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肥气
(2024-05-08 14:32:27)
标签:
脾系病类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5.38肥气
肥气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巨脾症、门脉高压症。
肥气之名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难经·五十六难》:“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
肥气是因疟疾、蛊虫病等,使瘀血内积,新血不生。以左胁下肿块,腹胀膨隆,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
依据
1、有蛊虫病、曾长期患疟疾等原发疾病的病史或临床表现。
2、于左胁下可触及肿大的包块,其肿块可达脐或脐下,并可超过腹中线,质坚硬,表面光滑。
3、常伴腹胀,疲乏等症,或有齿衄、鼻衄、紫斑等出血现象。或见腹壁青筋显露。
4、血液检查可见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骨髓检查见相应造血细胞增生,有成熟障碍的现象。肝功能试验常在正常范围。X线及内窥镜检查常见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
辩证论治
一、肝脾瘀滞证:左胁下及腹部积块明显肿大,硬痛不移,腹部青筋暴露,可见齿衄、鼻衄或紫斑,时有寒热,女子可有月事不下,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弦涩。疏肝通络、化瘀消积。961、鳖甲煎丸
或 927、膈下逐瘀汤 加减。
二、血虚挟瘀证:左胁下及腹部积块坚硬压痛,饮食大减,神疲,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唇甲无华,消瘦脱形,舌质淡紫少苔,脉细弱或弦细。补益气血、活血化瘀。36、人参养营汤
合 166、化积丸 加减。
其他治疗
1、水红花膏,用水红花或子,每1碗以水3碗,用桑柴文武火熬成膏,量痞大小,用纸摊贴于肿块外之腹皮上。
2、贴痞琥珀膏:大黄、朴硝各50克,为末,以大蒜同捣膏贴之。
3、气功可作为本病的辅助治疗,如“站桩功”、“意气功”、“强壮功”、“内养功”“放松功”、“八段锦”、“小周天气功”等,有治病、强体作用。
4、必要时手术切除脾脏。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