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孔子,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样的身份设定,我们也许很熟悉。但是与孔子有关的成语,你知道的多吗?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原来孔子的影响力在成语方面也很大。
————————————————
【释义】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
【典故】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释义】说话理直气壮或者从容不迫的样子。
【典故】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释义】白天黑夜都不停止,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典故】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
【释义】路上有失物,无人拾取,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典故】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释义】比喻学识、技能等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很高的水平。
【典故】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并以此为鉴。
【释义】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典故】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事情,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释义】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连饭也忘记了吃。
【典故】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释义】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典故】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释义】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典故】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图/ 明 仇英、文征明 《孔子圣绩图》
明代两位大书画家仇英、文征明共仰圣人,图文唱和,携手创作。出品于明万历二十年,是我国最早成形的连环画作品,用连环画的方式再现了孔子的一生行迹与相关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