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随笔文化历史 |
分类: 故乡忆旧 |
http://s2/mw690/001tnoTrzy7eKdyZBx7b1&690
http://s10/mw690/001tnoTrzy7eKdADYSdf9&690
1923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十八日,是海宁的观潮节。
这天,徐志摩约了好友胡适、马君武、沙菲等人到盐官看潮。徐志摩虽然没有记述看潮的具体情况,在10月1日的日记里却作了补记。如下:“前天(庄注:应该“大前天”)乘看潮专列到斜桥,同行者有叔永、莎菲、经农、莎菲的先生E·llery,叔永介绍了汪精卫……到斜桥时适之等已在船上,他和他的表妹及陶行知,一共十人,分两船。中途集在一只船里吃饭,十个人挤在小舱里,满满的臂膀都掉不过来。饭菜是大白肉,粉皮包头鱼,芋艿,大家吃得快活。精卫闻了黄米香,乐极了。我替曹女士蒸了一个大芋头,大家都笑了。精卫酒量极好,他一个人喝了大半瓶白玫瑰。我们讲了一路的诗,精卫是做旧诗的,但他却不偏执,他说他很知道新诗的好处……”
徐志摩说的“到斜桥时适之等已在船上”。查《胡适日记》,同年9月28日记载:“今天为八月十八,潮水最盛。我和娟约了知行同去斜桥,赴志摩观潮之约。早车到斜桥,我们先上了志摩定的船。上海专车到时,志摩同了精卫、君武、叔永、沙菲、经农和一位萨瓦大学教授埃勒里一齐来。我们在船上大谈。”
徐志摩日记中的“他的表妹”、“曹女士”,胡适日记中的“娟”,为同一人,即胡适的表妹曹珮声女士。
从徐志摩与胡适的日记可知,胡适一行三人是从杭州乘火车到斜桥的(庄注:当时胡适住在杭州烟霞洞),徐志摩一行七人是從上海乘火车到斜桥的。旧时八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为“观潮节”,上海和杭州都有“观潮专列”开行,停在斜桥。斜桥距盐官“二九”,即十八华里。斜桥去盐官的船,是徐志摩托人预定好的。
徐志摩9月29日日记中回忆,八月十五日他到杭州,住在清泰旅馆,原与胡适约定去烟霞洞过中秋赏月,由于“去得太晚了”,“所以不曾到烟霞去”。十六日他看了雷峰塔,并写了一首为白娘娘抱不平的小诗,再到烟霞洞访胡适,未遇。由此看來,徐志摩是十七日赶回硖石,预定船只,十八日上火车与上海友人会合,到斜桥再与胡适会合。
“我原定请他们看夜潮,看完即开船到硖石,一早吃锦霞馆(庄注:硖石著名面馆)的羊肉面,再到俞桥(庄注:硖石东南郊,即现在的俞家桥住宅区)去看枫叶,再乘早车动身各分南北。后来叔永夫妇执意要回去,结果一半落北(庄注:回上海),一半上南(庄注:到杭州),我被他们拉到杭州去了。”
当晚到了杭州,徐志摩、汪精卫等在楼外楼用餐。餐毕他们还荡舟西湖,徐志摩在日记中只写了两句:“湖心亭畔荡舟看月。三潭印月闻桂花香。”
有趣的是,记楼外楼晚餐时,徐志摩写了一句:“楼外楼吃蟹,精卫大外行!”用海宁土话“外行”(意为不懂)加“大”,友好地画出了汪精卫初次吃蟹时的窘态,读来令人捧腹。
徐志摩日记里写到船里用餐时吃的大白肉(大块白切肉)、粉皮包头鱼、芋艿等,是海宁、桐乡一带农村的家常菜。笔者儿时生活在斜桥,对徐志摩这一天的日记,读来尤觉亲切,因为“掉不过来”、“快活”、“落北”、“上南”、“外行”等海宁土话,都会勾起我对故乡斜桥的回忆。
上世纪编的《海宁市志》上有徐志摩们在盐官看潮的九人合影照片,照片背面有徐志摩写的九个人名,缺叔永,可证照片的拍摄者是叔永。
前些年回故乡,到盐官南门外观潮公园转游,见景区当局在海塘上新塑了徐志摩、胡适一行昔日观潮者的青铜群像,固定了这段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先行者观看海宁潮的历史。(2017年10月1日改毕)
标签:
人文史事文化随笔原创 |
分类: 读朋友书 |
读懂了安澜园
——读《失落的安澜园》
少小离家,对故乡海宁风景名胜、故事传说的印象,仅仅限于盐官江潮、硖石双山,以及乾隆皇帝是陈阁老儿子的传闻。至于安澜园为何物,茫然无知。
第一次走进盐官陈阁老故居,还是2004年夏天,真有点“少小离家老大还”的沧桑之感,匆匆在园子里兜了一圈,拍了好一些照片,虽然也看了有关安澜园的沙盘,但至今还以为陈阁老故居就是“安澜园”呢。此后,也看过一些关于安澜园的资料,都说在城之西北,我弄不灵清,也未问其究竟,反正不关我事,因为我一直不相信乾隆皇帝是陈阁老的儿子。
日前收到张镇西先生新作《失落的安澜园》。张镇西先生一直从事盐官风景名胜的研究与开发,他笔下的安澜园,靠得住。
花了一个整整星期天,我一口气读毕这本寄自故乡的新书。凭我的阅读经验,凡能“一口气”(当然,必需午睡)读完的书,都是好书。
《失落的安澜园》真是本好书。一,好在旁征博引,史料翔实,有严密的科学性。二,好在图文并茂,文笔流畅,有盎然的趣味性。三,好在坦陈己见,不炒冷饭,有鲜明的个性。
读了《失落的安澜园》我才知道,安澜园始建于南宋初年,在盐官镇西北角(城内),那是宋高宗给故臣之子王沆的封地。王沆所建“王氏园”,亦乃当时名流雅集之地。元初兵燹,遂废。此园到陈家人手里,是明万历廿四年(1596),大常寺少卿陈与郊辞官回到海宁城里居住,开始在王氏废园遗址建造新的园林,“卜筑城隅,闭门却扫,涉三径,弄柔翰以自适”,取名隅园。康熙四十四年(1705),陈与郊之兄陈与相的孙子陈元龙借隅园编《历代赋汇》,同时整修隅园。隅园成了陈元龙的别业。他82岁致仕回乡,将隅园改名“遂初园”,以示“窃幸初心之获遂也”。陈元龙死后,其独子陈邦直继承了这笔家产。他39岁辞官,回家打理园林,使这座遂初园成了海宁乃至江南的文化中心。遂初园改名安澜园,是乾隆廿七年(1762),皇帝驻跸遂初园,并御赐匾额“安澜园”。自此百余年间,安澜园荣耀至极,风光无限,直到太平军攻入海宁,将其毁坏(此后本家不肖子孙盗卖遗存构件,亦是其湮灭之因)。我2004年去过的堰瓦坝陈家老宅,则是陈元龙的祖屋。读毕《失落的安澜园》,我终于弄清了安澜园的来龙去脉。
故乡海宁既然有这么一个康乾盛世举国闻名的安澜园,当然是故乡的骄傲。那么,要不要复建这座乾隆皇帝曾经四次驻跸的安澜园呢?我赞同《失落的安澜园》作者的观点:“……安澜园的‘重建’,或许是安澜园的最后一次彻底毁灭。”安澜园虽已毁灭,但遗址犹在,尚可供有心人凭吊,尚可供史学家研究;若在遗址上重建一个“安澜园”,安澜园不仅毁灭,必将毁灭得非常“彻底”。君不见,国人已“经建设性破坏”与“建设性毁灭”了多少文物古迹!
由于有陈元龙的《遂初园诗序》、陈璂卿的《安澜园记》等古文在,以及海宁和故宫不少典籍中存有安澜园的图册在,还有乾隆皇帝、阮元、陈元龙、陈敬璋等留下的歌咏安澜园的诗词在,用现代数码技术恢复安澜园原貌,配之于保护好现存遗址,则是一件可以丰富“百里钱江观潮景区”内涵的好事。读《失落的安澜园》,在作者融合图册史料、文字记载而设计的“时空隧道”中,我跟着作者在两百多年前辉煌的安澜园中闲逛了一圈——美哉,安澜园!
《失落的安澜园》还简要地回顾了海宁的历史,详述了陈家“一门三宰相,四世五尚书”官宦世家的兴衰,并在《迷失的乾隆身世》、《荒唐的血统情结》、《皇帝也有无奈时》三小节中,破解了“乾隆皇帝是陈阁老儿子”之谜,还原了历史。其实,“乾隆皇帝是陈阁老儿子”,只不过某些汉人阿Q式的自慰而已。
《失落的安澜园》插图158幅,其中好多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以及附录了207首题咏王氏园、隅园、遂初园和安澜园的诗词,犹如为读者端上了一桌佳肴美酒,品不胜品。(2012.8.5.)
http://s10/middle/507ac7c5gc690a482c109&690
http://s4/middle/507ac7c5gc690a64d4e53&690
http://s2/middle/507ac7c5gc690a7ad8d51&690
http://s15/middle/507ac7c5g7a41aa88323e&690
http://s4/middle/507ac7c5gc690aa88d8b3&690
http://s15/middle/507ac7c5gc690accd00ee&690
从1935、1956、1994三幅实地测量的安澜园遗址图看,挺有意思。1935年那幅上还有三座假山;1956年那幅上只有一座假山了;1994年那幅上,假山已彻底消失。什么原因呢?,据书的作者考证,安澜园遗址上的假山石早已被人们当成无主物,随意搬取,甚至盗卖。上世纪五十年代下半叶,那些假山石,居然被用来烧石灰了。哀哉!
标签:
人文史事随笔文化原创 |
分类: 历史烟云 |
近日未涂鸦,权将旧作贴上充数。
古人诗中看衢州
衢州建城已有1800年历史,有“四省通衢”的地理之便,又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故往来于衢州的达官名将、文人学士络绎不绝,在衢州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作,既有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衢州遭遇特大旱灾的名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又有宋朝诗人杨万里笔下衢州“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的丰年景象;既有清代戏剧家洪昇纪实“一片夕阳横白骨,江枫红作战场花”的衢州战时境况,又有明人屠隆描写“水暖沙晴溪女出,绿萝低映小桃花”的百姓安居乐业。
摘录几首小诗,可见古时衢州风貌之一斑:
疏凿顺高下,结构横烟霞。
坐啸郡斋肃,玩奇石路斜。
古树浮绿气,高门结朱华。
始见峥嵘状,仰止逾可嘉。
——唐••孟郊:《峥嵘山》
汉苑残花别,吴江盛夏来。
惟看万谷树,不见一枝开。
——唐••李商隐《龙邱道中》
无事相关性自摅,庭前拾叶等闲书。
青山万里竟不足,好竹数竿自有余。
近看老经加淡泊,欲归少室复何如。
面前小沼青如镜,终养琴高赤鲤鱼。
——唐••贯休《濲江秋居作》
短亭疏柳映秋千,马上人家谷雨前。
几树旗枪茶霍靡,一溪鳞甲水潺缓。
莺期别后闻余弄,蚕候归来见小眠。
可异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
——宋••程宿《三衢道中马上口占》
一夜风霜点绿苔,晓庭黄叶扫成堆。
檐间翠樾凋疏尽,却放墙东好月来。
——宋••苏辙《翠樾亭》
未到衢州五里时,果林一望蔽江湄。
黄柑绿橘深红柿,树树无风缒脱枝。
——宋••杨万里《衢州近城果园》
洗黄尘照眼沧浪。古道依依,暮色苍苍。
远寺松篁,谁家桃李,旧日桑柴。
红袖依低低院墙,白莲开小小林塘。
过客徜徉,题罢新诗,立尽斜阳。
——元••张可久《折桂令••••莲花道中》
见说三衢好,民淳郡事稀。
官曹多故旧,幕府有光辉。
雨歇长溪急,烟销远树微。
明朝一壶酒,临别重依依。
——元••徐伯通《送汪仲罕之衢州知事》
草际生曙色,林端收暝烟。
露花泫啼脸,风叶弹鸣弦。
农家喜刈艾,行歌向东阡。
大道无狭邪,平原多稻田。
客行良不恶,敢曰从事贤。
——明••刘基《早行衢州道中》
鲛人宵织灵虚宫,双垂练带光涌空。
玉梭飞残半钩日,千尺平铺白如雪。
经烟纬雾回暖纹,东风剪断春无痕。
远山飞岚蘸新绿,潜蛟吹涛钿花簇。
越罗蜀锦不胜裁,夜夜蓝江展银曲。
——明••金实《衢江》
孤城细雨夜停车,山势峥嵘石径斜。
草色已荒殷浩宅,诗书犹识圣人家。
空岩人去柯偏烂,古洞龙归橘自花。
姑蔑从来形胜地,重关南去是仙霞。
——清••陈韶《三衢夜雨》
初到三衢问水程,江乡风物总关情。
滩声澎湃飞流急,帆影参差夕照明。
山鸟啼来偏悦耳,野花看尽不知名。
挑灯坐听篷窗雨,赢得诗怀分外清。
——清••方芳佩《三衢道中》
畈号千塘古,形如万井开。
沟分三路去,水截大江来。
土冷稻迟刈,风多树少栽。
碓声喧不断,夜半走春雷。
闻说平畴上,曾经作战场。
牛犁耕古垅,锋镞拾遗芒。
世治剑为犊,年深海变桑。
此间称负廓,焉得不余粮。
——清••陈德调《千囊畈》
标签:
人文原创休闲社会山水 |
分类: 履痕处处 |
乌溪江上
乌溪江是衢州的母亲河,从遂昌山间发源,自南向北贯穿半个衢江区和柯城区,在樟树潭西侧汇入衢江,浩浩东去。九月十六日,报社组织退休人员(仅我等四人,可带老伴)租了一只快艇,在乌溪水库来回转了三个多钟头,并在水库南端的遂昌红星坪村农家与水库北端的乌溪江大坝农家乐分别用中餐、晚餐。其间,拍了几枚照片,如下: http://s14/middle/507ac7c5gec6d6f990d5d&690
快艇掀起波浪,划破了乌溪江水面的平静。
http://s15/middle/507ac7c5gad7bf08d775e&690
靠水吃水(一)
http://s9/middle/507ac7c5gad7bf6409a28&690
靠水吃水(二)
http://s6/middle/507ac7c5gad7bfb500f05&690
靠水吃水(三)这条鱼十斤半重的胖头鱼很不幸,两小时后上了我们的餐桌。
http://s10/middle/507ac7c5gad7c00818eb9&690
山村水稻长势不错
http://s6/middle/507ac7c5gad7c08842c65&690
我嘱老伴在收割了的田里给我留个影http://s15/middle/507ac7c5gad7c0c9b687e&690
靠山吃山(一)
http://s1/middle/507ac7c5gad7c1157c000&690
靠山吃山(二)
http://s5/middle/507ac7c5gad85a715c204&690
晒稻谷
http://s1/middle/507ac7c5gad85af60df90&690
村子里大树随处可见(一)
http://s1/middle/507ac7c5gad85b6f40240&690
村子里大树随处可见(二)
http://s16/middle/507ac7c5gad85bb7f0baf&690
秋来江水亦如蓝
http://s10/middle/507ac7c5gad85c1fcffa9&690
这棵杨梅树只有二十多年树龄,树干却已有一抱粗。
http://s8/middle/507ac7c5gad85d08a5307&690
树虽不大,生的文旦却多。
http://s15/middle/507ac7c5gad85d75410fe&690
我坐在江边的石头上,看同伴们向村民买鱼干。
http://s8/middle/507ac7c5gad85e2e359e7&690
难得出门的老伴,挺开心。
http://s10/middle/507ac7c5gad85e693e7c9&690
乌溪江(一)
http://s8/middle/507ac7c5gad85eb2c49f7&690
乌溪江(二)
http://s7/middle/507ac7c5gad85f1336a66&690
乌溪江(三)
http://s16/middle/507ac7c5gad85f5f58abf&690
这种山体结构名为“节理”石,乃山爆发所形成。乌溪江大坝左
岸,均是此种山体,条石截击面为六角形。
http://s14/middle/507ac7c5gad85fbca95fd&690
同上
http://s16/middle/507ac7c5gad8605bd42cf&690
生命永恒
标签:
人文文化衢州诗歌 |
分类: 历史烟云 |
钱江源——钱江入海口古诗二十首
半个月前,一位朋友委托我为他们搞“衢州水文化”浮雕创作,找出一些有关古诗来。于是晨昏书不离手,浏览了《杭州市志》、《衢州府志》、《海宁市志》中的“艺文·诗词”部分,以及《潇洒桐庐》、《浙西唐诗选》、《衢州诗词选》、《开化历代诗词选》、《海宁潮文化》等十余种书籍中有关马金溪、常山港、衢江、兰江、桐江、富春江、钱塘江(之江)和钱江潮的数百首古诗,几易其稿,筛选出二十首小诗,自己也在钱塘江上神游了多个来回。
钱塘江发源于浙赣皖交界处的莲花尖,长494公里。发源地至华埠段称马金溪,华埠至衢州段称常山港,衢州至兰溪段称衢江,兰溪至梅城(建德)段称兰江,梅城至桐庐段称桐江,桐庐至闻家堰(萧山)段称富春江,闻家堰至闸口(杭州)段称钱塘江(又称之江),再下去即称杭州湾。因此,严格地说,海宁段(地理划分)已不称“钱塘江”,但自古以来,史籍和民间都以钱塘江称之。现在的钱江二桥、三桥、四桥、五桥、六桥,都建在杭州湾上,仍称钱江X桥。所以,画卷仍当以海宁(盐官,镇海塔所在地)作为钱江之尾,初拟以乾隆《观潮》诗“镇海塔旁白石台,观潮端不负斯来。塔山潮信须臾至,罗刹江流为倒回。”收局,因乾隆是皇帝,诗中又有“镇海塔”,还可想到盐官陈阁老与他的有关传说,但此诗诗意不浓,遂改选阮元《海宁州观潮》诗。其他诗(词),类似这样换来换去,不下数十次。
自钱江源的开化县至观潮胜地海宁,一路下来,选开化2首、常山2首、衢州6首、龙游2首、兰溪1首、建德1首、桐庐1首、富阳1首、萧山1首、杭州2首、海宁1首。诗(词)中,不仅皆“水”,尽量显示地方特色,如《衢州杂感》中的“浮石滩声壮,仙岩洞府幽”,点明衢城东北的浮石潭与衢城东南的仙岩洞;《桐庐县》中的“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写出严子陵钓台与张翰的莼鲈之思;《泊湖镇》中的“奇奇孤塔立当窗,塔顶回翔鹤一只”,“塔”即国保单位舍利塔;《夏日盈川怀古》中的“杨侯为宰日,秀句满沧洲”,“杨侯”即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曾当盈川县令;《常山道中》中的“云碓滩中雪,人家柚外烟”,“柚”即当今大名鼎鼎的胡柚……
马金双溪古渡
宋•华锦文
源远流长两水来,条条素练劈分开。渔翁各岸垂丝钓,行客同舟叹日催。
夜浸银蟾双影落,风翻金柳夹堤栽。古来遗渡通衢道,津济溪头德广哉。
霞山漫兴
明•方 豪
霞山赤壁明如镜,下临碧水益光华。高崖回径忽见树,芳洲隔渚齐生花。
野童乱拥碍骑马,溪女低窥辍浣纱。登楼极目足春兴,暮云西起愁风沙。
自开化抵常山舟中即事
清•李 渔
解缆开帆信急湍,浪花飞作雨声寒。金溪一滴篙头水,题到常山砚未干。
常山道中
宋•王思任
石壁衢江狭,春沙夜雨连。溪行如策马,陆处或牵船。
云碓滩中雪,人家柚外烟。故乡寒食近,啼断杜鹃天。
衢州杂感
清•曹延懿
越地西来尽,严城控上游。万山多北拱,一水自东流。
浮石滩声壮,仙岩洞府幽。汉皇曾驻跸,御笔到今留。
衢 州
清•沈大成
三折清流溯欲穷,轻舟犹在翠微中。鼓喧野庙团春社,波啮浮梁锁晚风。
乡梦不因千里隔,诗情幸赖一尊同。南行那似衢州好,嫩橘明灯照地红。
三衢道中
元•张 雨
大溪中道放船流,船压山光泻碧油。三百里滩欹枕过,买鱼酾酒下严州。
衢州近城果园
宋•杨万里
未到衢州五里时,果林一望蔽江湄。黄柑绿橘深红柿,树树无风缒脱枝。
宿樟树潭
清•赵文楷
白板门前泊钓船,碧油滑笏著轻烟。沙堤十里潇潇雨,恰似江南二月天。
夏日盈川怀古
明•李应阳
五月盈川道,萧然木石幽。掀蓬纳风气,鼓擢溅滩流。
渚鸟闲于客,岩松澹似秋。杨侯为宰日,秀句满沧洲。
龙 游
清•张应昌
水势龙溪平,山痕斧劈大。山城隔三里,水市少百货。
晓担买菜来,扁舟如鸟过。乱后庆安平,驿侯罢巡逻。
泊湖镇
清•钱仪吉
黄花娟娟媚白石,十十五五冈阜赤。奇奇孤塔立当窗,塔顶回翔鹤一只。
残梅弥岸春雾阴,维舟日暮愁人心。不知何处龙邱隐,清皎湖流日夜深。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睦 州
唐•杜 牧
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桐庐县
唐•韦 庄
钱塘江尽桐庐县,水碧山青画不如。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
潭心倒影时开合,谷口闲云自舒卷。此境只应词客爱,投文空吊木玄虚。
富阳舟中夜雨
宋•吕祖谦
万顷烟波一叶舟,已将心事付闲鸥。篷笼夜半潇潇雨,探借幽人八月秋。
萧 山
宋•陆 游
素衣已免染京尘,一笑江边整幅巾。入港绿潮深蘸岸,披云白塔远招人。
功名姑付未来劫,诗酒何孤见在身。会向桐江会小筑,浮家从此往来频。
登六和塔
元•张 煮
江上浮屠快一登,望中烟火是西兴。日生沧海横流外,人立涳溟最上层。
潮落远沙群下雁,树欹高壁独巢鹰。百年等是豪华尽,怕听兴亡懒问僧。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海宁州观潮
清•阮 元
青峰岑寂碧云开,忽见江流乱卷回。虹影化为秋水立,日光晒倒雪山来。
难分龛赭东南路,怕听盐官日夜雷。塘里桑田塘外海,教人争不重徘徊。
标签:
人文诗歌衢州山水 |
分类: 历史烟云 |
三首咏三叠岩的古诗
2010年12月20日贴上《三叠岩一瞥》,简介龙游三叠岩。近日翻阅民国《龙游县志》,找出三首明人咏三叠岩的诗,录下以示同好。
三叠岩
明•何克明
为问岩三叠,穿云扫石眠。山深入隔世,夜半斗移天。
非漏泉常滴,无传火自燃。因知龙宿处,寻迹自蜿蜒。
三叠岩
明•徐鸣珂
一片烟霞世外幽,松风竹响送天璆。东南灵洞绕三叠,天地仙都羡十洲。
云锁石床趺坐久,雪消青嶂望难收。踟躇跳入卢生梦,始作逍遥汗漫游。
三叠岩
明•叶 楘
露挹菅茅滑磴斜,乱云横锁洞谽谺。门开入地苍崖幻,牖出通天碧树遮。
石势触人腾虎风,萝烟袅日逗龙蛇。三岩总是金仙窟,怪道莓苔浑似霞。
标签:
随笔休闲原创人生花花草草 |
分类: 衢州今昔 |
阳台上的橘子树终于抽芽、发叶、爆出花蕾
2010年8月1日,晴,奇热,周日
晨,偶然发现阳台上的橘子树枝条上长出了细微的嫩芽。这棵橘子树是庚寅年元宵节次日(2月10日)种下的,春天未发芽,夏天开始落叶,其中一根枝条也枯萎了。妻子多次跟我说,看来这株橘子树要枯死了。我却有信心,因为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叶子还挂在枝条上,虽然它们毫无精神,耷拉着,萎靡不振,生机却在。前些日子,我对妻子说,这几天那些未掉的橘子树叶好像精神了些,挺起来了,也有了光泽。想不到今天我发现了转机!忙叫妻子到阳台上看我的发现。她也很高兴,橘子树终于活了。
橘子树抽芽发叶爆花蕾应是清明之前。再过五天要立秋了。这橘子树抽芽,比未移栽的整整晚了四个月!傍晚再看,枝上的叶芽又比早晨多了一些,大了一些。
2010年8月4日,晴,奇热,周三
早晨到阳台上看橘子树。在一丛细嫩的叶芽边,居然爆出了一粒已呈白色的萝卜籽般大的花蕾;与它挤在一起的,还有两粒淡青色的油菜籽般小的花蕾!再细细寻找,另一枝条上也有三两粒淡青色的橘花蕾。阳台一景。好兆头。
2010年8月7日,周六,立秋,奇热
一早到阳台上拍了几张橘子树花米头的照片。早橘已经上市了,我家的橘子树刚刚爆出花骨朵。
昨天我特地到我挖这棵树的橘子树的地方看过,那里的树上的小橘子,已有桂圆般大了。我这棵树当时挖断了主根,即是它虽存活,发育慢的原因吧。
标签:
人文图片原创杂记衢州 |
分类: 衢州今昔 |
荒芜的衢州东门(迎和门)
22日下午,与铭先老弟散步到东门,想看看东门现在成了什么样子。整条东门街两旁的住户大多搬空,估计要房地产开发了。通城门的路已被围墙堵断。我们好不容易从废墟边的一段被人扒开的围墙小缺口,找到一处可以爬上城墙和城门洞顶的长满荆棘枯草、勉强可以算“路”的地方,攀枝踮足,小心翼翼,终于登上城墙。城墙外是机场。正是由于机场边沿是军事禁区,致使东门城墙未被“开发”掉,自北至南尚保存着几百米。虽然城墙上种着挂着果子、无人收摘的橘子树;城墙两旁,东有机场家属、西有东门附近住户开出的菜地,但城墙的模样还在,虽已很低矮,都成缓坡。在那里徘徊了一会,我说明天再来,带着照相机,拍点什么,也是一种怀念。铭先说好。
于是,23日下午,两人又去。此次已熟门熟路。我们从前一天下城墙回到东门街的那片开阔的废墟中穿插过去,城墙西坡一个菜园子里寻找到一条长满灌木甘窠(芦苇的一种,似甘蔗)的小道,自南向北走到城门洞边。在城门洞的西南角,有一个坍塌了的碉堡,正西、正北两个机枪窠还很完好,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国军抗战的遗迹。
这东门,又称迎和门。太平军当年多次攻打衢州,石达开和李世贤都在这里吃过败仗。时过境迁,有这一段即将被时间湮没的残墙,总还可以承载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城墙上的橘树当然有主,主人已不要这上好的橘子了。
城墙上,无主野花独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