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都是以吃的形式来表达的,所以在小时候,物资溃乏的那年代,小孩子最盼的就是过节,过大年穿新衣,连续大半个月有丰盛的美食,中秋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在我还没有长大到会包裹粽子的时候,我们家过端午是不吃粽子的,但这个节日一样让人期待,用母亲的话说:在我们老家端午是炸油糕,煎馅饼。那些年的端午似乎过的也挺让人兴奋,毕竟甜甜的油糕和馅料肉多油满的馅饼也很能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
等我长大一些,端午时抚着吃很饱的肚子出去玩时,看到别家都在吃青绿的糯米粽子,很是羡慕嘴馋,跑回家问母亲,母亲只说在我们的家乡,端午节就是吃油糕馅饼,然后略有心虚的说:咱家也没人会包粽子啊,我便觉得“不会包粽子”才是重点,
再下年,我便在端午前向同学的母亲认真的学会了包粽子,那时大约十一二岁吧,回家便正式向母亲宣布,今年端午我包粽子。在母亲半信半疑中被我鼓动着买了所需的原料:糯米,粽叶,大枣,拆了一只劳保线手套做为捆扎绳。
第一次独立完成五斤米大约八十多个粽子的包裹,用了五个多小时的时间,从开始的形状不标准,尖角露米,到手法越来越娴熟,模样越来越俊俏,我也累的腰酸背痛。之后经过长达四小时个蒸煮,一大锅香喷喷的粽子就新鲜出炉了。掀开锅短暂的羞惭后,就听到两个弟弟的欢呼,和母亲的赞誉声,说实话,这一批的粽子并不太长脸,许多都破口露出粘粘的糯米,好在家人们都吃很满意,一个个赞不绝口。看着一家人吃的香甜,心中油然而升的是自豪感和辛苦得偿的满足感。
之后每年,粽子便成了我家过端午的节日美食,母亲也不再提炸油糕的事了,并会跟邻居炫耀她闺女裹的粽子。照例的收获一堆誉美之词:小小年纪,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等等。我呢则是心甘情愿的花整整四小时时间裹上百个粽子给全家过节,当然水平逐渐升高,速度快起来,粽子也棱角分明,干净漂亮。
许多年后,我到了外地,那时人长大了,生活条件也好了,对于端午节吃那一口粽子也没有多强烈的欲望了。节日味变得很淡很淡。却不想在节前接到母亲的电话:说是很想念我,因我不在家里,过节吃不着粽子了。言下带着浓浓的遗憾。我淡淡的安慰她,没粽子可以吃油糕馅饼嘛。母亲并不再多说,只是叮嘱我在外多注意身体,并几番嘱咐一定要买几个粽子,节不能空过,我颇为不耐烦。
后来的端午节我很少在家里渡过了,但每年会惯例的接到母亲电话,电话的内容年年相似,无非是我不在家中,没人包粽子,及嘱我保重等。后来成婚。因与老公生活两处,聚少离多,偶尔能在一起过个端午,却是感情淡漠,我也生不出包裹粽子一起过节的热情。
有年端午前夕,牵着女儿的小手在渭河边漫步,河岸边上的芦竹浓浓密密疯长着,那宽阔的叶子迎风飒飒作响。这些芦竹恰是宝鸡园林局从我的家乡银川那边移栽过来的,才几年光景,便荫满了渭河两岸。许是故乡情结,许是端午临近,便与女儿讲起那些年小弟采芦竹叶子分与邻人包粽子的趣事。遂又真兴兴头头的采了一大把叶子回家,泡了江米,与小丫头一边讲小时过端午的一家人的热闹,感慨着如今节日的清冷,一边手指麻利的将江米与枣子包进煮好的芦竹叶子里。女儿乖乖的蹲在旁边认真的听着,那神情竟颇为向往。母女俩这一个节日居然过得温馨惬意,有声有色。而这一天再与母亲通电话,忽然明白了母亲所说的“家里没有人包粽子”的那种遗憾。不是为这一个日子,也不是为了那一口吃食,而是怀念一家子人至亲骨肉相聚的那种其乐融融,怀念亲闺女辛苦裹粽却乐在其中,所深蕴的不经意间流露的亲情。
忽然深悔远嫁千里异乡,远离深爱的父母姊妹,为了一份并不很美满的婚姻是何等天真盲目。因为女儿上学的原因,我只能选择在她假期时回家乡与父母团聚,父母年事已高,我明白聚一年便少一年的道理,每到假期,我都会放下手边的一切杂事,携女回宁夏与父母共渡一段时间。十余年来,再无间断。虽因女儿原因,没能在端午时赶回去再为家人包一回粽子,但那份全家人在一起吃喝谈笑的浓浓亲情,却如忆中粽子的香气在万水千山间丝丝袅袅,固执的盘桓于银川宝鸡两地之间,让我一直有亲情从未远离的踏实与温暖。
又至端午,老公照例不在家,与女儿两人坐在一起聊着天,理着粽叶,家、爱,亲情通过这种吃食氤氲在母女俩轻轻浅浅的谈笑中,温馨,恬然,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