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湿温
(2023-10-06 14:33:46)
标签:
传染病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1.15湿温
湿温又名湿瘟。湿温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肠伤寒及副伤寒。
湿温其名出《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湿温是因湿热疫疠之邪,经口鼻而入,蕴结中焦,阻滞气机,湿热熏蒸弥漫而成。以持续发热,脘痞腹胀,苔腻脉缓,神情淡漠,玫瑰疹或白倍,左胁下痞块,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一般预后良好,但病中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
依据
1、夏秋季多发。可散发,亦可暴发流行。青壮年及儿童居多。起病徐缓,病程较长。
2、初起身热不扬,头身疼痛,体温呈阶梯形上升,高热持续3~4周,汗出而热不解(呈稽留热),或午后热甚<呈弛张热),常伴有纳呆,恶心,胸闷,腹胀不适,困重嗜睡,便溏或便秘,或有重听、耳聋、谵语?等症。
3、面色暗晦,表情淡漠、呆滞,舌苔腻,相对缓脉,半数病人胁下有痞块,部分病人于病后7~12日胸腹部可见粉红色玫瑰样疹,或出现白倍,或有黄疸。
4、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骨髓、尿、粪培养可获伤寒、副伤寒杆菌。肥达氏反应0凝集素≥1:80以上,H凝集素≥1:160,且逐步上升。
5、中后期可出现腹痛急剧,大便出血,甚则汗出肢冷,昏厥等危象,为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的表现。
辩证论治
一、湿郁卫分证:身热不扬,午后热较甚,恶寒少汗,头痛而重,肢体困倦,胸脘痞闷,不饮不食,舌苔白腻,脉濡缓。宣散湿邪。48、三仁汤。恶寒少汗、身重困倦,加藿香、佩兰、紫苏;大便溏泄、小便短黄,加茯苓、泽泻、黄连。
二、气分湿热证:身热,汗出而热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胸脘痞闷,恶心欲呕,大便溏泄,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滑腻,脉濡数。化湿泄热。106、王氏连朴饮。身热较甚,加黄芩;呕吐,去豆豉,加竹茹、藿香;大便溏泄,加茯苓、泽泻。
三、三焦湿热证:热蒸头胀,神识如蒙,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恶心欲呕,小便短少甚或不通,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利三焦湿热。395、杏仁滑石汤。湿重而脘痞纳呆,加藿香、佩兰;神识朦胧,加菖蒲;身热不退,加连翘、栀子;小便短少,加车前草、鱼腥草。
四、湿热闭神证:神识朦胧,嗜睡,甚至神昏,身热不扬,便溏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清热化湿开窍。747、菖蒲郁金汤。热甚、神昏,可配服312、至宝丹。痰壅、苔腻,配服苏合香丸。
五、热入营血证:身热,神昏,烦躁,大便下血,或便色黑而易解,口渴唇燥,舌红绛,苔少,脉细数或弦数。清营凉血。895、犀角地黄汤加银花炭、紫草、茜根、地榆等。高热、神昏,配服安宫牛黄丸。
六、气血虚脱证:大便下血量多,面色苍白或萎黄,汗出肢冷,神疲气短,舌淡苔白,脉微细。止血补气固脱。603、独参汤
合725、黄土汤。常加地榆炭、侧柏炭;血出不止,可另冲田三七末或云南白药;汗出较多,加黄芪、山茱萸。
七、湿热未尽证:低热不退,纳呆不欲食,神疲体倦,苔黄微腻,脉濡数。清轻芳化、化湿醒脾。938、薛氏五叶芦根汤。大便溏薄,去冬瓜仁,加薏苡仁、凤尾草;纳呆食少,加麦芽、谷芽。
八、正虚邪恋证:身热汗多,口渴喜饮,体弱短气,烦闷欲呕,虚烦少寐,舌红少苔,脉虚数。扶正祛邪。333、竹叶石膏汤。口干、唇燥,加沙参、芦根;食纳不佳,加山药、麦芽;大便稀溏,加山药、扁豆;虚烦少寐,加黄连、酸枣仁。
其他疗法:
1、卧床休息。病程中后期警惕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2、发热期半流或全流饮食,多饮水,补液,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小剂量退热药,便秘可用开塞露塞肛,忌用泻药,腹泻可适当用止泻药。
3、可选用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胺苄青霉素等抗菌药物。
4、单方验方:金银花、连翘、黄芩、黄柏、板蓝根、生地、地锦草、丹皮各12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邪在气分,热甚湿微者。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