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1口疮
(2022-05-15 08:58:07)
标签:
古方疾病 |
分类: 五管科.口腔科 |
16.51口疮
口疮又名口疳。口疮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复发性口疮。
口疮之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
口疮是因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灼伤口腔肌膜所致。以口腔唇内、颊、舌、齿龈等处肌膜见豆大之溃疡,周围红晕、表面凹陷,灼热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依据
1、多发于25~45岁,女性略多于男性。
2、口腔疼痛,讲话进食受限。
3、检查见口腔粘膜溃疡,大小如绿豆或黄豆,中心稍凹陷,表面覆有黄白或灰白色假膜,周围绕以红晕。病损多位于口腔前半部,可见于舌、颊、口底部等,少见于龈、腭粘膜。
4、病程一般为7~10天,愈后不留瘢痕,可反复发作,或此起彼伏,致病程延长。
辨证论治
一、心火上炎证:口疮数目较多,溃疡小,多分布在舌尖、舌边缘,灼痛明显,色鲜红,斑烂密布。不能食刺激性食物及饮热水,口渴、口臭,心中烦热。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脉数。清心泻火。361、导赤散加赤芍、丹皮、栀子。
二、脾经热毒证:口疮数目较多,密集,或融合成片。疮周红肿,边缘隆起,溃疡面积较大,表面多黄白色渗出物,大多分布在口唇及颊、龈粘膜等处,灼热而痛,讲话及进食疼痛加重。口干口渴,脘腹胀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胖,苔黄腻,脉滑数。清脾泄热。670、凉膈散或
798、清胃汤加银花、藿香。
三、阴虚火旺证:口疮数目较少,分散,大小不等,边缘清楚微隆起,红晕明显但较细,灼痛,溃疡面深浅不一,表面有灰黄色渗出物。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472、知柏地黄汤加牛膝、五味子、玄参,或少佐肉桂。
442、附子理中汤
四、脾肾阳虚证:口疮数目较少,周围颜色淡红,溃烂面色淡,久不愈合。疼痛较轻,遇劳易复发。面色觥白,腰膝或少腹以下冷痛,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苔白润,脉沉弱。温补脾肾。442、附子理中汤合478、金匮肾气丸。
其他治疗
1、含漱疗,用930、漱口方含漱,阳虚者亦可用肉桂粉泡汤后含浸,每日数次。
2、吹药疗,用912、锡类散,615、珠黄散, 528、柳花散或450、青吹口散 吹搽患处,5-6次/日。
3、点剌疗,在溃疡面上用毫针点刺,出血为度,立即止痛。1次/日。亦可用三棱针点刺金津、玉液或廉泉,出血为度,间日1次。
4、敷贴疗,用吴茱萸,或独头蒜,或肉桂、附子研粉,醋调敷涌泉穴,每晚1次。
5、体针疗,或用艾条炙疗,主穴取廉泉、足三里、合谷、曲池、颊车、内关,每次两穴;上唇溃疡加人中;下唇溃疡加承桨;颊粘膜溃疡加地仓。实证用泻法,虚证平补平泻,亦可用炙法。1次/日,7-10天1疗程。
6、水针疗,取牵正、曲池、颊车、手三里,每次选二穴,交替使用,针入有酸麻感后,每穴注入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0.5ml,每隔3-5天注射1次。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