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鄂伦春呼玛桦皮工艺 |
分类: 霜凌闲暇 |

临江仙.桦树皮画
老眼凝眸勤作业,粗粗巧指精雕。
轻凿细铲运千刀。
灯前非倩影,斜照不蛮腰。
描山刻水亲桦树,飞龙唱醒春朝。
牧童吹响紫竹箫。
汗湿白发俏,缘趣几分豪。
花纹是通过石头敲击骨钎,在松软的桦皮上留下纹痕,

每一条纹饰都要通过无数次的敲击。这些纹饰老人成竹在胸,无须事先绘制。

制作好的首饰收纳盒,每个三十五元,这对心形盒子是我挑选买下的。

老人面目慈和,说话不缓不急,做起活来很在耐心,一丝不苟。


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为了适应寒冷气候和狩猎生活所创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狍皮衣,鄂伦春语叫“苏恩”,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

狼皮包,我没见过白色的狼,这个包是儿狼皮与其它动物皮拼色的,并绣上鄂伦春崇尚的吉祥图案,云纹。

狍子皮褥子,曾听过兴安岭民谣“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当时给出的解释是:狍子这种动物有点“傻”手持棒子就能猎到。河沟里的鱼多的乌泱泱,可以随便用瓢舀来吃。冬天雪厚天寒风狂,野鸡冷极了,就把头使劲往雪里钻,猎人可以拔罗卜一般的把野鸡抓住。狍子身形与山羊大小相似,是鄂伦春人主要猎取对象。袍子皮的保暖性极强,所以鄂伦春人通常用狍子皮制成褥子,服装。


鄂伦春族妇女善于刺绣,从头上戴的到脚上穿的,都要绣上花、鸟、鱼、虫和小动物的图案,显示了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鄂伦春族人特别是妇女还很擅长用白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这些物品不但轻巧耐用,而且雕刻的花纹图案形象逼真、美观大方 。
剪皮是鄂伦春族妇女创造的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利用桦树皮和兽皮剪制成人物、动物等形象,作为儿童的玩具;为了使皮袍、帽子、口袋、手套的口沿、四角美观、耐用,还剪制一些图案,用狍筋、鹿筋线缝上,成为一种艺术装饰品。神话故事、人物形象、动物形象、装饰图案等是剪皮艺术的题材。剪皮艺术反映了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和对美的追求

大妈的家人正在厨房准备午餐,东北大馅饺子。大爷包饺子手法纯熟,饺子捏出来也饱满漂亮。我是自愧弗如的。


大妈的家人正在厨房准备午餐,东北大馅饺子。大爷包饺子手法纯熟,饺子捏出来也饱满漂亮。我是自愧弗如的。




手套,头饰,袍子,细节粗犷而不失精致,线条简单而不失华美。游猎民族虽被明清称作“北山野人”但他们事实是以美与智慧展现出他们的文明。狍子皮大衣,精剪精绣,展示出他们对美的追求。

松树上采集下来的香料,大妈拿给我们闻,比别处我知道的松香多了些清甜味道。大妈说,点着后满屋子都是香的,夏天用来除异味,除虫子。好艳羡这些来自民间的智慧。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宝贝。


贴士:
本次出行线路:哈尔滨—加格达奇—呼中—塔河—十八站—呼玛——白银纳乡——黑河—哈尔滨
驾车:新福特翼虎(四枚雪地胎)
个人装备:服装(羽绒服,抓绒衣,冲锋衣,羊绒衫。保暖裤,棉裤,冲锋裤。保暖户外靴,厚袜,雪套,手套,百变围巾,雷锋帽)三脚架,相机(三块电池)暖宝宝,充电宝,相机保暖套,
大兴安岭,冰雪世界,自驾更能玩痛快自在。本次行程亮点:汽车冰面飘移。大兴安岭,林海雪原风景,呼中中国最冷小镇不冻河。白银纳村鄂伦春文化,驯鹿拍摄。鹿鼎山,中俄边境,塔河棚户。
林海雪原,驾驶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新福特翼虎车搭载ESP防侧滑系统,弯道扭力智能分配系统ESC电子车身稳定系统监控防侧翻滚功能,冰雪上行车如履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