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肠郁
(2024-05-06 10:44:42)
标签:
脾系病类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5.32肠郁
肠郁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肠道神经症、肠道易激惹综合征、肠功能紊乱。
肠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使肠道运化失常,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常见表现的郁病类疾病。
依据
1、多见于青壮年,起病缓慢,病程多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症状轻重不一,一般情况较好。
2、病情与情绪关系密切,对饮食、寒温、劳累等亦敏感而易于诱发,常伴有失眠、焦虑、精神涣散,头痛、健忘、神经过敏等症状。对药物“敏感”,初服多有效,再服则无效。
3、主要表现为腹痛不适,多为胀痛或呈痉挛痛,部位以左少腹为多见,矢气或排便后腹痛可减轻或缓解。排便习惯改变,可为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粪便带粘液,但无脓血便,多伴有食欲不振,嗳气,腹胀,肠鸣,消化不良等症。体检可无阳性发现,或左下腹有轻压痛,或可扪及条索状肠管。
4、实验室检查:粪便粘液较多,镜检无红、白细胞,找不到阿米巴及血吸虫卵,细菌培养阴性,隐血试验阳性。血常规及血沉等均属正常。
5、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现象。内窥镜检,示肠运动亢进,甚至痉挛,粘膜无异常,活检基本正常。
辩证论治
一、肝郁脾虚证: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腹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烦躁易怒,嗳气纳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疏肝健脾。640、柴芍六君子汤
合 872、痛泻要方 加减。
二、寒热错杂证:腹痛,肠鸣,腹泻,大便不爽带粘腻,或夹泡沫,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烦闷不欲食,脘腹喜暖,口干,舌红苔腻,脉弦滑。平调寒热。105、乌梅丸
加减。
三、脾胃气虚证:大便稀溏,水谷不化,食欲不振,脘腹闷痛,稍进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缓弱。补脾益气。511、参苓白术散
加减。
四、阴虚肠燥证:便秘数日一行,硬结难解,或于左少腹可扪及条索状包块;压痛,常伴失眠,头痛烦闷,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苔燥,脉细弱。滋阴通便。933、增液汤
合 124、五仁丸 加减。
五、肠道瘀滞证:大便或溏薄或便秘,左少腹疼痛固定,并可扪及条索状包块,腹胀,嗳气,纳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理气化瘀。148、少腹逐瘀汤
加减。
其他治疗
1、莲子肉、山药、薏苡仁、芡实各500克,炒研末,不拘时服,主治脾虚泄泻。
2、当归、生姜、红糖各15克,水煎服,治虚寒腹痛。
3、莪术(醋炒)60克、广木香30克,共研细末,1.5-3克/次,开水冲服。用于气滞腹痛。
4、净蜂蜜60克、洁白食盐6克,开水泡化温服,治津亏便秘。
5、蛇床子、吴茱萸,研末敷脐,24小时更换1次,治疗久泻。
6、食盐60克炒热,装在布袋内熨肚脐周围,治虚寒腹痛、腹泻。
7、胡椒粉填满肚脐,纱布敷盖,隔日更换1次,治虚寒泄泻。
8、体针疗法,泄泻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脾肾阳虚加肾俞、命门、关元,亦可用灸法;脘痞加公孙;肝郁加肝俞、行间。
9、耳针疗法,交感、神门、皮质下、小肠,2~3穴/次,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10、西药酌情给以镇静剂,如安定或多虑平,以解除情绪因素。
10、西药控制腹泻,可给以小剂量可待因、复方苯乙哌啶或苯乙哌胺(易蒙停)等;便秘多因痉挛引起,可给以镇静剂,尽量避免用各种泻剂,可酌情用西沙比利、乳果糖等。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