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2014-07-29 19:25:02)
标签:
情感教育 |
《农村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怀集县马宁镇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
课题的研究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育家张田若提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永正也在《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一书中说:“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研究现状: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地域、家庭环境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朗读现状令人担忧:(1)学生的拼音基础差,普通话不够标准,缺乏朗读的兴趣和意识,对朗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能主动地进行朗读训练。(2)“应试教育”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总是把目光盯在教科书和试卷的知识上,认为“朗读”只能作为学生的一种消遣,学校未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举行有关朗读比赛的活动极少。(3)教师的朗读水平有限,教师未充分利用学校的录音机、多媒体的功能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必要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以及农村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农村很多学校很重视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展开提供了一定的平台。
二、课题的界定:
三、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对朗读均给出了相关表述,反复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杨再隋教授也说:“要充分而有效地读书。读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读的检测,以提高读的质量。”强调了朗读理解文章“义蕴”的步骤和提高质量的方法。可见朗读不仅是感悟语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四、课题的研究意义、价值:
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五、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研究过程中,激发教师不断读书学习、不断吸收、丰富自己专业知识、提高理论素养的热情,培育教师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的意识,逐步提升指导学生朗读的能力,为实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集体备课、课堂观察、同课异构、教研沙龙等有效方式的功能,引导教师边学习边行动,为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能力创造活动平台,总结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经验。
3.经过研究,提高学校校本教研整体效益和办学水平,增强教师群体科研实力,促进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研究能力、专业素养上有明显的提升,为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创造条件。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着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实现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调查本校三、四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和策略研究。
2、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促进小学生朗能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3、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马宁镇中心小学2014年至2015年度3-4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实施选择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学习、整合国内朗读教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补充有价值的信息,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成果借鉴。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组织问卷调查,调查研究学生朗读能力低下的家庭、语言环境和教师指导等因素,经过分析,写出调查报告,作为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3、行动研究法:以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为先导,设计好指导朗读的策略,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适切性,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现状的不断改进,分析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策略因素,重视教师个人和团队的教学反思,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经验总结法: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鼓励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实践,引导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札记”、“教学论文”等,总结个人研究经验及团队研究成果,实现经验共享,共同提高。
七、研究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研究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朗读训练和各种课外朗读活动,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参与实践活动。贯彻这一原则,必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成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人。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朗读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开展朗读。
2、人文性原则: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而朗读又是阅读的最主要手段。因此在朗读训练中必须创设文本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3、激励性原则:教师要充分运用评价手段,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宜,注重个体发展;评价不只限于成果,要注重过程,特别是对于语音面貌较差的学生要保护其积极性。
八、课题研究实施途径:
1、根据各班学生的特点,课题组成员分组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拟定可行的目标、方法和实施计划。
2、根据计划设计实施方案,并在实验班进行实验。
3、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教案,并在课堂中搜集资料,将点滴生成情况整理成文。
4、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和存在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实验提供参考。
九、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具体步骤安排如下:
1、准备阶段:(2014.06——2014.08)
(1)深入了解我校语文学科的教学现状,开展座谈会,搜集整理语文学科朗读教学改革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找准问题,形成分析材料。
(2)学习朗读教学改革的先进理论,了解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掌握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及动态。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3)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方法。
2.准备实施阶段(2014.9——2014.10)
(1)请专家指导,进一步论证课题方案。
(2)对我校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重点研究朗读教学的培养。
(3)学习语文朗读教学的相关理论,掌握一定的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4)对本课题作初步的文献资料研究。
3.全面实施阶段(2014.11——2015.5)
(1)采用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分析教师的朗读能力和学生朗读能力的关系。
(2)探究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朗读策略。
(3)交流、展示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经验和成效,总结运用朗读策略的典型案例和经验。
4.总结阶段(2015.06——2015.07)
(1)搜集个案,总结整理课题实施阶段的不足,完善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十、研究人员背景:
课题组组长:梁伟静,任马宁镇中心小学四(1)班语文教师兼学校语文组长,是怀集县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肇庆市首批学科带头人,2014年肇庆市首批名师培训对象,对开展朗读研究具有较好的条件。此外,本人教师基本功扎实,普通话水平高,朗读能力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朗读范例。
组员:植成全,任马宁镇语文教研员,具备了一定的管理和科研经验,多次参加各级培训,平时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注意收集、研究教育教学中的案例。多次承担镇的观摩课的主讲,获得上级领导、老师的好评。罗兰萍和曾意花均是学校语文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
十一、课题实验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教学论文。
3、精品课例。
4、多媒体课件
十二、完成本课题的保障条件:
1、硬件环境:我校具有完善的录音、多媒体器材,这为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2、人文环境:我校的教师普通话水平高,教研气氛浓厚,这为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学习语言环境。
3、经费的充足保证:课题研究的经费按照活动的需要,均在校长统一安排下,保证需要,用到实处,能在课题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