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黑山下
大黑山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63
  • 关注人气:2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金州古城

历史

杂谈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

再过个把月,就是杏花春雨,桃红柳绿。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城的杏花村在哪里?

西门外的南八里,曾经就是我们古金州的杏花村。

三里、七里、八里、九里、十里、二十里、三十里、四十里等等,在金州都不仅仅是数量词而更是一个个鲜活的地名和乡邑。

古代咱金州是辽南中心,明代的《辽东志》就是以金州城为中心点,来介绍辽南东南西北的地名和距离。请看《辽东志·卷二建置志》的记载:

 

金州卫

凤凰山——城东十里;大黑山——城东一十五里;小黑山——城东北七十里;  三山——城南海中;铁山——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广鹿岛——去城二百里;鸿胪岛——旅顺口黄山之麓;青泥岛——城南四十里;沙河岛——城南六十里……

“八里”,就是距古城八里之遥的一处小村庄。地处大黑山和凤凰山西麓,东北地势较高,西南地势平坦,一条大沟呈东西狭长状,得地势之利,因此村里果树连片。

那时,“八里”才是金州的最美乡村。

八里村自古就有苹果、桃、杏、樱桃等果树,春天桃红杏白,草长莺飞,是古城人出行游玩赏景吟诗的好去处。

民国时期金州的书画家董万周,曾经为八里赋诗三首,那时人们对八里村上沟的陈家屯就是呼之为“杏花村”的:

同伯川慎之游杏花村三首:

偷得闲身郭外行,熟梅天气半阴晴。

春寒减却游山兴,不为看花不出城。

浅草如茵一剪齐,看花初过板桥西。

依依弱柳垂金线,半护人家半护堤。

酒痕点点上春衣,花影参差人影稀。

山鸟枝头啼不住,声声似说莫忘归。

最近,在案头作业资料中又发现,咱们金州的欧洲大樱桃,从海外引进来之后最早就落户在八里村的,这里又是欧洲甜樱桃在辽南的第一站。

据考证,我国甜樱桃即现在人们所说的大樱桃栽培,是始于19世纪70年代,最早通过西方传教士和侨民、外国船员等引入中国的。

日本殖民统治大连时期曾经有一份《满洲果树》杂志,这份杂志记载,1871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JL.Nevius)把甜樱桃、酸樱桃和杂交樱桃品种引入中国烟台,之后又被引入到青岛和威海。

这是目前所知的甜樱桃最早引进中国的记录。

金州地区甜樱桃最早的出处还是那个《满州果树》杂志。在1906年的第16期《满洲果树》杂志上,有一条很短的信息说,一名叫相生由太郎的日本人,从日本引入“那翁”大樱桃,并在金州八里庄栽种成功。

这是金州引进欧洲大樱桃品种最早的记录,因为“那翁”就是欧洲甜樱桃品种。

在八里栽种成功之后,那翁大樱桃又扩繁到三十里堡的宝石山,石河镇的大山村,七顶山的付家、后海村,大魏家镇的东田村等处。

那么,这个叫“相生由太郎”的日本人是谁呢?

相生由太郎1867年在福冈县鱼商家庭出生,1896年在东京高等商业学校(现在的东京一桥大学)毕业。

1904年相生由太郎进入三井物产公司,日俄战争后的1906年,相生由太郎跟随上司来到大连满铁株式会社,又成为大连码头事务所所长。

1909年,相生由太郎在寺儿沟一带创办了大连福昌华工公司。这个福昌公司最多时雇用华工过万人,说起来是吞噬大连码头工人血泪的一个企业。相生由太郎独揽大连港装卸业务,经营多种项目,因为企业规模大,牟取暴利多,他逐渐成为大连的首富,还担任过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大连商工会议所所长。

我们可能都看过大连码头工人背负沉重货包的老照片,那就是为相生由太郎在卖命的,很多华工倒下就起不来了。

后来公司发展大了,相生由太郎在寺儿沟修建了碧山庄,即老大连人俗称的“红房子”,让万余华工蜗居于此。过去寺儿沟一带还曾有个街道名为“相生町”,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金州副都统阎福升的儿子阎传绂,曾是伪满洲国的司法部大臣。当年阎传绂留学日本回到大连后,也在大连满铁株式会社任职员,那时大连有一批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才俊组织了一个“嘤鸣诗社”,阎传绂是诗社的领袖人物之一,在《嘤鸣诗抄》这本诗集中,有阎传绂的“樱桃诗”一首:

 

相生铁牛设观樱宴赋士两社社友

琪树垂垂红欲流,牡丹浓艳且含羞。

瀛洲传到神仙种,独占花中最上头。

 

阎诗标题中的“相生”,说的就是相生由太郎。这首诗显然就是为相生由太郎所写,提到樱桃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虽然阎传绂后来成为汉奸,但是从历史资料角度说,他的诗也是一件资料佐证。

相生由太郎63岁时病死大连。20世纪80年代,在寺儿沟的居民区中发现一通碧山庄万灵塔石碑,质地为花岗岩,碑身两侧有时任泰东日报社社长、汉学家金子平吉撰写的万灵塔记铭,共551字。

所谓“万灵塔”,就是相生由太郎为众多死去的华工而建的祭祀塔。当然,铭文全是对立碑人相生由太郎的赞颂。

就是这个相生由太郎在往返日本与大连之间时,带过来日本山形县的那翁樱桃,并在金州八里栽种成功,这是金州欧洲甜樱桃的一个源头。

相生由太郎喜欢果树,他后来还在甘井子马栏村建了一个占地千亩的果园。

1921年8月,日本大阪内外棉株式会社取缔役佐佐木国藏来金州考察,准备在这里建纺织厂,即后来的金纺。

佐佐木跑遍了金州,最后决定选址在七里建厂,一期就是24000枚纱锭规模。

1922年内外棉首先收购了七里村薛太昌等21户农家的土地,然后是吴邦立12户农家的土地,然后在八里南河沿开始打井。

为什么选择在七里建金纺?

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七里挨着八里。

别笑,是真的。因为八里太美了。

就像当年佳能在开发区选择建厂厂址一样,曾经有三块地可选择,最后佳能选择的是十里岗苹果园下。现在十里岗以北的小区还叫桃园,这个“桃园”当然不是像附近什么“左岸”什么“鸿伟岚山”什么“翰林一品”那样蒙人,“桃园”这两个字是有出处有根据的。

因为当年这里就是桃花园,八里的黄桃最出名。

现在古城的杏花村,应该是大黑山朝阳寺闻香谷附近?还是山背的阁条沟呢?

每年四月初杏花开盛开时,实际在我们社区里也会处处惊艳的。

例如开发区体育公园里就有两棵大杏树,亭亭如盖。杏子熟了常有人拿杆子去打,我恨不得给他一杆子,又一想,老胳膊老腿跑不快了,又只好装作若无其事视而不见。

还有辽河西路南段通往白石湾的路上,也有两棵大杏树。这是开发区成立前南崴子屯周传功家的杏树,属于幸存下来的老树。前些年杏花开时,周传功还常来看看这两棵树……

还有杏林小区里,还有童牛岭上,工业区里……好多地方春天都会有杏花突然就开放了。

还要说一下当年的阎传绂,1925年时他30岁的时候,就曾写过八里的杏花村。

乙丑清明

屈指韶光屑暮春,清明佳节正芳辰。

小溪水静梨花艳,四野风和草色匀。

十里杏村沽美酒,漫天柳雨浥轻尘。

纸灰处处飞蝴蝶,尽是山头祭扫人。

阎传绂如果不是走错了路,可能真的是我们金州的一个好诗人。

http://s9/mw690/001x7zi5zy7iOnw9Xn2d8新开了个公众号,谢谢关注!
阅读    收藏 
标签:

大连

金州古城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老王的金州

在水泥丛林下,在车水马龙中,在喧嚣嘈杂里,如果你感觉心烦意乱,气虚胸闷,抑郁焦虑怎么办?

我有一个建议:放松身心调匀呼吸,开始默默地、深情地注视着大黑山。

方法是先找准一个点,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然后再慢慢地扩展开视野。注视的时候要先放空,再冥想……这样一会儿就会有感应和领悟,但具体到每人会各有不同,不一而足。

这是我私人收藏多年的一个心得。

拿走不谢!打赏?大过年的就不必了吧。

说正题,为什么会有这样效果和能量?要从大黑山厚重的地理和丰富的人文说起。

金州诸山,大赫为宗,盖因长白山系,千山余脉。所以山上危崖磋峨,怪石嶙峋,白云缭绕,气势壮观。正因龙脉所系、仙气聚集,所以春之杏花,夏之蝉鸣,秋之红叶,冬之霁雪;所以可登临,可壮阔,可励志,可增加男性荷尔蒙……

观察一座山,如看一美女,都有最佳角度。

大黑山最佳角度是从南往北看,虽然海拔仅仅663米,但屹立在辽南平原上就十分突兀、挺拔,这个角度也最具象形字“山”的形状。

站在市区北望,尤其是在大连湾甚至东港看过来,大黑山就像平地里站起的一个铁塔汉,巍巍然屹立在东北。

也只有这个角度,能平视就看得到山前峰顶端的一道弧线。

这道弧线从空中看,是穿行在主峰和南峰之间的。它在大黑山山脊之上,转山梁,绕山谷,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弧形,逶迤绵延约5公里之长,其形状如一个大大的反写的L英文字母。

这就是1500年前高句丽人所构筑的军事城堡——卑沙城遗址。

为什么只有从南往北这个方向才能看到卑沙城遗址?

因为卑沙城是防御从南方过来的中原大军。黑山之南,正是旅顺口登陆的方向。

历史上,大黑山至少是影响和成就了三座城。

我们所知的第一座城,就是高句丽卑沙城。

公元404年,高句丽占据辽东之后,在大黑山顶修筑此城,由于地处金州地峡,因此是中原王朝从海上过来必经的第一关,十分险要。

大连地区有15座高句丽山城,其中四座是中心城:庄河城山山城、普兰店巍霸山城、瓦房店得利寺山城和大黑山卑沙城。

但是,我在实地考察了这四座山城之后,发现唯有大黑山卑沙城最为简陋和粗糙,或者说最不像一座“城”。

城山山城、巍霸山城和得利寺山城,都可以找得到非常古老的一段段当年的残墙,那石块是布满苔藓的,那表面是呈黑灰色而光滑的,有那种历尽沧桑的感觉。

同时,那三座山城中,还可以看得见诸如马面、城外城、紫禁城、梳妆楼、蓄水池、瞭望台等建筑遗址。

卑沙城现在堆砌的石块毛糙粗砾,显然没有经过更多的加工,很多地段就是一道城基础,遑论完整的雉堞垛口马面关隘?

​

我们现在看到的关门寨寨门和卑沙城城门以及点将台,全是现代仿制品。有没有历史依据,还是一个问号。

为什么高句丽辽东的第一关城反到不如其它山城的形象?

我认为,是很早就毁于隋唐大军的东征之战了。

公元614年隋朝大将军来护儿渡海登陆辽南,第一仗就是攻破了卑沙城。攻占之后为绝后患,来护儿把这座山城彻底毁掉了。

《隋书·来护儿传》中有记载:

十年又率师渡海,至卑奢城,高丽举国来战,护儿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将取平壤,高元震惧,遣使诣辽东城下,上表请降,帝许之,遣人持节诏护儿旋师。

在来护儿撤军之后,高句丽人又重新占据大黑山,仓促间修筑了一个新的简陋的山城,然而仅仅40年之后,唐朝大军又跨海东征。

公元645年,唐太宗也率大军东征高句丽。但太宗本人走陆路,刑部尚书张亮走海路。张亮率水军4万人,自山东东莱启航,五百艘大船载着大唐将士,渡过波涛汹涌的渤海海峡,在都里镇(今旅顺口)登陆之后,张亮命副总管程名振与王文度两人为前锋,向卑沙城进发。

这一战《资治通鉴》有记载:

张亮帅舟师自东莱渡海,袭卑沙城,其城四面悬绝,惟西门可上。程名振引兵夜至,副总管王文度先登,五月,己巳,拔之,获男女八千口。

辽南的唐王文化由此发端。虽然唐太宗并没有到过金州,但是金州地区一直流传着唐二主的故事。

所以现在我们沿着卑沙城遗址一路走来,会发现城墙都是就地取材,经过简单敲打后,沿着山脊南侧垒筑而成,所用的多是青灰色的石英变质岩石块,在大黑山前主峰残存的城墙墙体南端,有一段大约每隔1米左右,就会看见一个方形穴坑,这是战争时高句丽人竖立木栅所留的遗迹。也就是说,这段城墙当时还没来得及用石块砌到顶,战争就爆发了,于是匆忙间他们临时增加了一道高高的木栅栏,以抵御外来强敌的进攻。

换句话说,把这段卑沙城叫做“卑沙寨”,也许更准确更合适。

为什么高句丽人占据辽东200年,还会有这样的仓促行为?

因为原来的城墙彻底被毁一次。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二次仓促间筑起的城墙再次被毁后的遗址。

隋唐大军海上东征,卑沙城是必经之地。其余的三座山城从地理位置来说,虽然也属要冲关隘,但和卑沙城还比不了。

第二座城是金州古城。

很多人脑海中的金州古城,就是明朝遗留下来的那个砖城,就是老照片中那座方方正正的城楼。其实在砖城之前还有一个土城,是公元1000年前契丹人建的苏州城,也是明朝大将马云叶旺渡海之后在辽东凭借的第一个根据地,后来才改造成砖城。

契丹人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筑城呢?

首先是因为有一个地理坐标大黑山。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最常用的一句风水学术语。而左青龙,就是以城中人的视角而言,放眼左前方,地势应该略高于居住的地平线。最理想的就是左边能有一条山脉即龙脉。右白虎,就是右前方不能有障碍物,应该一马平川。金州古城从坐北朝南的角度,左是大黑山,右是西海。

 第三座城是今天的新区。

当年创建大连开发区之初,在选址上曾经有四个方案,即金州龙王庙方案、湾里董家沟方案、金州全域方案和马桥子方案。

马桥子方案之所以最后能胜出,背靠大黑山,坐北朝南是一重要因素。

说了这三座城之后,我感觉,实际可能还有一座城——

这就是燕国的城。

1974年,在大黑山山谷朝阳寺附近即今天的闻香谷一带,即发现了窖藏的平首方足布,一种以足部呈方状得名的钱币。

1981年,大黑山南八里小陈家屯农民在凤凰山麓农耕时,又发现了窖藏的燕国刀币。

这两种钱币都是青铜质,其中平首方足布是广泛流通于三晋地区赵、魏、韩等国的铸币;北方燕国的后期亦铸窄小布币。

还有,日本学者三宅俊成三十年代就在凤凰山和关门寨附近发现过新石器的遗址,发掘出石斧,石刀,石铲,青铜镞等等。

所以说,大黑山是一座有文化的山,依托大黑山成就的“城”,可能不止三座。

大黑山在燕国时期是否有城,是一个谜。

当年秦国大军横扫辽东,此地的燕国人只好把货币藏在城郭附近,没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然而,在大黑山之中,谁知道还藏有多少秘密呢?

我相信一定会有。当年高句丽人经营了二百年,突然遭遇隋唐大军来袭击的时候,怎么可能不会把一些财富埋藏起来呢?

在凤凰谷里,舍身崖下,在仙人桥旁,滴水壶旁,都可能有一些秘密,也许某一天他们无意中会突然露出头来,让我们大吃一惊。

所以,没事和女友去大黑山走走吧,最近还听说,上山不收费了。

阅读    收藏 
标签:

大连

金州古城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老王的金州

大黑山原有两座古刹两座道观,附近的老百姓却不太计较它们的清规戒律,感觉神仙菩萨都差不多,不妨挤在一处好了,何必分佛家道家。所以响水观也曾叫响水寺,观音阁也曾叫胜水寺,唐王殿也曾叫石鼓寺。

虽然我写过《行走·大黑山》一书,但这些事我也厘不清。我喜欢关注的是古刹道观之中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文人雅士来到辽南游历大黑山已成风尚,他们留下了诗词、游记等等千古流传。

例如说到大黑山响水观,很多人马上就会想起康有为先生的一首七言:

金州城外百果美,瑶琴洞内三里深。

遥记唐王曾驻跸,犹留遗殿耐人寻。

大连各种文本凡说到大黑山,都会选这首诗。不是写得好,而是诗人名气大。我相信康有为先生若编自选集,这首诗一定不会入选,因为它就是“呵呵”而已、打油而已。

1925年农历八月初,68岁的康有为应大连华商公议会会长李子明邀请,从青岛来连举办书法展。这期间,金州南金书院院长岩间德也参加了康有为的讲演会,于是他邀请康有为到金州参加孔庙即文庙的丁祭。

说明一下,康有为演讲是在大连今胜利桥北的大每馆(每日新闻社),演讲时座无虚席,而听众中日本人又多于中国人。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大连,有两个日本人更像中国人也比较待人亲。一是创办《泰东日报》的金子雪斋,一是金州南金书院的岩间德也,他们都是日本的汉学家也都对中国文化有崇拜心理,按今天的说法就是亲华派。

康有为欣然答应岩间德也的邀请,金州孔庙丁祭一般是在阴历八月初十,也有记载说康有为来金州那天是八月初三。这天康有为乘火车到金州,一大早就到孔庙参加了场面盛大的丁祭活动,陪同的还有金州会会长曹世科、孝廉阎宝琛、毕宗武、孙宝田等人。

丁祭后,康有为来到东门外的南金书院参观并用午餐,南金书院接待的规格比较高,金州的头面人物也都到了。这种情况下,康有为自然要答谢和表示一下,于是席间他为岩间德也赋诗一首:

中华礼失托殊方,躬逢金州祭典煌。

俎豆庄严容肃肃,笙歌和雅乐锵锵。

血气尊亲于此见,神明教化岂能亡。

便作东方君子国,舟通日照大国扬。

此诗当时的款署是“乙丑八月三日道出金州躬逢释奠,敬赋”。

落款的印章是方型篆书阳文:“维新百日出亡十四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共27个字,看此落款也确实了得。

诗中的“中华礼失托殊方”,换作别人早被骂汉奸了,但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于是很多人就故意不提这首诗,仿佛他没写过,大连的各种诗选从来都是选康有为的“金州城外百果美”而不选这一首。

单纯从文字讲,这两首诗孰优孰劣还用说吗?!

在南金书院饮酒赋诗之后,也许还有时间,于是岩间德也和金州的名士乡绅都陪同康有为乘车又到响水观游览。

响水观道长张永祥也非等闲,陪同康有为看了石洞,泡桐、山茱萸,游览一圈回到茶室落座,那边厢笔墨纸砚就准备好了。康南海这种场面见得多了,岂能丢范儿,于是大笔一挥,有了这首“游响水观题壁”。

道长张永祥双手合十行礼,连连口称谢康圣人。

1925年除了康有为先生来响水观赋诗一首,那一年的春天还有一场更盛大的诗会,可惜因为种种原因而后人知之甚少。

说来话长,那时刚刚兴起的大连有一大批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才俊,初到这个城市自然有一种情怀和感慨,于是由安徽人、大连泰东日报编辑长傅立鱼发起,组织了一个嘤鸣诗社,在这个民间社团里,以安徽广东浙江江苏等南方青年居多,诗社后期的领袖人物则是当时的金州副都统阎福升儿子阎传绂。

傅立鱼、阎传绂俩人同时又是大连市中华青年会的会长和副会长,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大连名流。

为什么叫嘤鸣诗社呢?

取《诗经》之意。

《诗经·伐木》中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句子,意为鸟相和鸣,喻朋友间同气相求,相互提携而结诗社。

大连嘤鸣诗社十分活跃,1926年他们结集出版了《嘤鸣社诗抄》,这是两册铅印的线装本,原版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要提醒我——阎传绂是一个大汉奸啊

不错,阎传绂后来是伪满洲国司法部大臣,汉奸帽子肯定摘不掉。但是1925年他主持召集响水观诗会的时候,他还是满铁株式会社的一名职员,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在日企工作的一名高级白领。

不要忘记,中国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九一八始,在此之前大连是日本的租界地。

这时候我们还不能给他戴上上汉奸帽子,这时候的阎传绂是留学日本12年刚刚回国的海归,是精通日语又兼而会英语和德语的青年才俊,也是一身光环。

阎传绂家住古城,所以他曾经两次在响水观召集嘤鸣诗社的同道好友赏景赋诗,第二次他还邀请了以日本青年诗人为主的浩然诗社一同来参加响水观诗宴。

这种活动,就是今天的各种笔会和诗会而已。

第二次举行诗宴的那天是1925年5月17日,中午在响水观活动之后,阎传绂感觉大家意犹未尽,于是邀请两个诗社的诗友再到阎家老宅作客。

阎家老宅那时是三进院落、大小70余间房屋,以二进院门为中轴线,正厅、前厅、侧厅、厢房、门房等建筑物左右对称分布。院落里芙蓉、银杏、皂角、枫树、臭椿、紫藤……俨然就是辽南的乔家大院。

阎传绂的夫人是金州名绅刘心田之女,大家闺秀;她也是海归,是在日本仙台宫城女子学校家政科毕业的。晚饭后,阎传绂也禁不住得瑟一下,拿出家中珍藏的明代画家唐寅的一幅画虎图,大家皆惊呼为稀世珍品,于是诗友杨成能当即赋诗:

金虎家声重旧京,阴阴乔木罩轩楹,

貔貅貐象风流散,一卷珍藏百兽惊。

阎传绂客厅还有一幅罕见的油画即当时称之为西洋画,画的是女子裸体半身像。

于是又有人赋诗一首:

搓冰为骨水为神,艳绝西方彼美人,

雾縠烟消浑不挂,电灯照澈玉楼春。

关于响水观的诗作,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例如郑有德,例如周学熙,例如郑有仁等等,在很多文本上看得到。但阎传绂组织的那一次以响水观为主题的诗会,虽然留下了不少佳作,流传于世的很少,在此附录几首以飨读者:

黄广,也是满铁的职员,又是中华青年会的干事,浙江人,他写的“响水观”有二首:

慧泉曾在虎跑煎,十四年来又一泉。路向金州城外过,云从石鼓寺中连。

煮成佳茗偏多味,看到名花更有缘。竟日淙淙声不绝,瑤琴似听大罗天。

榴花照眼醉芳筵,聚首金州亦宿缘。古貌欣逢三岛客,多才还有四方贤。

吟成好句谁为最,话到清游我欲仙。笑指赫山今未往,相期赏菊九秋天。

 

同样是大连中华青年会副会长的杨凤鸣那时是满铁医院的医师,后来是大连歧山医院的创始人,是大连地区西医的开创者之一,但那时正年轻,也是嘤鸣诗社的诗友,那一次他交上来的诗稿是:

响水寺

翠霭凝空不可攀,通幽端赖画桥弯。寺名何待山僧说,凭瀑投溪响漩澴。

诗社里的诗人尹介甫因事未到,事后又补作了一首:

阎稻农约开诗会于响水寺余因俗累未至赋诗一律

东道难忘旧主人,桃源重访我迷津。客从绝顶归来健,诗为吟筇历过真。

古洞蛟龙惊彩笔,深山花草隔红尘。瑤章读遍缘非浅,仿佛云岩著此生。

 

我个人感觉,这一次诗会阎传绂作东,出手大方不说,他的诗也写的漂亮,那一次诗会阎传绂有三首录其二:

一碧山光照眼明,绿杨芳草雨初晴。清阴满径浑如画,悄立溪桥听水声。

修禊蘭亭逸事留,今人骥尾昔人游。流觞曲水家藏酒,唱玉聊珠月满楼。

历历云山连海盖,茫茫碧落入燕幽。登邻极目关河外,一片雄心四百州。

 

顺便说一句。那次来金州,康有为给金州一些文人留下了墨宝,听说现在康有为书法作品拍卖价已经接近千万,不知金州谁家还留存有老先生的墨迹,拿出来就是几套房子啊。

平淡的生活不能没有诗,虽然格律诗现在被“老干部体”拖累的日渐式微,我们不妨读一读古城先贤们写过的关于大黑山响水观的诗。穿越时空到近百年前的响水观,也是一次艰难跋涉的远方吧。

关于岩间德也和阎传绂,老王后面都要写一写,岩间德也是阎传绂的老师,也是阎传绂儿子的老师,他们都是金州有故事的人物,需要慢慢道来。

http://s5/mw690/001x7zi5zy7dE1yO7LSa4新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


​



阅读    收藏 
(2016-09-06 09:09)
标签:

历史

情感

分类: 记者手记

开发区松竹梅路原本就是一条有味道的路。三文鱼、辣根、披萨、清酒、咖啡的香味弥漫在路街和角落里……现在好,又多了艺术的味道,因为有了“我在”。

最近到“我在”讲了一次金州古城的故事。原以为喜欢历史的是小众,应该中老年居多,男性居多。这一次却发现真有不少青年人也开始关注乡土文脉、历史渊源,尤其美女居多。

欣慰啊!

辽南说起来是千年金州,百年大连。对古城新区开始了解与认知,就是为了与这块土地的相知相识、相濡以沫。我们在这同一片土地上,了解与认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乡与人的相遇。

“我在”,是伴随着金普新区诞生而植下的一粒种子,这一粒种子承载着很多很多理想,精耕细作,就会发芽乃至开出美丽的花儿。

……………………………………………………………………

想起春天时要请一位大哥吃饭,夏天时答应给一位朋友接风,不料仲秋节竟然就要到了,都没有兑现呢。好在我在。又都知道我常常如此,欠的饭局也多,朋友不抱有希望就不会失望,所以一定会宽谅的。

台湾一美女说: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还要什么自行车?我在、我们在,吃饭,分分钟

仲秋,很爽的感觉。青年人认为爽是一种过程的感觉,我认为爽是一种风的感觉。

 ……………………………………………………………………………………………

来了一位老战友,聊天时不知怎么说到了大兴安岭王天辉,说起来当年都是朋友,后来他在大兴安岭行署副专员位子上“进去了”。这位老战友说,王天辉在基层林业局时,林业局纪委就查过他,事情并不严重,结果材料报到党委班子那里就没消息了。如果那一次当回事有所警告,王天辉后来也不会摔的那么重。

其实进去的大多是这样的经历,以为有钱什么事都能摆平,于是有持无恐。

联想到前些天在大剧院看《四进士》,看后感慨亦享受。实话说,这几年音乐会演唱会歌剧舞剧话剧没少看,全套京剧如果不算样板戏,《四进士》还真就是第一次,还真不知道这是一部反腐戏。

所以这部戏应该推荐给领导干部看看,如今大连官场正在地震,我相信进去的都是没看过《四进士》的。

禁不住又想起2002年建设这座大剧院,市里领导层就有人反对,当时管委会主任周海斐,顶住压力力排众议,不容易啊。建到一半时,还有人想把它改造成沃尔玛超市。

 ………………………………………………………………………………………………………………

欧洲一位老头说:我思故我在。

生理上说不清。但要我思我在,我认为男人在思想上,肯定会经历一个“更年期”,这个节点前是九湾十八滩,一路急流险滩;之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说起来,哥年轻时也是愤世嫉俗一文青,满腔不忿,谁都不服,五马长枪的样子。遇事多喜欢持批判态度:对体制、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好与人辩论,辩论和批评又喜欢追求一剑封喉的效果,常常让对方或者领导十分尴尬。

现在想想,其实自己哪有什么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生不逢时啊,问题多是在自己这里,只不过不自知不反省而已。

所以,一个甲子过去,感觉开始走向自己反面了。变化就是对这个世界欣赏的态度渐多,肯定的态度渐多。个中变化,或许只有到了这个年龄才能理解,老话说:夏虫不可语冰也。

不同的年纪,实际就是生活在不同时区。你在北京时间里,我在伦敦时间里。感觉到的事物都是不一样的。

青年必定激进,荷尔蒙激情四射无处发泄啊。思想上无论左或右,左则追求极左,右则一定极右,走到了隧道尽头,发现不过如此,开始能包容左右了,于是渐趋成熟。

这是一个成长过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现在看朋友圈和身边的一些小兄弟,颇有些像当年的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怀,挥舞着长矛大战风车。这时候不让他挥舞长矛那是不行的,谁拦着他就和谁急,只能走过这个过程。到一定年龄,那时也许是累了,也许是悟透了、明白了——原来不过如此啊。

现在说这些,他一定会说,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和你不一样……

一样不一样,只有时间才有发言权。

也会有人说,你一老朽而已。但我欣慰的是,老朽是所有人的归宿,早晚而已。

本文点赞、转发请慎重。不拒绝,但一般不互动、不跟贴、不评论;一般不会参与你发起的投票、众筹、网约,更不会发红包,不熟悉的不接受好友邀请。本人AB型,年事已高,三观已定,故思想僵化,固执加偏执;同时钱紧、人丑、自闭,喜欢独处……

岁月呼啸,色心依旧。

阅读    收藏 
标签:

调查手记

分类: 金州系列

辽南的一些地名有点意思。例如马桥子没有姓马的,董家沟也没有姓董的。

传说最早是一董姓人家移民到此而得名,后来两兄弟分家又有了董家沟和小董家沟两个聚落。但在董姓人家搬走之后,董家沟的名字却留了下来。

从日伪统治时期的董家沟会,到解放后的董家沟区,以及再后来的乡、人民公社、镇直到街道,董家沟之名一直沿用下来,这也是对历史和先人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其实自古以来,董家沟就不是一个偏远单纯的自然村。它始终是以一座城的姿态而存在着。

人们都知道,董家沟有个城南村,最早又叫城子前。

这个地名说明了什么?

就是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座古城,聚落是在古城之南,所以名为城子前和城南村。

这座传说中的古城可不是空穴来风,它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汉城。

日本学者岩间德也1905年来到金州,任金州关东州公学堂南金书院院长。他毕业于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是一位中国通亦是一位考古学家。1908年他来到董家沟,就发掘了董家沟东岭顶部的方形汉代土城,同时也发掘到一些汉墓。当时他认为,中国汉代辽东郡的沓氏县城就在这里,因此即著《沓氏县考》一文以证之。

岩间德也的发掘不仅仅是单纯的考古发现,它的意义还在于,这是辽南第一座发掘出来的汉城遗址。

现在我们知道的辽南汉城遗址多了,但是发现时间却都在董家沟汉城之后。旅顺牧羊城是1928年发掘的,大岭屯汉城是1932年发掘的,普兰店张店汉城是1972年,瓦房店陈屯汉城是1982年,三十里堡马圈子汉城则是近些年的事情。

所以在辽南,董家沟汉城是第一个走进人们视野的。

1908年的岩间德也之所以能发掘到汉城遗址,是因为“城南村”这个村名的启示?还是那座古城遗址保存的较完整而引人注意呢?

董家沟汉城的定位是什么?

大汉辽东郡所属乡邑一级的政权治所。

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是乡镇一级的所在地。大汉辽东郡版图,相当于今天的辽宁省和吉林一部分,还包括朝鲜半岛一块。史书记载,辽东郡所属县治十八,乡邑五十一。即整个辽东郡有五十一个乡邑,平均一个县下属约三个。

沓氏县是辽东郡的一个大县,史学界主流声音认为沓氏遗址在普兰店张店汉城,那么沓氏下属乡邑一级的政权都在哪里?权威的说法即营城子、三十里堡马圈子和董家沟。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连通史》古代卷,绘制了一张“西汉时期大连地区城邑及居住区分布图”,这张图上仅标有“牧羊城、董家沟城、大岭屯城和西马圈子城”(见187页)。

但现在一些文献也有认为董家沟古城遗址是属于辽金时代的。

辽代,金州地区有来苏和怀化两县,强迫迁徙来的女真移民数量有限,怎么可能在董家沟建城?而金代仅仅只有一个化成县,在风雨飘摇蒙古铁骑即将攻陷时,金宣宗完颜珣才把化成县升格为金州。所以,辽金时代几乎不可能建新的城址。而辽金时代沿用汉代城址的说法较可信。

之所以肯定董家沟古城遗址是汉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即董家沟汉墓群。

董家沟汉墓群,历史上有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第一次是两个日本人。1908年岩间德也考察发现了汉城遗址的同时,也在附近发掘了汉墓。1932年和1940年,他的助手和学生三宅俊成又来到董家沟发掘汉墓,出土了一大批陶器和画像砖,三宅俊成还发表了《董家沟汉代墓葬》一书。他们两人发掘的一部分文物据说保留在金州古城南金书院里,解放后这些文物也随之不见了。

第二次是19934月,董家沟村村民在造房时发现了一座古墓,金州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赶来,对这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这一座古墓就清理出来随葬品26件陶器。包括陶房、陶灶、陶楼和盘、罐、钵、盒等;尤其陶楼十分精美,为细泥灰陶,器外涂朱,楼顶为硬山式,四面出檐,檐端饰16个瓦当,楼脊中间还处立一只仰头翘尾,展翅欲飞的鸟。

那一次博物馆工作人员判断附近是一汉墓群,而绝不是孤立的这一个。但当时附近村民都不同意扩大挖掘,不愿意配合,所以那一次挖掘机遇错过了。

第三次是200510月,为动迁中发现的5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清理。这五座汉墓位于“南茔顶”,时间为东汉晚期。其中保存最完整的3号墓室,是一个夫妻合葬砖式墓。墓室十分讲究,分为前室和后室,中间有甬道连接。而5号墓是用长方砖砌成,在墓中发现了陶灯、陶罐、陶盘、陶尊等古代日用品,其中特殊的是发现了一个陶盒和一个铜簋。铜簋在商纣时盛行,属于一种尊(表示尊敬的意思)器,此次发现的铜簋制作精美,高圈足,两边饰有兽面衔环的铺首。

在墓室里还发现了陶制小房子,有独门独院,有的竟然是二层楼。陪葬品是对生活的一个浓缩和再现,而且董家沟汉墓群多是花纹砖形式,这在当时也属于一种厚葬。是相当富裕的人家才能营造得起这样的墓室。

在辽南,董家沟汉墓群虽然比不上营城子汉墓群那样壮观,但它的规模也是屈指可数的,专家估计至少百座以上,当时一些村民家里都有从汉墓发掘出来的汉砖,由于东大河河床的变化和冲刷,一些汉墓群已深埋地下。这说明在2000余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在这里生息繁衍,安居乐业。

千余年之后,一批满汉新移民陆续来到这块热土上定居。春种秋收之际,当然也发现了这里有古城遗址有古墓和不断在田野中露头的石斧陶罐汉砖瓦当,于是为自己的聚落起名为城子前,以示对古人的小心和敬畏,后来又改名为城南村。

城南旧事,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湮灭。

这里有厚重的积淀和源远流长的根脉。

阅读    收藏 
(2015-08-13 06:51)
标签:

黑山黄海

乡土情怀

分类: 滨城地理
http://s2/mw690/001x7zi5zy6UAO6OTzX21郭德昌拍摄的大黑山云海

上苍垂青,这块热土底蕴厚重,有山有海。作为长白山系千山余脉之隆起,一山观两海的大黑山,尤在地理风水学上显得重要。所以金州古城位于西而临渤海历经千年,开发新区位于南而面黄海蓬勃发展,都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都是“前有照后有靠”得到了大黑山的庇护和屏障。

最近和大黑山管理中心领导一起在电视台做了一个关于大黑山访谈,编导刘雯主持人张京已合作了几次,十分默契。

http://s5/mw690/001x7zi5zy6UARfpNaYf4和赵文强合作编纂的旅游丛书

这里想补充的是,对于山海景观尤其是城中的这座大黑山,一定要有敬畏感。

由南向北远观,大黑山山峰的确呈象形文的“山”字形,又像平地里站起来的一个铁塔汉,巍巍然矗立辽南。早年间,大黑山还叫过“老虎山,大赫山,大和尚山”等,都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敬畏心理。

所谓敬畏,就应该让它保持自然态,保持原始野性,让它和人们有一些距离感。而近些年来,大黑山已经被地产楼盘重重包围,水泥森林正逐渐取代绿色植被,大黑山非常不舒服。

例如,观音阁正殿曾有一口古井,名为胜水井(传说中的地穴),90年代后期到观音阁我还曾喝过那里的井水,清澈甘冽。但是后来有人推出“大黑山矿泉水”,仅仅几年,胜水井就枯竭了,如今再到观音阁已经看不到这口古井。

http://s1/mw690/001x7zi5zy6UARXmwM080大黑山仙人台

石鼓寺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庙宇,寺院现有一棵高大银杏,枝叶苍苍如华盖。但树下立一石碑,上刻四个大字:“千年神树”。

《金县志》244页有“古珍树种”条目,记述金县古银杏树计有九株,并无石鼓寺这一株,如果千年古树,《金县志》怎么会忽略?

有据可查的是,此树系原伪满洲国经济部大臣韩云阶的太祖所植。石鼓寺山门外东侧还有民国甲戍年(公元1934年)所立的《大赫山韩氏先德修建石鼓寺碑》,碑文记载:二百余年前的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金州人韩希顺(法名善春)四方募化,重修建了寺院。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韩希顺之弟韩希德也到了石鼓寺,五年后,兄弟二人以募化所得对石鼓寺进行了重修,“涂饰一新规模愈前盛矣”。

韩云阶太祖修葺石鼓寺,同时在石鼓寺植下了一棵银杏和棠梨,棠梨树已经枯萎,只剩躯干,而银杏树却郁郁葱葱。

如果从1812年算起,距今200年而已,再加上当时这棵银杏也许已有几十年树龄(树龄再大不宜移植),那么这棵银杏最多是三百多年树龄。

三百多年不也很好吗,为什么非要冠以“千年”,是否太夸张?如果大家知道不是千年,会作何感想?

离这里不远,甘井子区永兴寺就有一颗真正的千年古银杏,去看看和石鼓寺的银杏差别多大就知道了。

http://s9/mw690/001x7zi5zy6UARxiaik78大黑山出土的八瓣莲花纹瓦当

还有一问题是:民间传说唐王李世民曾在大黑山点将,于是后人修了一个点将台。那么,唐王李世民到底到没到过金州和大黑山?

作为旅游文化、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类的当然不必较真,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可也,然而涉及到具体史实,却不能信口开河,不能以假乱真,否则岂不影响景点解说的真实性,严肃性,权威性?

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史书记载是: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任命兵部尚书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从陆路出发取辽东;任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从莱州海路出发取辽东。大唐计划从水陆两面来夹击高句丽。

李世民本人走陆路,路线是经幽州、北平、怀远,过辽水,到玄菟城。攻克了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接着连克白崖城(今辽宁海城)、盖牟城(今辽宁盖州),使得高句丽不得不退兵。

然而在安市城下(今鞍山海城一带),唐太宗遇到了强敌,或许因为安市对于高句丽具有战略意义,高句丽援军从国内城(今集安)新城(今抚顺)平壤等地铺天盖地来援,唐军人少而兵疲,从七月到九月在安市城前一筹莫展。九月初唐太宗宣布撤军,唐太宗一世英名,亲征辽东却丢尽颜面。

这就是唐太宗在辽东半岛上的行踪:渡过辽河,亲攻辽阳,亲围安市,退过辽河。而金州地区是属于海路这边的,唐太宗有没有时间来到几百里之外的“解放区”?

基本不可能。

在山东蓬莱一带还有人说唐太宗是渡海来金州的,都是牵强附会拿名人做文章。前些年旅游业刚刚兴起,很多地方都找过文人来编故事,作噱头,望风捕影,也无可厚非,但不要弄假成真,连自己也骗了。

http://s8/mw690/001x7zi5zy6UAQTLFTF97隐藏在橡树林中的高句丽山城残墙

在电视上看过“鉴宝”节目。一中年人小心翼翼捧一瓷器前来,专家问,哪来的呢?

中年人迟疑一下回答,是爷爷祖上传下来的。

专家看过给出结论是:现代的高仿作品,然后一二三说出根据,那中年人一脸讪讪地走了。

家有宝贝固然好,没有宝贝也不丢人,自己骗自己丢人。

大黑山点将台,前年去是叫“玉皇殿”,今年去又叫了“唐王殿”,有点诸神轮值的味道。前年一次会议和张本义老师相遇,谈起这点将台,本义老师斥之为伪文物,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真正在金州地区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唐朝大将是张亮、程名振,还包括隋朝大将来护儿,他们的事迹史书有记载,在这里却鲜为人知。

http://s4/mw690/001x7zi5zy6UAS4zFjJd3刘俊普拍摄的大黑山远景

作为大连的一座城中山,当然要开发要保护。但首先应该是保护,次之才是谨慎开发,慎重落笔,不要以为修了一条步行道,建了一个亭一个台就是政绩。有时,不开发是最好的保护,因为若是败笔还不如没有。

关于开发,我倒觉得童牛岭可以成为一个借鉴的范例。当年童牛岭是开发区身边默默无闻的一个东山,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去爬东山看风景。在童牛岭开发建设初,人们以为不过就是修条路,建两个亭而已而已。但是,童牛岭的飞碟观景台和当时的红松木栈道以及吉顺钟、九龙壁、童牛飞天雕塑等,都是让人们眼前一亮的设计。所以,今天的童牛岭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一个休闲去处。

大黑山如果要进一步开发和改造,应该多听听各方面意见,少留遗憾多留精品。

开发建设,有钱没钱很重要,有心没心最重要;有思路没思路则决定成败与否。

阅读    收藏 
标签:

金渤海岸海上奇观

摩西奇迹如梦如幻

分类: 滨城地理

 

每一次去金渤海岸园区,都是一次愉悦的户外旅。驱车出金州古城西门外,过龙王庙之后沿着迤逦的滨海路北上,经过金州湾大桥之后,在车内就会看到左侧海面上的一个小岛,金渤海岸的人介绍说,这就是范家坨子。

早就听说金渤海岸园区内有十湾八岛,每个海湾都是蜿蜒曲折,状如新月;而八个岛屿和诸多的明礁暗石,更是各具风采各有特点。范家坨子是离海岸线最近的一个小岛,据说昔日是有范姓人家居住岛上而得名。

大连的近海岛礁带“坨”字的很多,据考证曾有“无土谓之礁,有土谓之坨”之说,所以金渤海岸的近海岛礁多以“坨子”名之,除了范家坨子,这里还有空坨子、汗坨子、青坨子、鸭蛋坨子等诸多坨子。

范家坨子面积30万平米,海拔仅有39米,和其他坨子的不同之处或者说奇特之处,就在于每当遇上渤海退大潮之时,蔚蓝的海面上,数百米长的砂石道路会显露出来,远远看去宛若一道天桥,将岛和陆地连接起来。在海岸上观看,则颇有曲径通幽的意趣,不由得令人折服造化的神奇和大自然的魅力。

据考察这个景观的人介绍,这种现象只有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前后的几天退潮时才出现,每次大约可持续近三个小时之久。

这个现象又可以称之为“摩西奇迹”。

在《圣经》中曾有这样一段关于摩西的记载:摩西遭遇了凶险,在前有红海阻挡、后有追兵逼近的生死关头,上帝吩咐摩西向大海挥动神杖,结果海水分开出现一条小路,摩西化险为夷而脱身。

其实摩西奇迹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如岛屿位置、潮汐方向、地质条件等,同时又需在退大潮时才能看到。据专家介绍,形成这样的海路奇迹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相对陆地,海中有岛,岛的方向正好顺着潮涨的方向;

二,半日潮,一天涨潮两次;

三,岛上的石头容易风化。只有这样经过自然地冲刷和潮涨潮汐的力量才能形成。

这样的奇观在韩国的第三大岛——珍岛也有。

在珍岛的陆地同海上的小岛茅岛之间,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海路,满潮或退潮落差较小时,海路隐于水下;只有退潮落差较大、海水变浅时,这条海路才露出水面。据说是每年阴历的3月和5月,各有两三天潮水落差最大,每天在海上便会出现一条长达2.8公里、宽40多米的“海路”,将大海一隔为二,但时间仅有1个小时左右,出现时人们可以沿着这条“海路”一直走上茅岛。现在韩国人把它辟成景点,吸引了大批的游人前来猎奇观看。

台湾澎湖的奎壁山对面也有一个小岛叫赤屿,赤屿离奎壁山距离大约56百米,涨潮时,赤屿与奎壁山是两个独立的岛屿。但退潮后,海面就会出现一条砾石步道,将大海一分为二,也被台湾称之为传说中的摩西奇迹。同时,锦州的笔架山也有相似的摩西奇迹景观。

范家坨子的摩西奇迹虽然还不能和韩国的规模相比,但也独具特色,更是大连的一个海上景观,相信经过宣传介绍,会吸引很多人前来欣赏的。

 

据专家介绍说,摩西奇迹的建造者是海浪。它是由海浪的冲积而形成的一条自然通道,时隐时现则是潮汐运动的结果。海水涨潮,路面则隐去,海水落潮,路面则露出。海浪天天冲积海岸,被海水击碎的岩石变成碎小的砂石成了路的材料。在地貌学上,这种海上路桥被称为岛沙坝,岛屿则被称为陆连岛。

大魏家街道一些赶海的渔民介绍说,他们经常来这里赶海,在这里捕捞沙蚬子和蝼蛄虾,因此也时常能看到“摩西奇迹”景观,早已习以为常。以前还曾经听说,有人从这海中小路走到过对面范家坨子岛上,海中小路最宽的地方约40米,露出海面的砂石最高约50公分。因为原来曾经有渔民在岛上居住,后来由于交通不便,都搬到岸上来了,目前岛上没有常住居民,零星的几栋房屋已被海产养殖户借用。

 

一些渔民介绍说,只有大潮时才能赶上,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后的三天内是潮水最大、也是看摩西奇迹的最佳时机,尤其是早潮,海上小路露出来的几率更大。除了潮汐规律之外,风向也是重要的条件,特别是刮北风时,海中这条路才会完全露出来,而秋季则是观赏的最佳季节。至于这个摩西奇迹是从何年何月开始出现的,有的渔民说,从他记事时开始就有了。

由于摩西奇迹出现时机难以揣测,在大连和金州新区知道这一奇观的人并不多。摩西奇迹景观具有相当的旅游价值,属于金渤海岸一个待开发的旅游项目,可以重点打造成海洋文化产品,成为大连人今年亲海的一个重要项目。

http://s1/mw690/53c714a5tdc5c9af310e0&690
海水涨潮时根本看不见路径。

http://s7/mw690/53c714a5tdb3eacb63e74&690  

海水落潮时一条路清晰可见。

阅读    收藏 
标签:

年华似水

岁月如歌

分类: 嬉笑怒骂

大约从前年开始,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们活跃起来,不断有多年未见音信的朋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与我取得联系。想来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首先是几位小学女同学来访。她们带着老公甚至外孙,从青岛、秦皇岛、营口、牙克石等地聚集到大连,说十分想念啊。屈指算来,我们大约40年未见面,那时在大兴安岭深山老林里的一个小山村读书,印象中的几位小学女同学,都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啊。上中学时我们分开了,这次再见面,风刀霜剑,一言难尽啊……

然后是中学同学,当年在伊铁中同班的宋长禄发来了他的草原摄影作品,美仑美奂,如今到了广东;在铁中黄楼同宿舍的姚志训,印象中憨厚而幽默,记的他曾经在学校食堂贴过一张小字报,说“小米饭,串了烟,一盒一盒真好看……”大意如此。但毕业之后我们没有见过面,前些日子突然通过我的博客留言,原来在哈尔滨。

更多的伊铁中同学,是通过锡山兄的博客,而且知道了有一个伊铁中老同学QQ群。而锡山兄的博客基本就是伊铁中校友怀旧网站,在那里他联络了很多人,包括当年我们的铁中老师。

还有就是当年在铁道兵连队的战友,基本都退休了。由佟蕴权发起成立了一个QQ群,一个连队的现在竟然联系上了60余人,虽然天南海北,现在上网就看见了。实事求是说,还真有记不住想不起来名字的,有的甚至在连队里从来都没说过话。如今在网上说话了。

不由得感叹:时间真快,世界真小。

据说,有一种技术是可以追回过去时光的。根据爱因斯坦提出的假设,有两种情况可以穿越时空:

1、当有巨大的磁场使空间扭曲的时候。

2、当速度超过光速的时候。

霍金先生研究了一辈子相对论,他根据爱因斯坦场方程和广义相对论,得出人们可以回到过去的结论。 

但一旦人们可以回到过去,就会出现了因果倒置的矛盾,即著名的“祖母悖论”。就是说,回到过去会杀死祖母(指破坏了环境和秩序),这样自己就无法出生,就又不可能会回到过去。为此,霍金先生冥思苦想,最后得出“时间分叉”产生“平行宇宙”来解决“祖母悖论”。这就是最初平行宇宙的产生,然而,这个“时间分叉”又带来很多的矛盾无法解决。 

这个理论太高深,不说也罢。总之,我们现在还不可能回到过去,所以才拼命回忆那逝去的时光。

曾经很喜欢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一首诗——“当你老了”。

在这里,模仿他的格式涂鸦一首:

当你老了,头发灰白,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念念这首诗歌

慢慢读,回想过去上学路过的小溪

回想在校园里的欢声笑语和天真

多少人喜欢怀旧,喜欢当年的童心

因为难忘那时的美丽,那时的青春

岁月如水,水一样的静静地流淌

满目沧桑,不老的只有我们的灵魂

http://s11/mw690/53c714a5td625af37d3ba&690
年前与几位报社过去的同事在大连湾怀旧。

 

阅读    收藏 
标签: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分类: 北疆岁月

莽莽兴安岭横跨内蒙古黑龙江两省区,其中内蒙境内的铁路叫牙林线,黑龙江境内的是嫩林线。说来有缘吧,我中小学都是在牙林线,然后到铁道兵连队参加修筑嫩林线。这两条铁路构成大兴安岭林区铁路网

上中学时,班里有个喜欢搞恶作剧的坏小子叫二癞子,是通勤生,有一次他问“你家在哪儿?”我答“觉苟荀啊”。他故作惊讶状,“叫狗训了”?大家哈哈大笑。那时通勤生人多而且抱团,我是住宿生势单力薄,所以很生气但没办法。后来,我们却成了好朋友,下乡还在一个队,这是后话。

觉苟旬车站曾经是牙林线最小的一个站,大概连三等站都不是,火车只停一分钟。它的站叫“大其拉哈”,后站叫“喀喇其”,沿途还有“库布春、索图汗、库都尔”等,名字都是怪怪的,据说是蒙语。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站名的真实含义。现在,“觉苟荀”三个字在铁路列车时刻表上已经消失了。大概没有人会再记得它,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为它保留着一块园地,那园地里,就是我童年和少年的美好时光。
http://s6/middle/53c714a5hc3d50170f415&690

 

那时觉苟荀是一个小林场隶属于牙克石林管局伊图里河林业局。林场办公室是红砖房,其余的房子都是板夹泥干打垒。居民基本都是林业工人,铁道北是林场机关、商店、检修所,还有铁路工人居民。铁道南是林工人居民区,因为居民区中间有一条清亮亮的小河流过,所以居民区又分河东河西两块。

我家在道北,紧邻火车站和贮木场。小时候每天都听着林业工人喊号子抬原木装火车,上小学的时候就在林场小学,一排平房,一个操场,操场中间秋千上悬挂着一钢轨,敲钢轨发出当当的响声,传出很远很远,大家就上课了。

印象最深的是张庆恩老师,外号“老阴天”,听外号就知道是很严肃很严厉的人。记得我看《铁道游击队》小说,就是在他那儿借来的。在张庆恩身上,潜移默化地学到了一些热爱学习、不甘贫困、严于律己的精神。那时的小学同班同学,记得姓名的有刘万平、阴连明、王炳乾、辉、顾春来、赵灵艳、李红英、张桂兰、高炳云、赵玉玲、林桂兰、林玉玲……高年级的有高炳河、姜长民、杜少印、李学安,低年级的有张文成、朱广坤、宋成涛、马成、王意文、王亚琴……还有谁,还有谁啊???

我在辽北出生,觉苟荀上小学,中学才出去到了伊图里河。才知道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林场,不是每一座山山上都长着郁郁葱葱的落叶松和白桦林还有兴安杜鹃和越桔——现在大名鼎鼎的蓝莓。
http://s8/middle/53c714a5hc3d505d21417&690

 

觉苟旬坐一个小时火车就到了伊图里河,伊铁中初、高中在一起一千多人,到处是朝气蓬勃青春气息,心里说不出的兴奋和冲动。同一宿舍的有来自金河的高运生、魏善路;来自大其拉哈的周升昌、张武成;来自潮源的孙家明;来自牛耳河的姚志训、徐永发等人。通勤生除了前边说过的二癞子,还有宋长禄、张英丽、佟志远、杨忠义、姜永茂、张亚凡、王树鹏……

女同学?叫得上名字的更多了,漂亮的和比较漂亮的,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理解吧!

http://s16/middle/53c714a5hc3d50785d98f&690

这是上个月到伊铁中校园拍的照片,满目凄凉,野草疯长,不见人迹,徒增悲伤。

196974日,伊铁中学生第二批下乡,因为我是长子,于是报名下乡。母亲有一些伤感,父亲照例没有说什么,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于是收拾行李准备出发,那一年17岁。

我们下乡是到内蒙阿荣旗图布新公社保国大队伊铁中的学生坐了一列火车,浩浩荡荡啊。

说到下乡,眼泪哗哗的……

http://s16/middle/53c714a5hc3d50937ee8f&690
现在从车站到铁中的小路,还有路边的野花——好像野罂粟。


 

阅读    收藏 
标签:

百年大连

千年金州

历史谜案

岁月悠悠

分类: 滨城地理

大连电视台播出一部系列片《崛起的海岸》,讲述从远古到现在的大连地区移民史,这是一件大好事,而且有一些很权威的专家讲解并辅之史料数据、画面、视频,很有震撼力。同时我也参与了其中的一段访谈,感受到了他们制作的辛苦与认真。

大连日报“城市杂志”也在此时推出了一个系列报道——大连母城田野考察。第一站张店,第二站大岭屯,现在出到第三站营城子。 

这里都涉及到一个争论已久的大连历史谜案,就是沓氏县县城到底在哪里?

在《崛起的海岸》和大连日报的系列报道中,都基本认定是普兰店的花儿山张店。

我想说点不同意见。

 

沓氏,这是一般人不熟悉的姓氏,却是金州地区拥有的第一个名字。

公元前107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金州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区———沓氏县,归辽东郡管辖。

 

关于沓氏县名称的来源,现在知道的有两种说法,一说山东有沓氏大户,在山东建沓县后,因战乱而移民到辽东半岛再建县城。另一说“沓”者,逐层递进向前推移之意。根据古地理资料考证,古时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有许多小岛屿,即庙山列岛,山东移民或者逃难人流可以顺着岛屿一点点地到达彼岸辽东,由此,移民相聚这里后设立了沓氏县。

因此沓氏县又称沓津。我感觉,第二种说法更合理一些。

 

沓——本身就是一个有点古怪的汉字。我们都知道“纷至沓来”这个成语,纷:多,杂乱;沓:重复,多。用来形容接连不断纷杂而来。所以可推断沓氏县,是一个流民“纷至沓来”而形成的移民县。

但是,沓氏县城到底在哪里呢?

千年的沧桑变迁,加之辽南的频乱战争,我们的母城遗址早已模糊不清,许多人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实证追寻她,所以也有着多种的推论——普湾新区花儿山张店、金州新区的大李家大岭屯、董家沟南山城、甘井子区的营城子、旅顺的牧羊城、瓦房店陈屯城等七种说法。其中认为沓氏县故址就在金州的居多:

 

1、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沓氏县在金州卫东南,汉县,属辽东郡,晋废”,“县西南临海渚,谓之沓渚”。

2、民国时期金毓黻等人编纂的《奉天通志》谓,“沓津、沓渚为吴军航海至辽登岸之地,自在金州无疑”。

3、刘钧仁编的《中国地名大辞典》与他同顾颉刚合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皆谓“汉沓氏县在今辽宁省金县地”。

4、杨宗翰等人辑的《盛京疆域考》谓“沓氏,今金州厅东境”。

5、日本考古学家岩间德也力主在金州东境之说,并且著有《沓氏县考》,说今之董家沟古城址即汉沓氏县遗址。

6、日本学者三宅俊成在金州大李家大岭村发掘一座汉城遗址,并从如下几个方面推断其为汉沓氏城。一是其地理位置符合在金州城东境之说;二是其地西南临青云河海口,符合《资治通鉴》中“沓氏县西南临海渚”之说;三是发掘出的城址东西长150米强,南北宽150米弱,接近正方形,其规模虽不算大,以山东、朝鲜等地已发掘的许多汉代县城遗址来衡量,属其中较小的类型,但这也足以说明它够上县城的规模;四是发掘出的文物有陶器、铁器、纺锤车、明刀、货泉、同镞、铜带钩、鬲足、瓦当等都是汉代器物,附近还发掘有大量汉墓,大岭屯遗址被发掘后,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个推论曾得到过历史、考古方面专家近乎一边倒的支持。

 

但是,近年来普兰店花儿山张店挖掘出一座规模较大的汉城遗址,情况马上就不一样了。

这座城址西南临普兰店湾,城址南北长340米,东西宽240米,比大岭屯城址大三倍多,不仅出土有“临秽丞印”字样的封泥和“万岁千秋”字样的瓦当,及绳纹瓦当、铜印、铜镞、安阳布、货泉、五铢线等许多文物,还在遗址南三里处发现两块马蹄金,所以一些学者们认为,足以证明这是汉代沓氏县城遗物。但汉代辽东郡南部还有汶县。张店这座古城遗址究竟是沓氏县城的遗址,抑或是汶县的遗址?因缺乏资料,至今认定不下来。

 

所以,现在风头最劲的是张店汉城遗址,尤其让专家们推崇的是各重260克的马蹄金,稀世国宝,

哪儿发现了马蹄金哪儿就是县城,这不是考古中的“拜金主义”?如果在别的遗址发现了狗头金又如何呢?

我认为还有一个角度,就是应从地理的角度来考虑沓氏县城在哪里。

 

沓氏县是三国时期江南吴国与辽东公孙渊政权之间,使臣往来与军事行动的水陆转运站。这在很多历史书籍中都有记载。

从南方来的船喜欢驶进哪个港湾呢?是黄海海岸线近,还是渤海海岸线近?到黄海岸的这些港湾来,航程中的风浪比较平静。如果驶向渤海湾的话,就要冒一定的风浪危险。因为需要穿过渤海海峡绕老铁山嘴,那里风大,经常有数米高的大浪,对航海家来讲没有十分必要的话,是不会取这条路的。由此可知当时喜欢登陆的“沓渚”或“沓津”,当在大连地区东南黄海海岸线某个港湾,如果沓渚或沓津在东南沿海的话,沓氏县城亦不会离得太远。这样推断,大岭屯古城遗址是最合适的,如果不是大岭屯,在金州古城东南方向也许还会有汉城遗址待人发现。

 

还有一种观点:水文资料表明,金州地区以南北走向的大黑山、小黑山一线为分水岭,将辖区分成东西两个小气候带:即历史上,沿黄海地区比渤海地区要温暖湿润的多。移民真是会因为从渤海登岸就放弃气候条件更好的定居地吗?

 

 

同时,根据考古推断,在汉代整个大连地区是连成一片的,规模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例如发掘的汉墓群,营城子的数量最多,出土的汉代文物数千件,同时张店也非常多,我们的祖先有这样一个生活习俗:死者和活人的生活区互不混杂又相隔不远。墓穴周围必有城址,距离太远或太近都不符合常理。如果我们以营城子、大岭城和张店为一个半径,在这三个点中,大岭屯城正好处于居中的位置;再或者以营城子、金州马圈子和大岭城为半径,在这三个点中,金州马圈子又是居中的位置,县址居中是符合常理的,其他的地方是卫星城。

 

所以,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真正的沓氏县址就埋在金州区域的某一土层中,甚至也可能在战火中被毁掉了。

大连地区从先秦两汉到明清时期所发现的古城遗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历史编年体系。同时,史学家们公认,沓氏县就是大连城市纪元的开始。由此说来,作为沓氏县址所在地,金州是这个历史编年体系的第一章,是大连城市发展的源头。

百年大连,千年金州,金州是大连的根。

 


自制的示意图,三个红圈从上至下为:花儿山张店,大李家大岭屯和营城子。你认为沓氏县在哪儿呢?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