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冯济相本草日记
冯济相本草日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256
  • 关注人气:4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31黄疸

(2023-06-15 09:01:03)
标签:

本草

古方

验方

分类: 内科

20.31黄疸

黄疸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脂肪肝”、“药物性肝炎”等肝胆系统疾病。
黄疸是指以白睛、皮肤粘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组症状。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或脾虚湿困,血瘀气滞等所致。一般按病之新久缓急与黄色的明暗等分为阳黄与阴黄。黄疸为肝胆病变的常见症状,胰的病变、大量血液损害,稻瘟病等亦可出现黄疸。凡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归纳为黄疸病类。
临床若对导致黄疸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黄疸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黄疸应以白睛发黄为主要特征,且发黄多以白睛为先。仅肤色萎黄则可能是黄胖病(钩虫病)。血劳或食物、药物中含黄色素过多而使皮肤现黄色者,其血清胆红素不高。
二、详细询问是否有肝瘅、蛊虫病、稻瘟病等流行、接触史,或近期输血、服用某些特殊药物,或胆手术、胆石、蛔虫病等病史。检查有无肝、脾、胆囊肿大,上腹部肿块,以及其性状等,皆有助于病种的诊断与鉴别。
鉴别阳黄、阴黄:
1、起病急,病程短,皮肤黄色鲜明如橘皮,甚或呈金黄色,伴有口干发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者,为阳黄,多由湿热、疫毒侵袭所致。
2、起病缓慢,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脘痞腹胀,畏冷神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或濡缓者,为阴黄,多由寒湿阻滞所致。
三、根据发病年龄、病史特点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新生儿黄疸称胎黄,属血疸范畴,轻微者多属生理现象。
2、青年人患黄疸,以肝热病、肝瘟为常见。
3、中年人患黄疸,无发热等症者,女性以胆石为多,男性应考虑肝积、肝癌。
4、中年以上患黄疸,常见于肝积、癌病,男性多为胰癌、肝癌,女性多为胆癌。
5、新起黄疸,伴有发热、呕恶、腹胀、腹泻等症者,多属肝热病、肝瘟、胆瘅、胆石、胰瘅等病。
6、伴右胁隐痛或胀痛、刺痛,多属肝病,如肝热病、肝著、肝积、肝痈、肝癌、肝虫病等。
7、伴右上腹阵发剧痛或绞痛,常见于胆石、蛔厥。
8、进食蚕豆后出现黄疸,为蚕豆黄。
四、根据皮肤、二便的黄色等区分黄疸的病位病性,如:
1、肝脏疾病所致黄疸,其皮肤多呈浅黄色,可有轻度瘙痒,尿色加深,大便色浅黄。
2、胆疸有明显的皮肤瘙痒,尿如浓茶,粪色浅灰或如陶土,久之肤色黄绿、深绿或为褐色。
3、血疸皮肤如柠檬色,无瘙痒,病重者常见皮肤苍白,尿如茜油,粪色亦加深。
五、胆红素代谢试验,包括血清胆红素(结合性、非结合性)定性与定量测定、尿胆红素和尿胆原试验、粪胆素测定,对于鉴别肝疸、胆疸、血疸具有重要意义。
六、据病情需要,作其他肝功能、转氨酶、甲胎蛋白测定,胰、胆囊、胆管造影,血液学检查,超声波、同位素扫描,X线、CT等检查,以资鉴别病种。

辨证论治
一、湿热兼表证:黄疸初起,恶寒发热,皮肤瘙痒、生疮,肢体困重,咽喉红肿疼痛,脘痞恶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濡数。清热化湿解表。207、基露消毒丹。表证明显者,去川贝母、射干,加麻黄、生姜;皮肤生疮,加蒲公英、土茯苓;发热明显,加栀子、银花。
二、湿重于热证:身目俱黄,黄色较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腹胀,或大便溏垢,小便短黄,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利温化浊。518、茵陈四苓散。胸脘痞满,加木香、枳实、厚朴;恶心呕吐,加生姜、制半夏、砂仁;发热、口渴,加黄芩、葛根、连翘;口甜、便溏,加苍术、厚朴;纳呆不欲食,加炒麦芽、鸡内金。
三、热重于湿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侬,腹部胀满,口干,口苦,恶心欲吐,腹部胀满,胁胀痛而拒按,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清热得湿。219、龙胆泻肝汤。身目俱黄,加茵陈、田基黄;壮热、口渴,加大青叶、黄连、黄柏;腹胀、便秘,加大黄、枳实、厚朴。
四、胆经郁热证:身目黄染,右胁疼痛,牵引肩背,口苦口渴,呕吐恶心,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短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清泄胆热。796、清胆汤:一般可加柴胡、黄芩;胁痛甚,加郁金、枳壳、木香;黄疸明显,加茵陈、金钱草、田基黄;呕吐、呃逆,加炒莱菔子、制半夏;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
五、热毒炽盛证: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金黄鲜明,高热烦渴,呕吐频作,胁痛腹满,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尿少便结,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数。清热解毒。520、茵陈蒿汤合821、清瘟败毒饮,尚可加银花、土茯苓、大青叶等;神昏,配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衄血、便血,加侧柏叶、白茅根、紫草。
六、寒湿困脾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头重身困,恶心纳少,脘痞腹胀,大便溏垢,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温中散寒、健脾渗湿。517、茵陈术附汤。胁痛,加泽兰、郁金、赤芍;便溏,加前仁、茯苓、泽泻;恶心、纳少、脘痞腹胀,加枳实、厚朴、制半夏、橘皮。
七、阏滞肝络证:黄疸日久,胁下肿块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肤色暗黄,舌质暗红或有斑点,脉弦细而涩。化瘀疏肝。927、膈下逐瘀汤。胁胀作痛,加郁金、川楝子、柴胡;黄疸明显,加茵陈、田基黄、金钱草。
八、脾虚营亏证:面色萎黄,身体虚弱,肌肤不荣,面容憔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食日少,大便溏薄,舌淡瘦小或灰暗,脉虚。健脾益气。230、归脾汤。畏冷、肢凉,加桂枝或肉桂、巴戟天、仙灵脾。

其他疗法  
一、针炙疗法:
1、阳黄取胆俞、阳陵泉、内庭、太冲穴,用泻法。
2、阴黄取至阴、脾俞、胆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穴,用平补平泻加炙法。
二、常用退黄中药:茵陈蒿、田基黄、鸡骨草、金钱草等,可在辩病、辩证的基础上选用。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30胁痛
后一篇:20.32腹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