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w690/001tnoTrzy7eKdyZBx7b1&690
http://s10/mw690/001tnoTrzy7eKdADYSdf9&690
1923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十八日,是海宁的观潮节。
这天,徐志摩约了好友胡适、马君武、沙菲等人到盐官看潮。徐志摩虽然没有记述看潮的具体情况,在10月1日的日记里却作了补记。如下:“前天(庄注:应该“大前天”)乘看潮专列到斜桥,同行者有叔永、莎菲、经农、莎菲的先生E·llery,叔永介绍了汪精卫……到斜桥时适之等已在船上,他和他的表妹及陶行知,一共十人,分两船。中途集在一只船里吃饭,十个人挤在小舱里,满满的臂膀都掉不过来。饭菜是大白肉,粉皮包头鱼,芋艿,大家吃得快活。精卫闻了黄米香,乐极了。我替曹女士蒸了一个大芋头,大家都笑了。精卫酒量极好,他一个人喝了大半瓶白玫瑰。我们讲了一路的诗,精卫是做旧诗的,但他却不偏执,他说他很知道新诗的好处……”
徐志摩说的“到斜桥时适之等已在船上”。查《胡适日记》,同年9月28日记载:“今天为八月十八,潮水最盛。我和娟约了知行同去斜桥,赴志摩观潮之约。早车到斜桥,我们先上了志摩定的船。上海专车到时,志摩同了精卫、君武、叔永、沙菲、经农和一位萨瓦大学教授埃勒里一齐来。我们在船上大谈。”
徐志摩日记中的“他的表妹”、“曹女士”,胡适日记中的“娟”,为同一人,即胡适的表妹曹珮声女士。
从徐志摩与胡适的日记可知,胡适一行三人是从杭州乘火车到斜桥的(庄注:当时胡适住在杭州烟霞洞),徐志摩一行七人是從上海乘火车到斜桥的。旧时八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为“观潮节”,上海和杭州都有“观潮专列”开行,停在斜桥。斜桥距盐官“二九”,即十八华里。斜桥去盐官的船,是徐志摩托人预定好的。
徐志摩9月29日日记中回忆,八月十五日他到杭州,住在清泰旅馆,原与胡适约定去烟霞洞过中秋赏月,由于“去得太晚了”,“所以不曾到烟霞去”。十六日他看了雷峰塔,并写了一首为白娘娘抱不平的小诗,再到烟霞洞访胡适,未遇。由此看來,徐志摩是十七日赶回硖石,预定船只,十八日上火车与上海友人会合,到斜桥再与胡适会合。
“我原定请他们看夜潮,看完即开船到硖石,一早吃锦霞馆(庄注:硖石著名面馆)的羊肉面,再到俞桥(庄注:硖石东南郊,即现在的俞家桥住宅区)去看枫叶,再乘早车动身各分南北。后来叔永夫妇执意要回去,结果一半落北(庄注:回上海),一半上南(庄注:到杭州),我被他们拉到杭州去了。”
当晚到了杭州,徐志摩、汪精卫等在楼外楼用餐。餐毕他们还荡舟西湖,徐志摩在日记中只写了两句:“湖心亭畔荡舟看月。三潭印月闻桂花香。”
有趣的是,记楼外楼晚餐时,徐志摩写了一句:“楼外楼吃蟹,精卫大外行!”用海宁土话“外行”(意为不懂)加“大”,友好地画出了汪精卫初次吃蟹时的窘态,读来令人捧腹。
徐志摩日记里写到船里用餐时吃的大白肉(大块白切肉)、粉皮包头鱼、芋艿等,是海宁、桐乡一带农村的家常菜。笔者儿时生活在斜桥,对徐志摩这一天的日记,读来尤觉亲切,因为“掉不过来”、“快活”、“落北”、“上南”、“外行”等海宁土话,都会勾起我对故乡斜桥的回忆。
上世纪编的《海宁市志》上有徐志摩们在盐官看潮的九人合影照片,照片背面有徐志摩写的九个人名,缺叔永,可证照片的拍摄者是叔永。
前些年回故乡,到盐官南门外观潮公园转游,见景区当局在海塘上新塑了徐志摩、胡适一行昔日观潮者的青铜群像,固定了这段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先行者观看海宁潮的历史。(2017年10月1日改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