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呕吐
(2023-06-08 08:10:44)
标签:
本草古方验方 |
分类: 内科 |
20.24呕吐
慨述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的症状。可由诸种原因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除胃本身的各种疾病均可导致呕吐及恶心以外,肝、胆、胰、肠的病变,以及耳眩晕、妊娠恶阻、头部内伤、颅内病变、某些药物中毒、中暑、晕动病、脏厥类疾病等等,皆可出现呕吐及恶心。
临床若对导致呕吐及恶心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呕吐及恶心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
辨病思路
一、根据呕吐的特点而考虑病种,如:
1、餐后立即呕吐者,可见于类霍乱、伤食等。
2、餐后片刻而呕吐,吐出之食物残渣无酸味者,可见于食管痹、胃郁。
3、餐后间时较长再呕吐者,多为胃反。
4、喷射性呕吐伴头痛剧烈,或有神昏、烦躁、偏瘫、抽搐等症者,多见于脑痨、春温、暑温、脑瘤、脑癌、颅脑痈、头部内伤、黄耳伤寒等病。
5、嗅油膩食物味而恶心呕吐者,可能是妊娠恶阻、胆瘅、肝热病等。
6、呕吐水液,并有脘腹痞胀、腹中水声漉漉者,为胃饮。
二、根据呕吐及恶心的伴随症状而鉴别病种,如:
1、吐出物呈酸馊腐臭味者,多见于伤食、胃反。
2、呕吐物有粪臭,腹部扪及条索状包块,无矢气者,多为肠结、肠痹。
3、呕吐且有发热者,多为胆瘅、胃瘅、胰瘅。
4、恶心呕吐,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汗出、肢冷者,应考虑厥心痛。
5、呕吐而伴脘腹疼痛者,多见于胆瘅、蛔厥、胃瘅;且伴黄疸、大便灰白者,多为胆石。
6、呕后胃脘部痛胀缓解者,多为胃疡、胃反、胃缓。
7、呕吐蛔虫,并有腹痛者,多为蝈厥。
8、呕吐伴有吞咽困难、形瘦,多在餐后片刻发生者,多为食管痹、食管癌。
9、经常性呕吐,有时甚至呕吐少量咖啡色液体,且常伴食少消瘦、胃脘部痞硬或有包者,应考虑胃癌、胃反等病,应作胃镜、肿块病理切片以确诊。
10、呕吐量不多,进食正常伴忧郁焦虑、失眠等症者,多为胃郁。
11、呕吐伴眼球震颤、耳鸣,张目则症状加重者,多为耳眩晕。
12、小儿咳嗽频繁,呕吐痰涎,可见于暴咳、百日咳。
13、呕吐伴腰痛,尿频、尿急、尿痛者,多为石淋、肾瘅、肾痈、肾著。
14、骤起剧烈呕吐米泔水样物,并有腹泻、目眶凹陷、小腿转筋、无腹痛、里急后重等症者,应考虑霍乱的可能。
15、突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检查血压显著增高者,多为厥头痛;伴耳中雷鸣、目胀欲脱,视力下降者,多为雷头风;头目胀痛,恶心呕吐,瞳神散大,视力骤降,眼压升高者,多为绿风内障等。
三、根据病史、病因或诱因而考虑病种,如:
1、食物中毒之类疾病,常有明显的饮食原因可查,多在餐后片刻骤起,呕吐物中可查出毒食物种类和病菌。
2、由药毒所致者,有明显的服药史。
3、有外伤史而出现恶心呕吐者,为头部内伤。
4、有暴饮暴食、酗酒史,呕吐频繁、寒颤高热、腹痛不因呕吐而缓解,血、尿淀粉酶增高,B超检查示胰腺充血者,可见于胰瘅等病
5、女性患者,有停经史,伴呕吐厌食,甚则食入即吐,应考虑妊娠恶阻。
6、夏季长期高温作业,突起恶心呕吐、汗出者,多为伤暑、中暑。
7、明显发病季节、流行性,小儿多见,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多为炎性改变者,为春温〔瘟)、暑温(瘟)等病。
8、呕吐因乘车船而发,离车船即止者,为晕动病。
9、有肾水、石水等病史,伴浮肿明显、小便量少、夜尿多、呕吐频繁、精神委靡者,多为肾衰。
10、有风眩病史,突然出现呕吐者,多为厥头痛;或有仆倒、半身不遂者,多为中风。
11、夏秋季骤起剧烈呕吐米泔水样物,并有腹泻,但无腹痛者,应高度警惕霍乱之可能。
12、婴儿哺乳后呕吐乳食,甚至形体消瘦者,为初生儿呕吐。
13、婴幼儿因乳食不节,出现呕吐、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者,为积滞。
14、本有腿脚麻木、酸软,或挛急、肿胀,出现心悸气喘、恶心呕吐等症者,可能是脚气冲心。
四、除血、尿等常规检查外,必要时测血电解质浓度、pH值或CO2结合力,X线腹部平片及钡餐检查、消化道内窥镜检查、B超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等,以便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寒邪犯胃证:呕吐,可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胸脘满闷,或有肠鸣泄泻,舌淡苔白,脉浮紧。温胃散寒。956、藿香正气散 加减。
二、食滞胃肠证: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厌食,吐后反快,大便秽臭,舌苔厚腻而浊,苔垢腻,脉滑或沉实。消食导滞。556、保和丸 加减。
三、胃热炽盛证:呕吐,发热,食已即吐,口臭而渴,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干,脉洪数。清胃泻热338。 加减。
四、寒饮停胃证: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腹胀,腹中有振水声,头眩心悸,口干不欲饮,或饮水则吐,苔白滑,脉沉弦。温胃化饮。456、苓桂术甘汤或89、小半夏加茯苓汤 加减。
五、肝胃不和证: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满闷,嘈杂,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疏肝和胃。651、柴胡疏肝散加半夏、生姜等。
六、脾胃气虚证:呕吐无力,食少纳呆,神疲肢倦,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弱。补脾益胃。542、香砂六君子汤
加减。
七、脾胃阳虚证:呕吐时作,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畏冷肢凉,脘腹隐痛,喜暖喜按,大便溏薄,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温补脾胃。21、丁萸理中汤加砂仁、半夏之类。
八、胃阴虚证: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脘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红津少,脉细数。滋阴和胃。678、益胃汤
加枇杷叶、竹茹等。
其他疗法
一、单方验方:
1、芦根60克,治胃热呕吐。
2、生姜、白豆蔻各1.5克,治风寒呕吐。
3、母丁香3个、陈皮1片,治胃寒呕吐。
二、针灸治疗:关元、中脘、上脘、下脘、中极、神阙、足三里、手三里等穴,针刺,温炙等。
三、常用止呕中药:砂仁、生姜、法夏、吴茱萸、苏叶、黄连、公丁香等,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选用。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