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有庄客
大有庄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1
  • 关注人气: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傅佩荣

孔子

一贯之道

文化

分类: 即兴随笔

前些天打开凤凰卫视,正巧真赶上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的一个节目。节目名称忘了,只记得片头有几个小孩念顺口溜:“……道、道、道道道,傅教授都知道!”好奇心起,便接着往下看。傅教授果然了得,讲出了一番关于孔子一贯之道的妙论来。

 

《论语》中关于一贯之道的记载,只有两处:其一出自第十五篇《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其二出自第四篇《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傅教授的大意是说,孔子曾满怀希望地对子贡——孔子早年得意弟子中最聪明的一位——主动发问,并告诉他“我有一贯之道”,可是子贡没有接过话头进一步追究,因此孔子很失望,谈话也不了了之。后来,孔子又对晚年得意弟子曾参——比孔子小四十来岁——再次主动提示,说“我有一贯之道”,语气还显得颇为激动,满以为能激发这个小弟子的问道之心,可是曾参更不争气,竟自以为是地说“我知道”,气得老夫子课也不讲了,甩手出门。所谓“忠恕而已矣”,只是曾子的不通

标签:

人文/历史

李退溪

儒者

进退

君臣

分类: 学术论文
 

退溪先生的思想深度和人格魅力,在他面临出处进退之际所作出的抉择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表面上看,退溪先生作为一代儒宗,并没有表现出一般儒家那种“得君行道”的急切愿望,相反,他总是屡召屡辞,旋进旋退,终其一生都在为请退不遂而苦恼。他甚至向君王明确表示,他已经“自断一生以退为义”,所以“欲退之志如水必东”。但这一切并不能证明他放弃了儒家积极入世的基本立场,相反,他的行为是儒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入世的另一种表达,其中有深意存焉。

 

退溪先生执意退归,给人的最初印象是疾病缠身所致。由于因病旷废职守、心中不安,因此其退归的理由似乎根子在疾病。朝廷明知其身抱痼疾,却执意召命屡下,愈晚愈勤,原因也只是退溪先生素有贤名,且愈老愈显。一方执意退归,一方却执意召还,于是辗转循环,纠缠着退溪先生的一生。双方的理由如果仅此而已,事情就不会如此复杂,以至于退溪先生竟发出了“吁天而天无阶,控人而人不信”的感叹。

 

“六进六退”这个事实本身,就很容易惹人生疑。有人因其进而疑其退,认为其退只是暂时的,最终将进仕。无论从儒者的入世精神,还是从常人的利害取舍,这种猜疑

分类: 学术论文

四、道与道统

    朱陈之间的王霸之辩,一开始就被双方上升到了道的高度。对道的不同理解,是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坚持己见的最后的理论根据。历来论者几乎都抓住了这一点,但人们对二人有关道的分歧却一直有不同的解读,有人从中看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有人则从中看到了一般与特殊的矛盾。田浩先生却独具慧眼,断言朱陈所争的道不是哲学思辨层面的道,而是文化历史层面的道,因为他们的争论,“关键在于价值的性质,尤其是历史变迁对价值的影响”,而不涉及抽象的理气问题。1 田先生的意思似乎是,对纯存在的形而上思考才是哲学思辨,而对价值的探讨则只属于历史文化领域。田先生的观点,表现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的某种特有的敏感,因而在他挥笔横扫“传统学者”的“错误理解”时,确有某种发人深省之处,但也不免流露出他于中国哲学的最高理念尚有一间未达。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也许与西方哲学中的Ontology不尽相同,如牟宗三先生便认为,儒家的最高本体是“即存有即活动”者,因而其形上学是“即涵宗教境界之‘道德的形上学’”;而西方哲学的最高本体一般只是“存有”(being)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