。这在南方人看来是用花香夺了茶的真味,简直不可理喻。然而北京人这么做自有他的道理。因为过去北京人饮用的是井水,水质偏硬而且甜水不多,用这种水泡绿茶是糟蹋东西。而芳香馥郁的茉莉能使原本苦涩的茶水一下子变得美妙如甘露,因此备受北京人的青睐。

  许多老北京人非花茶不饮。觉得只有花茶才算作“茶”,甚至把茉莉花叫成茶叶花。每天早起洗漱完毕,首先要沏上壶茶,讲究得把茶喝通透了,喝到后背微微出汗,浑身舒坦了才悠闲地出去吃早点。这曾经是北京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可惜现在好这口儿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花茶是什么。我前两年一次去某餐厅吃饭,服务员问:“喝什么茶?”我说:“花茶”。不一会儿,人家把冲泡的菊花端上来了,弄得我哭笑不得。

  花茶也

(2013-07-12 08:24)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对于北京人来讲,饺子是再亲切不过的美味了。

    暑气初蒸的头伏,要美滋滋地吃上碗饺子,讲究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七月初七七巧节,要吃的是“七巧饺子”;朔风乍起的立冬,也要津津有味地吃碗饺子,老人们管这叫“安耳朵”,有道是“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大年初一,子时刚过,必得吃全素的“五更饺子”,为的是除旧岁迎新年;没过几天“破五”,过了年禧,不再忌讳,家家开始剁肉馅儿包饺子,或猪肉大葱,或猪肉白菜,最地道的吃饭当然要数猪肉茴香,一口一个浓香肥润的肉丸子,吃起来那叫一痛快!家里有人出远门儿当然要饺子,这叫“出门饺子回家面”。而一句“过年了,我们吃饺子!”话语里又包含着多少力量,多少憧憬。

     饺子,亦菜亦饭,吃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蒸、煮、煎、炸、烘、炀、火锅样样都成。饺子的馅儿更是可繁可简,可荤可素,要问到底有多少种?恐怕谁也说不清。我在微博上做过一次调查,问:“您爱吃什么馅儿的饺子?”结果不到一小时回贴数百条。像什么韭菜大虾、豆角猪肉

俄罗斯——惟一产茶的欧洲国家

     俄罗斯拥有世界最北的茶园,也是惟一产茶的欧洲国家,其年产量约13万吨左右。由于俄罗斯的茶叶消费量很大,每年仍要进口大量茶叶,现在俄罗斯的茶叶进口量已超过英国跃居世界首位,1998年俄罗斯的茶叶进口量达18万吨,其中70%来自中国。

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俄罗斯比其他欧洲国家更早的接触到中国的茶叶。1567年哈萨克人把茶叶传入俄国。1687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茶叶则由陆路经蒙古、西伯利亚组织运茶商队大批运往俄国销售。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茶叶消费量仅次于英国。与英国相似,由于茶价的昂贵,开始时俄国人饮茶也是只在上层社会流行,并有许多浮华、拘谨的饮茶礼仪。这对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18、19世纪,在俄国饮茶之风已从贵族各阶层普及到乡间。俄国诗人普希金就曾记述过俄国“乡间茶会”的情景。

   提到俄罗斯的饮茶风俗,就不能不说一说极富俄罗斯特色“沙玛瓦特”。这种传统的俄式小型茶炉可以说是一种自动泡茶机:它上面是事先放好红茶的小茶壶,下面是小炭炉,炉外还有带有水龙头的烧水用的水桶,多以黄铜或白银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