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一九八三年认识Beyond,到一九八七年开始歌词合作。就是说我从青春的二十一岁认识他们,然后一直跟他们不冷不热地交往,经历了香港乃至大陆过去三十年的《大时代》。幸运的我,三十年来跟着他们走过《灰色轨迹》,穿过《大地》,见过《农民》,爬过《长城》,彷徨着《谁伴我闯荡》,忍受着《无泪的遗憾》。目击他们由出道、奋斗、成名、失落、再奋斗,以至解散,到个人发展。我跟他们依然不算很熟,但却都有不少《逝去日子》,回头再看,已是《岁月无声》。
标签:
杂谈 |
前言(不知对不对后语)
先旨声明,这是一本以刘卓辉角度撰写Beyond的书。
我怎么会起Beyond正传这个名字的?因为阿Q正传、阿飞正传、阿甘正传、靓妹正传,我就没想过有人对正传这两字特认真,非得怎么样才能是正传,我真是自寻烦恼,太不科学。后来看到鲁迅解释正传,我便能安心去睡觉。
坊间存在着一些关于Beyond的书籍,我再写这一本到底有甚么意义?我想提供多一个视角给歌迷和朋友参考,也想记录这一队使我有了「御用填词人」称号的乐队,如何在这一个小城里打拼,到现在红遍中国内地及华人社会,这一段路,他们是怎样走过的?
这一本书,以Beyond为主轴,侧写香港流行乐坛的面貌、摇滚音乐在香港的发展,写香港的音乐人,也写我自己。
Beyond从成立到解散至今,共经历了三十一个年头。
Beyond经历了三个十年,三个十年到底是怎样一回事?三个十年又可以经历些甚么样的风浪?离离合合,或者是夹Band人的命数,正常不过。
我想谈Beyond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3-1988年,是地下乐队至他们走红之前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1988-1991年,他们走红之后直到前去日本发展之前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1991-1993年,乐队在日本发展的时期,短短三年;
第四个阶段是1993-2005年,黄家驹去世之后,Beyond重新出发的三子时期;第五个阶段是2005-2013年,乐队解散后的个人发展时期。
第一个阶段(1983-1988 地下乐队时期)∶
黄家驹说∶「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
虽然这句话伤了很多香港音乐人,但它确是一针见血,让香港乐坛不断反省。
红遍华人地区的Beyond,他们就成长于香港这一个弹丸之地,一个既造就了不同的音乐人但又同时抹杀了很多音乐人的地方。历史就是如此吊诡。
我想,要谈一个乐队的来时路,他们所生所长的地方是无法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谈Beyond就不能不谈谈香港这个城市。谈一个乐队的际遇,也不能不谈时代背景所赋予给他们的意义,所以在本书中我希望能让读者看到香港乐坛的轮廓。
Beyond是属于香港的乐队,虽然他们曾到过日本发展与生活。但也正如家驹所言∶「无论去到多远多远,最后我们都会返回到这里的……最后最后,我们都是代表香港的乐队。」
摇滚乐,从来就不是香港流行乐坛的主旋律。Beyond曾一手尝试打破的局面到后来远走他乡,重返香港再影响内地,就已过去三十年了。
第一个十年,是有黄家驹的十年。
第二个十年,是没有黄家驹的三子时代。
第三个十年,乐队正式解散,作个人发展。
标签:
黄家驹beyond文化 |
分类: 歲月如歌 |
标签:
陈志远李寿全文化 |
李寿全寫了一篇紀念陳志遠的文章 |
這一次,他的編曲沒有完成……
以為最後一刻他會好起來 就像往常,他總是在最後一刻將編曲完成……
去年秋冬之際,最後一次的合作 見面時的言談多了些生命的感嘆外, 討論編曲的過程還是跟31年前我第一次找他時一樣, 那是我的第一張唱片製作---龍的傳人, 當時他的編曲費一首2000元
31年的朋友, 31年的工作夥伴;
他從不曾要求調漲編曲費,即便他是那樣炙手可熱,也都是唱片公司主動調漲的
他從不批評別人曲子作的好不好,他尊重作者的每一個創意,每一個音符, 只是有時候我都覺得編曲比原作曲精彩多了
他話不多,但對上了就談不完了;就像他發明的簡譜式總譜,看似簡單,一經演奏, 總化成美麗的樂章以及他對音樂的熱情
再多的頭銜都無法定義他的才華以及對台灣音樂的貢獻 我們失去了一個怪咖朋友; 我們失去了一個難得的工作夥伴 屬於我們的美好年代已結束----因為他的離去
兩年前的一首編曲,他看完歌詞一度沉默片刻, 那也是我現在的心情
生命…像一個無解的謎語,遍尋答案忘了謎題 |
标签:
博客五周年 |
还差9天就5岁了。
非常伤感
岁月如歌
标签:
杂谈 |
标签:
旅游 |
分类: 環遊世界 |
标签:
工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it |
分类: 算是博客 |
标签:
旅游 |
分类: 環遊世界 |
标签:
娱乐 |
分类: 算是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