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科学应对长期气候风险
(2022-09-26 12:28:46)
标签:
我国将科学应对长期气 |
分类: 隐形哲学 |
随着气候变暖,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增多增强,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数据显示,1961年至2020年,我国气候风险指数的平均值为6.8,较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4.3增加58%。研究表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未来极端气象灾害可能出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中国气象局预测,到本世纪中叶,高温灾害高风险区域面积将增大至8%左右,而目前不到2%,暴雨灾害高风险区域面积比例比目前约增加1倍,气象干旱灾害高风险区域面积比例增加4%至6%。2000年以来全国总受灾面积中旱灾占比减小,洪涝、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以及台风灾害占比有所增加。
因农业生产高暴露性,气候变化影响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全球约41%玉米产量变异、约35%小麦产量变异由年际气候变异造成。随着气候变化,农业气候资源、作物种植界限、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作物熟制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都发生显著变化。在未来气温升高1.4摄氏度、降水增加4.2%情况下,我国一熟种植面积可由当前占62.3%下降为39.2%,二熟种植面积可由当前占24.2%变为24.9%,三熟种植面积可由当前占13.5%提高到35.9%。
未来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风险增加。从长期看,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同时,世界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加大,世界粮食储备水平下降,加大我国粮食进口难度。从中短期看,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主要农作物水分亏缺、生育期缩短、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波动性加大。气候风险已成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减灾就是增产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目标。
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68285万吨,连续7年超1.3万亿斤,实现十八连丰。粮食产能稳定提升,取得这个成就的一个重要经验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持续下降,农业应对气象灾害风险取得重大成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较20年前减少4047万公顷,其中水灾面积减少128万公顷,旱灾面积减少3504万公顷。2021年农作物成灾面积较20年前减少2711万公顷,其中水灾面积减少154万公顷,旱灾面积减少2229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