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7日

葡萄牙----一个把瓷片贴在心上的国家
Day9。
早上起来,天上有厚厚的云,偶尔有光线从云层边缘露出来,暧昧不明、阴晴不定。
早餐时遇到一个嫁到葡萄牙的中国女孩儿,以从事旅游相关行业为生。以前在加拿大也遇到过类似的人,提供游客一些特殊的服务,比如带摄影团专门去拍摄极光等等。
聊起我们的行程,发现她心目中值得游览的地方还有不少,我们不禁感叹:“深度游,到底多深才叫深?”当初朋友们听说我们计划了12天的葡萄牙之旅,都会追问一句:“只去葡萄牙吗?不去西班牙吗?”言下之意,一个巴掌大的葡萄牙用得了12天吗?
开车去桑德曼Sandeman酒庄,走被誉为“世界上最佳自驾道路”的222号公路。这条路连接了葡萄牙北部的Peso da Regua和Pinhao两座城市,全长27公里。在谷歌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222号公路大部分是与杜若河相傍相生相偎相依,自然千回百转蜿蜒逶迤。
终点是桑德曼酒庄,周围是梯田,种的都是葡萄
阳光和乌云下的酒庄山顶
到达桑德曼酒庄的时候,酒庄还没有开门迎客。就在我们浏览拍照的功夫,天色突然大变,黑云压顶,狂风暴雨瞬间而至,眼看着我们在门廊下躲无可躲了,只好拼命跑回了车里。
去葡萄园干活儿的人们
几乎同一位置拍摄的照片,建筑物和远处山形的轮廓依然还在。但雨来了,世界褪色了,变成黑白的。
酒庄的参观接待显然是通过了9001认证的,标准的流程化管理。帅哥和美女接待员们按照桑德曼酒庄的酒标打扮,一顶黑色西班牙宽檐帽配一件黑色葡国学士外袍,是时时刻刻要将桑德曼品牌形象映入眼帘、深入人心的意思。
帅哥先是放了一段介绍桑德曼酒庄的录像片,居然还有中文版本的。可见这个酒庄一来是参观者众多,二来是中国市场得到了重视。
桑德曼酒庄前身是由来自西澳大利亚首府柏斯(Perth)的苏格兰人乔治桑德曼(George Sandeman)于1790年在英国伦敦创建的,当时他贷款了300欧元,建立了名为“汤姆咖啡屋”(Tom’s Coffee House)的酒窖,用以从事对葡萄牙的波特酒和西班牙的雪莉酒的贸易。19世纪初他开始将“Sandeman wines”销售到欧洲、北美、南美、亚洲和非洲,并创立了“桑德曼”这个品牌。1811年把事业扩张到葡萄牙,他在葡萄牙杜若河产区购买葡萄园酒厂、波尔图购买酒窖、西班牙郝雷斯购买酒厂,成立了现在的桑德曼酒庄。
桑德曼是第一个在自己酒桶上烙上酒庄标志的葡萄酒庄,也是最早在纸媒上宣传品牌和打电视广告的公司之一,他们在商标的推广上可谓不遗余力。
桑德曼帅哥导游带我们参观了酿酒的车间,因为不是采摘葡萄酿酒的季节,依然是大屏幕的电影片介绍......随后我们来到了设计时尚的品酒室,面对河谷的那面墙全部是落地玻璃。品酒室之外是个观景平台,蜿蜒的杜若河在与层层叠叠的葡萄园梯田一览无遗。不远处能看到山上有标示着Quinta do Seixo字样的石碑,这是属于桑德曼酒庄的七个葡萄园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葡萄园。
活脱一个酒标
桑德曼酒庄
品尝中
观景台处合影
阳光下的杜若河谷与葡萄梯田
Quinta do Seixo
杜若河产区的所有葡萄园都在河两岸的陡峭山坡上,采取梯田式种植,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上下两行葡萄树之间,会砌上一堵石墙,种植和采摘都只能靠人力。杜若河谷地势多变、气候多变,即使是在同一个葡萄园里,两个斜坡也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微气候,距离河流的远近也会影响葡萄的表现。这里的土壤以片岩类土壤为主,在具有良好排水性的同时还能保持一定的湿度。多样的土壤和独特的葡萄品种,孕育出了伟大的葡萄酒。杜若产区的葡萄酒酒体饱满,单宁强劲,陈年潜力突出。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杜若地区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地区也成为最早以产区命名的葡萄酒地区。
葡萄牙的“国酒”波特酒也是产于此,波特酒是一种加强型葡萄酒,馥郁香醇,酒精度高(19-22度之间),和中国的黄酒有些类似,因为所有的波特酒都要在波尔图的酒窖中进行陈酿,波特酒因此得名。波特酒是在杜若河谷的上游地带种植葡萄并进行酿造的,当波特酒发酵和加烈工序完成后,用一种像鞋底的平底船运抵波尔图市,在各家酒厂(porto
波特酒一般作为餐后酒配搭甜品饮用。桑德曼酒庄是杜若河产区生产波特酒的精品酒庄之一,其优秀的品质管控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其成立的200多年来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在品酒室隔壁就是商店,售卖桑德曼酒庄的各种酒。通常情况下客人在品酒之后都会在商店购买几支,我们也未能免俗,进去选购了一些。
我们品尝的四种酒
桑德曼的波特酒
从桑德曼酒庄到Pinhao火车站
皮尼昂(Pinhao)火车站
皮尼昂(Pinhao)火车站
雨霁天青
讲述酒庄的故事
我们在Pinhao只看了这个车站就离开了,开车130公里到波尔图,入住Design
Palacio
Flats公寓。公寓是经过翻新的13世纪的建筑,外形看起来庄严宏伟、古香古色,内部设施时尚现代。我们的房间是一个复式结构,客厅在一楼,两间卧室在楼上。公寓坐落在波尔图(Porto)市中心,地理位置绝佳,距离风景优美的里贝拉(Ribeira)地区有100米,距离路易斯一世大桥(D.
Luis I
Bridge)有3分钟步行路程,距离各类商店和传统咖啡厅林立的圣卡塔琳娜(Santa
Catarina)街不到6分钟步行路程。
赶在晚饭之前,我们先去看了著名的、代表葡萄牙最高水平的集瓷片之大成的波尔图圣本笃火车站(San Bento),拜这些瓷片所赐,圣本笃名列全球十大最美的火车站之一。圣本笃火车站于1916年建成,带有法国文艺复兴的气息,火车站内墙上镶嵌了两万块蓝色主调的手绘瓷片,这些瓷片是艺术家乔治拉索于1930年完成的,大部分反应的是葡萄牙历史和王室生活,其中一幅讲述了恩里克王子率葡萄牙海军夺取休达的海战。
圣本笃火车站
这种叫做AZULEJOS的彩绘瓷片在葡萄牙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但这并不是葡萄牙人的发明。最早使用琉璃瓦的是埃及,最终却是葡萄牙人将瓷片发扬光大。非凡想象力与经久不衰的痴迷使瓷片成为了葡式建筑风格的符号,没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可以像葡萄牙那样将瓷片贴在墙上、贴在心上。
哥特时期之后,绝大多数大型建筑物的内墙有了平整的墙面,需要某种形式的装饰。在意大利出现了壁画,而葡萄牙就是AZULEJOS(瓷片?花砖?)
瓷片装饰了教堂、修道院、宫殿、普通住宅、公园座椅、喷泉、商店和火车站的墙壁,从内墙到外墙俯拾皆是,到处都有AZULEJOS的身影,这些瓷片不仅用作装饰,还可防潮、隔热和降噪。
AZULEJOS这个词来源于阿拉伯语的花砖AZ zulayj,意思是“抛光石。”是摩尔人把它带到了伊比利亚半岛,但真正产生影响是十五世纪从西班牙引进的AZULEJOS。
曼努埃尔一世决定用瓷片装饰他的辛特拉宫,最早的瓷片是从塞维利亚进口的。按照伊斯兰的法律,瓷片上只能有几何图案,不能有人物动物的形象。渐渐地葡萄牙艺术家摆脱了禁忌,人和动物的形象出现在他们的设计中。早期瓷片的主流颜色是蓝黄绿白,到了十七世纪,受到来自中国“青花”的影响,大航海时代的流行色变成了只有蓝白两色。
今天的葡萄牙依然向欧洲出口瓷片,地铁站里有很多当代艺术家的瓷片作品,大多数来葡萄牙的游客最终也会购买瓷片作为纪念品。
圣本笃火车站
圣本笃火车站
夜色中的圣本笃火车站
晚餐的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