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血劳
(2023-12-15 09:35:40)
标签:
心系类病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3.14血劳
血劳西医学同名。血劳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贫血、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或慢性溶血性贫血等。
《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难经·二十四难》“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据《金匮要略》分虚劳为五劳、七伤、六极之论,指出“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堕落,忽忽喜忘。”“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因此“血极”即“血劳”之义。《太平圣惠方》载“治妇人骨蒸及血劳等疾,面色黄瘦,四肢无力,烦疼,痰壅涕唾稠粘,不思饮食,赤茯苓散方”指出用赤茯苓散治疗血劳。
血劳指因先后天亏损,血液生化不足,或因失血、溶血等耗伤血液,以致营血亏少,脏器失其濡养。以面白舌淡,眩晕心悸,血红细胞少,血红蛋白量低为主要表现的劳病类疾病。
依据
1、有偏食、厌食及消化、营养不良,或有各种出血,或患钩虫病,或有接触有害理化因素、药物等病史;或为孕、产妇及婴幼儿等。
2、具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泄,月经失调等表现。
3、面色白或萎黄,唇、眼睑色淡,舌质淡胖或舌光无苔,皮肤干皱,发枯易脱,指甲色淡、扁平或反甲;或有黄疸等。
4、血液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水平的10%以上(成人一般红细胞数:男性<4.0×10/L,女性<3.5×10/L;血红蛋白量:男性<120g/L,女性<105g/L),但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正常。骨髓象呈增生性贫血改变。
辩证论治
一、脾虚血亏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腹胀,便溏,头晕眼花,妇女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弱。补脾养血。227、归芍六君子汤合326、当归补血汤
加减。
二、气血两虚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肢体麻木或瞤动,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色淡,舌淡,苔少,脉弱。补益气血。31、八珍汤
加减。
三、心肝血虚证: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肢体麻木,或时有肌肤瞤动,或有多梦健忘,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脉细弱。补益心肝气血。239、四物汤加木瓜、桑椹子、枣仁等,或用
230、归脾汤 加减。
四、肝肾阴虚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木或痿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弱而数。滋补肝肾。4、一贯煎加阿胶珠等。
其他治疗
1、多食新鲜蔬菜及含铁较多的食物,如菠菜、猪肝、鸡蛋等,忌食茶。
2、进行病因治疗,如治疗钩虫,慢性失血者止血等。
3、血劳严重时,可临时输血或输红细胞等。
4、归脾养心丸,9克/次,2次/日,口服。
5、伐木丸,1.5克/次,3次/日,口服。
6、煅绿矾、炒黄豆,以1:2研细末,枣汤泛丸,9克/次,2次/日。
7、西医西药,可服硫酸亚铁,维生素C等。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