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圆方默契

标签:
onehouryounger一时私心晓松奇谈文革时期的何以笙箫默 |
分类: 闲情 |
http://s12/bmiddle/004m4bZxgy6Rxy9rUwzfb&690圆方默契" TITLE="<102>
一转眼,我们的博客已经快1岁了,篇幅也超过了100篇。一开始秉承着“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得千山响”的想法,后来没想到有人和我们说喜欢我们的博客,一直在默默地关注我们的博客,觉得受到了鼓励,谢谢你们。
最近在微博上发现一个有趣的人N,这几天看了她100多页微博,还在继续看剩下的90页微博中。N的每一条都很有趣,当我想给她留言时,却发现高冷的她设置了权限,我不能回复,很是可惜。在看她微博的时候,一直会看到她与一个叫Z的人互动。点开Z的微博,几乎全是转发N的微博,每次转发都会摘抄一段很有趣的话。一开始我还以为Z是N的小号,直到有一天在N的8千多条微博中,其中看到一个故事:“小学一年级时,班里有个小男孩,祝在弄堂的另一头,平时在学校我们从不说话,只是每天中午,他都会准时来我家,等我一块儿上学,如果我在午睡,他就安安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看连环画,一直等我醒了,梳洗完毕,两人一夸尔去学校。就这样整整一个学期,知道第二年他转学从没间断,那个男孩姓张。@Z”。Z转发说:“我会永远安安静静地端详,我就是那个永远在你身边的小男孩。有些人,有些事,永远不会改变”。真是个温暖的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想起了之前达锅在群里推荐的《文革时期的何以笙箫默》。他说:“即使是最好的编剧,也写不出这样的故事”。周一晚上把它听完后,简直要泪流满面。《文革时期的何以笙箫默》是高晓松《朝花夕拾》系列里的第二回。整个《朝花夕拾》系列(共三回)是高晓松通过讲述身边人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反映文革时期的社会现实。其中《文革时期的何以笙箫默》讲得最好。文革时期很多人经历了严酷的身心折磨,最终导致精神失常。高晓松的二叔就是其中一位。例如:他为了不让别人检测到他的脑电波,一遇到人,就把铁锅扣在头上。而这样奇怪的行为,在别人看来简直就是神经病。之前在博客中极力推荐过高晓松的《致白衣飘飘的年代》,而《文革时期的何以笙箫默》的感染力可以与它相提并论:前者是热血澎湃,后者是热泪盈眶。其实,整个《文革时期的何以笙箫默》讲述的是大时代背景下两个微不足道的人的故事,但是当听高晓松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仿佛能够感受到两位主人公就住在隔壁。这个半个世纪前的故事,能够引起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的共鸣,实在是不容易并且令人难忘的。
上周日和天天聊了很久,天天说:“你就只知道玩,你在努力吗?如果不在努力,还在奢求什么?”被这么一说,突然好想哭。对啊,当别人在不断努力地时候,我什么也没做。希望做的事情,喜欢的事物,都得自己争取。如果大家读了之前小喵写的那篇文章,已经知道小喵的职业生涯要有新的开始啦。在此特地祝贺小喵,也佩服小喵的努力。有人说:“时间真是个伟大的消声器。人们遗忘,衰老,厌烦。母亲看着我说:我老了,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贪心了。我不再问那些事情是怎么来的,我只会接受它。你就像过去的我,没有耐心,只有一颗脆弱的心。”希望大家能够接受得了寂寞和繁华,同时也能争取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Fog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