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郑国渠陕西咸阳泾阳杂谈 |
分类: 霜凌闲暇 |
图文
/
霜凌
资料来源搜狗百科
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成功申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今郑国渠一带被开发成风景区,4A级,郑国渠集历史人文、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以古代水利文化、大秦文化、泾河文化为主线打造。景区以郑国渠悠久的历史为引领,以巍巍仲山为依托,以悠悠泾水为纽带。景区五大区域泾河地质公园区、泾河峡谷观光游览区、黑沟奇峡区、文泾湖休闲度假区和北仲山后备旅游区向游人讲述着景区浓郁的历史底蕴和旖旎的自然风光。
泾河自北向南注入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1.4亿立方米,其中汛期7—9月份约占62.9%泾河流经黄土高原俗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实测年均输沙量2.65亿吨,洪水最高含沙量达1040千克每立方米,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就认识到 泥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淤灌肥田,郑国渠因地制宜引泾河高含沙量的水,通过淤灌来改良盐碱地,正是郑国渠使关中八百里秦川地区,成为古代中国的粮仓之一,郑国渠将泾河高含量的泥沙变害为利,为多沙河流水资源利用树立了良好的范例,郑国渠灌溉工程遗产突出的历史科技文化价值将被永久保护和传承下去。
泾河大峡谷、关中大峡谷文泾湖全长4.6公里,湖面最宽处200多米,峡谷段最窄处仅为18米;泾河大峡谷有“关中大峡谷”之美誉,以“奇、幽、险、峻”为特色,泾河大峡谷深得大自然的造化,它既有一川碧水之灵秀,又有幽谷深峡之奇观;泾河穿越山地峡谷段,两岸悬崖陡壁紧锁,河流与山体浑然一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尽显。峡谷两侧悬崖峭壁经泾河千万年的冲刷形成独特的壶穴崖壁景观,是景区不可错过之景。
悬崖上荡秋千,坐在秋千架上,悬身荡向峡谷,向上高天流云,下望万丈深渊,那感觉叫一个酸爽。就是票价也有点黑,70元/人次。
黑沟奇峡区长约1.6公里,以黑沟为核心打造,是景区最具神秘色彩的区域。黑沟因地形狭长,壶穴溶洞密布而得名,最窄处不过一米,路险景奇;术士袁守诚与泾河龙王的神话传说更添其神奇色彩。1924年,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在泾谷报告书中这样描写黑沟奇峡区:黑沟之出口,两岸壁立,宽可五公尺,一线通天,因名曰“一线天”。山之三面皆绕泾河,曲水回环,仿佛似妙儿岭下之钓儿嘴。黑沟奇峡区之神奇可见一斑。
自秦以后历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遗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遗存。目前发现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郑国渠引泾进水口。每个暗洞宽3米,深2米,南边洞口外还有白灰砌石的明显痕迹。地面上开始出现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个大土坑,土坑之间原有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后一篇:骄阳如火三伏天,到青海湖畔吹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