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夏季热
(2023-04-26 08:32:20)
标签:
古方验方本草 |
分类: 儿科 |
19.8夏季热
夏季热又名小儿暑热、小儿暑渴。本病西医学同名。预后一般良好。
夏季热是因小儿形气未充,入夏以后,不能适应外界炎热气候而引起。以长期发热,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为主要表现的婴幼儿时行热性病。
依据
1、见于5岁以内婴幼儿,尤以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多见,我国中南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多见。一般发病时间多集中于6、7、8三个月,秋凉以后,症状均能自行消退。部分患儿可连续发病几年,但再发病时症状较轻,病程亦较短。
2、入夏以后,发热不退,病程较长,一般1至2个月,有的可长达3至4个月。气温愈热,则发病愈高,烦躁不宁,皮肤干燥灼热,无汗或少汗,多饮多尿,小便一昼夜可多达数十次,患儿营养情况一般较差,但无急性病容,面色多较苍白少华,口唇干红。初起病时,患儿精神食欲无明显变化,发病后,部分病儿皮肤原有暑痱者,反而隐没或消失。如久热不退,或伴体质素弱的患儿,则可见精神萎靡,食欲减退。
3、随气温降低或在阴凉环境下,症状能自行缓解。在将愈之初,先见小便减少,饮水量也减少,此后发热亦逐渐退至正常。
4、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辩证论治
一、暑伤津气证:发热,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烦躁,神情疲倦,食少便溏,唇红干燥,咽红,舌质较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指纹紫。清暑益气、益胃生津。107、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有表证者,去麦冬、黄连,加大豆黄卷、薄荷;壮热、无汗,加香薷、生石膏。
二、脾气亏虚证:发热或高或低,面色淡白,气短懒言,肢软乏力,睡时露睛,纳少,口渴,尿多而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脉虚大,指纹色淡。补脾益气。423、补中益气汤加减。大便溏薄,加薏苡仁、茯苓、苍术;纳呆、食少,加麦芽、神曲、山楂。
三、上盛下虚证: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无汗,萎靡不振,虚烦不安,面色白而泛红如妆,下肢清冷,食欲减退,小便频数而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脉细数无力,指纹淡红。引火归原、滋阴潜阳。877、温下清上汤加减。大便稀,加白术、陈皮、木香;热退而面黄、疲乏,加党参、黄芪、白术;食欲不振,加神曲、麦芽。
其他治疗
1、注意饮食和营养,增强体质,住房空气要流通,保持凉爽。
2、针刺推拿:针刺取大椎、曲池、三阴交、肾俞、气海等穴。推三关,泻六腑,分阴阳,推脾肾及三焦,清天河水,揉内庭、解溪、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等。
3、鲜西瓜皮、鲜荷叶,各适量,煎水代茶。
4、鲜马齿苋250克,水煎多次分服,1剂/日。
5、连钱草15~30克,煎汤服用。
6、蚕茧、红枣各20克,煎汤代茶饮服。
7、鲜藿香、鲜佩兰,沸水浸泡代茶饮。
小儿热渴
小儿热渴方:
1、《本草纲目》果部第33卷莲藕。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用法】莲实二十枚炒,浮萍二钱半,生姜少许,水煎,分三服。
【功用主治】小儿热渴。
2、《本草纲目》草部第18卷葛根。
【方源】《圣惠方》。
【组成、用法】葛根半两,水煎服。
【功用主治】小儿热渴。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
前一篇:19.7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