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疟疾
(2023-10-10 08:26:17)
标签:
传染病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1.19疟疾
疟疾又名疟、疟病。本病西医学同名。
病名出《素问·疟论篇》。
疟疾是被疟蚊叮咬,疟邪入血,卫气与疟邪交争为病。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头痛,汗出而解,日久左胁下有痞块等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依据
1、好发于南方。夏秋季节多见。有疟区旅居史、既往疟疾发作史或输血史。
2、发病较急,初起恶寒,甚则寒战鼓颌,肢体酸楚,继则体温升高,寒解而壮热至,烦渴,头痛,面赤,最后汗出遍体而热退,如此寒热往来,休作定时。
3、实验室检查:血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分类中大单核细胞增多,寒热发作时,取血涂片可查到疟原虫,骨髓穿刺涂片亦可查到疟原虫。
疟疾辩证论治
一、邪入少阳证:先恶寒,甚则寒战鼓颌,肢体酸楚,继则寒罢壮热,头痛面赤,烦渴欲冷饮,而后汗出遍体,热退身凉,发有定时,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和解少阳,驱邪截疟。96、小柴胡汤
加常山、草果、槟榔
等。
二、暑湿热郁证:寒热往来,休作定时,寒轻热重,或口渴索冷,汗出淋漓,汗后热退,口苦心烦,或见恶心呕吐黄涎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暑利湿、驱邪截疟。905、蒿芩清胆汤。加马鞭草、常山等。
三、寒热阴滞证:寒重热轻,头痛,汗出恶风,肢体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胸脘痞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弦迟。散寒除湿、驱邪截疟。645、柴胡桂枝汤加厚朴、槟榔、常山、干姜等。
四、热炽气分证:寒重休作有时,寒少热多,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骨节烦疼,口渴引饮,头痛目赤,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辛寒清热、驱邪截疟。266、白虎加桂枝汤
加青蒿、马鞭草等。
其他治疗
1、发作期应卧床休息。
2、寒战时应注意保暖,高热时可用薄荷温浴。
3、体针疗法:在疟疾发作前1~2小时,取大椎、间使、后溪、至阳等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亦可于疟发前半小时至1小时内,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出血。
4、抗疟药:如磷酸氯喹、青蒿素、磷酸咯萘啶、甲氟喹、喹哌等,可酌情选用。
1.19.1瘴疟
瘴疟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恶性疟疾。
瘴疟之名出《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山瘴疟候》。
瘴疟指发无固定时日,有神志昏迷,或黄疸等病情严重之疟疾。
依据
1、好发于岭南及海南岛,以夏秋之季为多见。
2、急起寒战,壮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或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昏迷,或四肢厥逆、抽搐,或身目黄染,小便色黑如酱油样。
3、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大单核细胞增多。贫血。血液涂片可查到疟原虫。
4、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略高,蛋白质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5、骨髓穿刺涂片可查到疟原虫。
辩证论治
一、热毒内陷证:(热瘴)寒战壮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神昏谵语,或四肢抽搐,或皮肤黄染,小便短赤或色黑,舌绛苔焦黑,脉洪或弦数。清热解毒截疟。826、清瘴汤加减
送服353、安宫牛黄丸或864、紫雪丹 。
二、寒毒内闭证:(冷瘴)寒战较甚而热微,嗜睡,胸闷呕吐,或神昏不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厚,脉沉细。温阳散寒、辟秽化浊。121、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送服189、玉枢丹或391、苏合香丸
其他治疗
1、蒿甲醚注射液,80~100mg/次/天,首次加倍,连续5天,肌注。
2、磷酸咯萘啶注射液,3~6mg/k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入或分次肌注,疗程2~3天。
3、对症治疗:高热应及时降温,抽搐可酌用镇静剂如安定或氯丙嗪,脑水肿应及时脱水,并及时抢救呼吸衰竭与休克。
4、耳针疗法:取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等。
5、鲜马鞭草100~200克(干品减半),水煎服。
6、鲜青蒿200克,水浸泡15分钟,煮沸3分钟,分两次服。
7、柴胡、常山、槟榔、黄芩、半夏、乌梅、山楂炭、生姜、红枣。水煎服。
1.19.2久疟
久疟又名疟、疟病、瘴疟。指发作日久不愈之疟疾。
辩证论治
一、气虚邪恋证:疟疾迁延日久,遇劳则作,寒热往来,倦怠食少,短气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脉弱。补气祛邪。249、四兽饮加减。
二、阴虚邪恋证:久疟不止,形体消瘦,夜热早凉。汗出口渴,或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滋阴搜邪。452、青蒿鳖甲汤加减。
三、血虚挟瘀证:疟疾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胁下有痞块,或胀或痛,扪之有形,头晕心悸,面色萎黄或暗晦,舌淡有瘀点,脉弦涩。961、鳖甲煎丸
加减。
其他治疗
1、抗疟治疗:青蒿素片,口服,0.2克/次,3次/第1日,2次/第2、3日。或用青蒿素油剂,肌注,0.3克/次/日,连续3日。
2、甘遂、甘草各等分,碾细末,于疟发前3~4小时纳于脐内。
3、鲜毛茛或独头蒜捣烂,于发作前3~4小时外敷内关或间使穴,使发泡。
4、鸦胆子去壳,每次15粒,装入胶囊内饭后服,3次/日,连服1周。
5、乌梅5个,煎汤内服,2次/日。
6、乌梅9克、甜茶10克、槟榔6克、僵蚕10克、甘草3克。煎汤,于疟发前4小时服,服后可吐痰涎。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