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17蛔厥

(2024-05-20 14:15:50)
标签:

肝系病类

古方

验方

分类: 内科

6.17蛔厥


蛔厥是因肠寒胃热,或肝胆气机素乱,或因驱蛔不当,以致蛔虫窜入胆道而成。以突发上腹钻顶样绞痛,或伴呕蛔等为主要表现痛病类疾病。

依据
1、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多有排蛔、腹痛等病史,或发作前有用驱蛔药不足或不当病史。
2、剑突下方阵发性钻顶样绞痛,甚至捧腹屈膝、辗转翻滚不宁,手足厥冷,面白汗出,发作突然,缓解亦速,间歇时可如常人,伴恶心呕吐,呕出胆汁或蛔虫。以后有的可转为持续性胀痛,或伴有发热、黄疸。
3、腹部可无明显体征,仅上腹轻度压痛,无腹肌强直,而与痛势不相称。
4、血白细胞总数稍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粪便、呕吐物可查到蛔虫卵。B超检查或可发现胆道内有蛔虫阴影。
辩证论治
一、虫扰胆膈证:突发上腹钻顶样绞痛,缓解后为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吐出胆汁或蛔虫,发热,黄疸,舌苔黄,脉弦数。安蛔定痛。563、胆道驱蛔汤 加减。
二、中寒虫扰证:腹痛时作,喜温喜按,或腹部可触及硬块,四肢逆冷,心烦喜呕,面色乍赤乍白,或得食痛甚,舌苔白,脉弦。温脏安蛔。105、乌梅丸 加减。
三、肠热虫扰证:时痛时作,不欲饮食,食则吐蛔,身热,面赤心烦,口渴,舌红,脉弦数,清热安蛔。403、连梅安蛔汤 加大黄、公英、枳实等。
四、脾胃虚寒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时有恶心,口吐清涎,或吐蛔、便蛔,手足不温,面色淡白,溲清便溏,舌淡,脉细弱,健脾益气、温中按蛔。741、黄芪建中汤 合 723、理中汤 加川椒、乌梅等。

其他治疗
1、体针疗法:主穴至阳,配合阳陵泉、胆囊穴、足三里,用泻法。
2、耳针疗法:取穴胆囊、神门、交感,留针半小时。
3、穴位注射疗法:取双侧胆囊穴,用50%玄明注射液或复方氯丙嗪,每穴0.5毫升。
4、指压止痛:让患者俯卧,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灵台、至阳两穴,由轻至重,直至疼痛缓解为止。
5、拔罐疗法:在背部对应腹部疼痛部位拔罐,或腹痛局部拔罐。
6、米醋60ml,加川椒少许,加温去渣,1次内服。1~2次/日。
7、乌梅30克、川椒9克、槟榔15克,水煎服。1~2剂/日。
8、乌梅10枚、槟榔、使君子各15克,水煎服,1剂/日,连服3天。
9、蒲公英、茵陈各30克,酒军10克,煎水代茶饮,1剂/日。
10、生南瓜子120克,米醋半杯,白糖120克,先服温热米醋半杯,再将南瓜子、白糖共捣烂取汁,分2次服下,1剂/日,连服1~2天。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
第六章、肝系病类于2024年5月20日编辑完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6.16胆癌
后一篇:7.1风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