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梯形的认识》
(2014-06-14 13:17:20)
标签:
情感 |
分类: 教学活动设计 |
审核人签字:
授课 年级 |
四年级 |
学科 |
数学 |
课题 |
梯形 |
任课 教师 |
张秋菊 |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 |
1 |
授课时间 |
|
|||||||
教 材 分 析 |
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足球门、拦河大坝、水渠等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这些事物中的图形,并通过球门的侧面、大坝、水渠的横截面认识梯形。接着,设计了说一说“梯形和以前学过的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比较,发现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在认识了一般梯形特征的基础上,教材通过让学生量、折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纸片,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结合本节内容,教材还设计了“数学冲浪”,要求学生利用附页中的四个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目的是通过这种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感受图形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
|||||||||||
学 生 分 析 |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
|||||||||||
设 计 理 念 |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
教 学 目 标 |
一、知识与技能 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 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
|||||||||||
重 点 难 点 |
|
|||||||||||
教 学 方 法 |
1.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CAI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
|||||||||||
教 学 准 备 |
教师找一个梯子,课本第84页三幅图课件;教师准备教材上三个梯形纸片,附页中的两个梯形。 |
|||||||||||
教 |
||||||||||||
教学环节 |
时间 |
教学内容 |
教师行为 |
期望的学生行为 |
||||||||
一、问题情境 1. 教师谈话 |
2 分钟 |
让学生想象一下,以前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和图形有什么关系。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想象一下,它们的名称和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
生1:正方形是方方正正的。(又方又正。) 生2:长方形是方的、长的。 生3:平行四边形不方,只是对边平行。 …… |
||||||||
2.初步认识梯形。 |
3 分钟 |
|
师:看看这个图形的名字,你能想象出图形会是什么样子吗? 教师把梯子竖起来。 师:这样一个梯子,你在这上面能找到你想象的梯形吗?来!到前面来指一指。 |
学生可能回答: ●肯定不是方方正正的。 ●像梯子一样,上面小,下面大。 …… |
||||||||
二、认识梯形 1.知道什么叫梯形。 |
3 分钟 |
|
教师说明什么叫梯形。 |
|
||||||||
2.找出梯形的特点。 |
10分钟 |
解决说一说的内容,完成学习卡片一。 |
师:这些图形都是梯形,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这三个梯形,说一说和我们以前学的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点。 教师介绍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的概念。 |
学生完成学习卡片一。 得出结论: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 |
||||||||
三、特殊梯形 |
12分钟 |
|
提出“观察三个梯形,哪个还有自己的特点”的问题,学生发表自己意见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
学生完成学习卡片二。理解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点。 |
||||||||
四、课堂练习 |
10分钟 |
完成测评卡。 |
提出要求。 |
学生自主完成,组长评判。 |
||||||||
板书 设计 |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直角梯形:有两个直角。 等腰梯形:两条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
|||||||||||
教学 反思 |
|
|||||||||||
附:
学习指南一
1、认真观察,完成学习卡片一,建议3分钟。 2、小组内交流,建议3分钟。 3、全班展示交流,建议4分钟。 |
学习卡片一
|
学习指南二
1、完成学习卡片二,建议5分钟。 2、小组内交流,建议3分钟。 3、全班展示交流,建议4分钟。 |
学习卡片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