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5-c.poco.cn/mypoco/myphoto/20080728/17/41387940200807281722413808425670290_006_640.jpg
在心意六合拳的流派传承中,通常流传着“大架子”与”小架子”的区别,即某某老师教的是“大架子”心意拳,某某老师教的是“小架子”心意拳等等。这是尚未对心意六合拳训练方法全面认识的一种误传。实际上,心意六合拳并不存在所谓“大、小架子”
两种不同形态的拳法传承,所谓‘’大架子”与“小架子”的练法,是指心意六合拳在不同阶段训练的两个存在着区别的步骤而已。
刚开始练习心意六合拳的时候,应该采取“大架子”的方法进行训练,即所谓的“先求开展”
的练法,这是心意六合拳训练的第一个步骤。这时候的练习,每把每式必须尽量展开,大开大合,上下、左右、前后,尽力扭转。对应、抻拔、开合……步型以
“弓步”为主(也有的以“单鸡步”,即前脚实、后脚虚的单重“鸡步’”来练习),步幅大,踩力猛,速度快;手法舒展,送到极位,发力刚猛,劲力外露;身法起落、开合、升降、反侧等动态明显,变化频率快,幅度较大。
这一个步骤的训练区间大约一到两年左右,最长的也不应超过三年(否则容易落下疾病),这是“明劲”练习阶段。拳谚所谓“心意一年打死人’”,指的就是这一阶段。这个阶段的练功要求以肩架饱满,动作协调,对应到位,发力明确,虚实分明,上下一体为上乘。
这一阶段以“练形”
为主要目标,练习者的骨骼、筋腱、肌肉、腑脏等得到高强度的训练,整体的拳术劲力增长迅速,体质与身体外观变化明显,达到了“换劲”
的目的——使练习者从一般人变成了“拳术人”。
在“大架子”训练的目标达到之后,便应该开始进行“小架子”
训练,即将原先极具舒展的动作收缩幅度,减短路线,将练习的架子缩小,聚为一体,收束成团,着重于意识的运用与对于身体内在力量的把握。即所谓“后求紧凑”的练法,这是心意六合拳训练的第二个步骤。
在这个步骤的练习中,步型以“双鸡步”(即双重鸡步)为主,步幅短小,着意摩擦,踩劲较轻,步速较慢,粘着地面行进;身法变化幅度缩小,起落、升降不明显,着意中轴的牵动、连结;手法动幅较小,尽量使原先较明显的刚直动作圆转流畅,环环相扣,不直露痕迹;发力则趋于含蓄,抛弃“大架子”练习中较为明显的“梢节力”倾向,而着重于“中节力”特别是“根节力”的练习。着重于大关个带动小关节,整体带动局部,中间带动两边,大圆带动小圆等等劲力连结、贯通、呼应练习。这里较为明显的特征是“摩”(即摩擦):“内五行”(即内脏)要“摩”,“外五行”(即肢、体)也要“摩”,愈“摩”身体愈实;愈“摩”内劲愈大;愈“摩”功夫愈强
以上是第二阶段,大约在两到三年内可望有成。如果想达到较高级的境界,则起码要积累八到十年的功力。由于这一阶段着重的是内在的练习,故称为“暗劲”
练习阶段。
这一阶段以“练劲”
为主要目标,练习者的意识与身体产生了高度的认同,灵与肉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身体内部的劲为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拙力完全退净,内劲无所不在,功夫达到了“有感皆应,一触即发”的境界。此时就拳术修为来说,可以称为“高手”了。
在“暗劲”训练具备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之后(大约两到三年),就可以进入心意六合拳训练的第三个阶段即“化劲”
阶段的练习。所谓“化劲”
练习,就是将前两个阶段训练所具备的基础劲力进行实战性的转化、运用即劲力的变化性应用,使各种动力与实战的技术.战术结合更加紧密,明、暗劲的运用愈加得心应手,刚柔相济,反应敏捷,对各种不同情况均能够应付自如,一搭手即可制住敌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处处占据主动,制敌于举手投足之间。这是拳术大成的最高阶段,没有十几二十年的刻苦修炼是难以达到的。
综上所述,心意六合拳的训练从两个步骤到三个阶段,每个步骤与阶段都有一系列具体的训练方法,必须通过明师的长期指导才能获得成功。这些都是前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大多的滥竽充数者以“名师”
自居而使其蒙上尘垢,不能焕发“真我” 的风采,诚可叹哉!
对此,笔者作为“泰戈事业”总经理、上海卢嵩高派嫡传心意六合拳第三代(于化龙支)关门弟子,觉得有责任草一短文,以正视听。
传统心意六合拳练习的四种核心功法 马胜利
心意六合拳是“功夫拳”,讲究“拳功一体,体用合一”,它的每一把拳势都是一种功法(俗称“功架”、“弓架”),每一种功法都要求符合于实战的运用。但是,在实际训练中,我们不可能将每一种功架都练到家,也不可能将有限的训练时间平均地分配到每一个功架上。一般来说,每一个拳种内部,都会有几种纲领性的功法来统贯整个训练体系,从而构成该拳种的核心功法。心意六合拳也不例外,在它的整个训练体系中,同样存在着几种核心功法,它们是:“踩步摇闪把、鹰捉把、虎扑把、猫洗脸”等四个功架。这四个功架的训练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其中:“踩步摇闪把”练的是
“整”;“鹰捉把”练的是 “活”;“虎扑把”练的是“势”;“猫洗脸”练的是“变”。
其具体意义如下:
1、“踩步摇闪把”练习时,下身练的是“踩鸡步”,上身练的是“摇闪把”,通过“裹、践、躜”的身法、步法、手法巧妙调配,将上下左右的“十字开合力”(即起落、束展)与内外呼应的“鼓荡撑决力”融贯一体,锻炼出“上下一体、内外合一”的整体的动力构架来。所以,对于心意六合拳来说,所谓“整”,并不仅仅是指练出“整劲”来,而是意味着意识、呼吸、动作、发力以及所有动力单元的呼应、联络与相互作用。这种“整”不是想出来的,必须通过明家指教,掌握正确的方法,下功夫反复锻炼求得的。
我们把“踩步摇闪把”比喻为一部机器的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包含若干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正常运行,整个系统的运行就正常,机器的运转也就良好。而如果这个系统内部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机器就会出现故障。要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按照其合理的方式运行,从而构成整体的合理动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每一个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都会感觉到这把拳难练。而所有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都必须将这把拳练习终身。可以这么说,“踩步摇闪把”是心意六合拳“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心意六合拳的全部动作与技术都是这一把拳的延伸。因此,历代拳师将它称为心意六合拳的“母拳”,实在不是过誉之辞。
“踩步摇闪把”是一个复合拳势,包括所谓“三拳六法”的练习:所谓“三拳”,就是“裹践躜”三拳。但是,三拳不是指具体的拳法,而是整体的身法练习,是形成心意六合拳“翻浪之势”的根本法则与窍要。所谓“六法”,就是六种不同的练法,即“定步摇闪、寸步摇闪、过步摇闪、剪步摇闪、调步摇闪、箭步摇闪”等等。在具体的训练中,每一个动作都必须进行拆解,每一个劲力都必须反复、细致地操作才能掌握。所以,以前老前辈说:“入门先练三年‘踩鸡步’”,并不为过。因为这句话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就一个“遛鸡腿”跑上三年,实际上这三年是有丰富的训练内容的。
学好了“踩步摇闪把”,便把握了心意六合拳的根本大法,“理会一本,形散万殊”,就可以悟透心意六合拳的全部内涵。所以古人说心意六合拳是“打遍天下老鸡形”,即指此而言。
2、“鹰捉把”练习时,两臂交相缠绕、上搓下挂、调膀活胯、循环无端,将指力、臂力、膀力、胯力贯穿一体,使身体的各部分劲力圆转回环、灵活敏捷。尤其是两手前臂的交相搓挂,长期练习可以提高手臂的触觉敏感性,增强实战中的“听劲”能力,让对手感觉到你劲活如水,难以捉摸。这把拳所讲的“活”,实际上就是活化身体各个部分的劲力,使通过“踩步摇闪把”求得的整体力充分动转,便于快速地调发到“梢节”上来。同时,通过其训练而得到的“调膀活胯”的整体“变身”发力习惯(俗称“调头劲”),是保证实战中动态整劲爆发的前提。这种“调膀活胯”的发力动作,在实战中活如游龙、惊蛇,重如油锤、巨炮,令敌难以招架。
“鹰捉把”虽然表面上看是手上的动作,实际上用力的是身体,双手臂的交相缠绕真正的力源在身上,手臂上的绞动是由身体上的绞动带动的。这在心意六合拳中称为“摩劲”(俗称“绞身劲”),拳谱谓“摩出摩入,意气响连声”。这种劲意非常重要,其绞动的活化锻炼,可以增强身体各部分的筋膜、肌腱、肌肉的弹性与强度,强化其“闭五行”的抗击打能力与发力的弹性和穿透效果,其意义非同凡响。
“鹰捉把”也是一种复合拳势,劲力构成也十分复杂,其中非但有“鹰捉”的顶劲、搓劲与勾挂劲,还包括“熊膀”之劲。在心意六合拳中,“鹰”与“熊”是不可分的,其中,
“鹰”象征“阳”,“熊”象征“阴”,“阴阳相济、阴阳互变”是心意六合拳的根本。具体到“鹰捉把”的练法,当然也不能离开“熊膀”的配合,“鹰捉”注重梢节,“熊膀”注重根节,梢节与根节合一,才能表现出整劲。所以,“鹰捉”需依靠“熊膀”“以固其根”,“熊膀”需靠“鹰捉”“以合其用”,所以,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鹰熊合演”。顺便说明一下,现在的形意拳的“十二形”中最后一形就是“鹰熊合演”,不过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其真义,只是理解为“鹰形”与“熊形”动作的组合,这就大错特错了。
“鹰捉把”在具体的练习中,需要将以上劲力一种一种分析、比较、琢磨、合成才能掌握,所以心意六合拳强调“把把不离鹰捉”,可见其重要作用。
3、“虎扑把”练的是“进身之势、致用之力”,充分体现了心意六合拳“冲、猛、进”的技击特点。这把拳将所有的向前发力攻击动作,概括为两臂的前撑、扑击,也就是说,在练习这一把拳势的同时,就已经练习了所有向前发力动作的劲力,其他动作只需在具体的练习时稍加变化即可。所以,心意六合拳讲究“势势不离虎扑”,就是每一个进攻动作都必须带有“虎扑”的劲意,也就是带有“冲、猛、进”的风格。具体的说:“冲”就是用步法带动身法冲击,带有突然性和闪电般的速度,势不可挡;“猛”就是发力猛烈,抖身而出,力透敌背,不发则已,动辄崩翻;“进”就是近身攻击,沾身纵力,所谓“打人如亲嘴”,即为此意。
“虎扑把”必须先从定步练习开始,先要将“胸背开合”的柔韧弹性练出来。因为“虎扑把”外形上看似乎只是手臂的向前发力动作,但是心意六合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落实的整体力,也就是“上下一体、内外合一”的力,首先要用的就是胸背之力。如果胸前与后背的大筋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使其强健、柔韧、富有弹性的话,是无论如何打不出整体的弹性与穿透力量来的。所以我们通过“虎扑把”的这一部分训练,首先将胸背之关(所谓“劲过三关”,即“胸背关、腰胯关、颈项关”)练开,其他所有的拳法就同时具备了这种弹性与穿透力量,真是一通百通。在练习这一部分功法时,有一个练习攻击中“炸力不断”,连续爆发的秘传法门,叫做“虎抖毛”,这是门内人都难得一见的秘密功法,练起来很简单,但是功效恢宏,让人一试称绝。
在“虎扑把”的具体练习当中,我们根据其不同的发力方向与步法配合,又可以构成许多不同的练法,这主要是为了适合不同的拳法发力与实战用途而设立的练习方法。从其发力方向上来看,主要有:平直方向的“平扑发力”;由后下向前上的“撑挎发力”;由后上向前下的“排按发力”等三种练法。其中,“平扑发力”练好了,所有直线性攻击动作的劲力就都具备了;“撑挎发力”练好了,所有由后下向前上的攻击动作的发力就都具备了;“排按发力”练好了,所有由后上向前下的攻击动作的发力就都具备了。
根据“虎扑把”应用时的不同的步法,我们将其练法分为“一步练法、二步练法、三步练法”等三种。具体的就是“进步虎扑”(进一步)、“过步虎扑”(进两步)与“践步虎扑”(进三步)等等。这三种练法一种比一种猛烈,一种比一种实用。同样的,这三种“虎扑”掌握了,各种进攻动作的步法基础就具备了。无论远近,能打善进,连续爆发,顷刻致敌重伤倒地或凌空飞跌绝非虚言。
4、“猫洗脸”练的是实战中的“变意”,即瞬间变化的能力。这一把拳在形意拳中叫“虎洗脸”,不过其练法仅得“猫洗脸”之大概形态,视为普通之“顾法”,没有什么深意。在“大成拳”中有“玉猫洗脸”之法,用法殊妙,与心意六合拳的“猫洗脸”的练法、功用基本相似,可见其传承是来自一脉的。
“猫洗脸”也分为“定步”和“活步”两种练法,无论哪种练法,动作时都必须调膀活胯,尾骨内缩,以身体的总重心带动双臂在面前循环包裹、动转不停。练习时必须肩、胯、手、步同动,协调一致,两手上下左右呼应,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或者一右一左),连环不断,交搭互用,劲路含蓄、手法绵密。其要求“上过额头,下顾及膝,前不贴面,后摸对肩”,动作范围大,防顾能力强,内含“掩手”、“龙甩尾”、“龙卷尾”、“蛇出洞”等多种劲力。同时,该动作还带有“抽身变走”的两侧“晃闪”之义,随时都有偏引对手劲力,“横走正撞”对手的劲意。
久练“猫洗脸”,可以是双手的同动呼应能力极大地提高,同时养成了“身动手随、手动身随”的良好习惯,便于在实战动态中整劲不失,也便于在与对手近身搭手时,以我方身体的总重心调动、控制与发放对方,这是一种很宝贵的实战感觉,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所谓“手搭手、不让走”,指的就是这种劲感。
而且,在“猫洗脸”的动作过程中,身体(尤其是腹部)一直保持一种充实的“内转”状态,可以增强身体的抗击打能力,养成动态中的下意识自我防护习惯,这对于实战技击来说,意义也是同样巨大的。这种训练传统上称为“晃丹田”。
值得说明的是,“猫洗脸”这把拳,与心意六合拳中的任何一动拳法都能够衔接互用,相辅相成,从而使心意六合拳拳法应用的灵活性通过“猫洗脸”得以无限地发挥。所以,练习“猫洗脸”,体会其内含的各种“变意”,以及各种拳法与“猫洗脸”的衔接、变化,是一个心意六合拳练习者“从练到用、从死到活、从单一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必经之路。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