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语,又或是考验一个人的成语知识量,应用“成语接龙”这个方法,还是颇可以寓教于乐的。
何谓成语接龙呢?最简单的情况,就是用前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去当作接下来那个成语的第一个字,如此这般,一直延续下去。首尾相接的这个字许不许谐音,可以作为两种规则。这种接龙,如果大家有兴趣在网上查阅一下,会发现连续接出上千个不谐音的成语,似乎也不是难事。但是,如果作为口头练习或是笔头考试,不许查资料,就还是颇能考验人的知识量和反应速度的。
鹤立鸡群在上述基础上,如果规定了需要确定为结尾的字,便增加了一些难度。例如,我们要求从“成”字开始,要接出“语”,可谐音。大家可以自行尝试,我尝试的一个结果是:成群结伙——火中取栗——励精图治——栉风沐雨。那接下来,咱们要求变为从“成”字开始,分别接上“语”、“接”、“龙”,而且还不许谐音。这个难度一下子都陡然提升了,不知大家能多快完成,我花了半个小时并通过词典帮助后,算是搞出了这么个结果:成人之美——美女簪花——花言巧语——语不惊人——人小鬼大——大逆不道——道路以目——目不暇接——接二连三——三朝元老——老牛破车——车水马龙。
柳暗花明那接下来,又还能有什么有意思的接法呢?我们不妨把接的规则从一个字变为两个字,就是说用前一个成语的最后两个字,去当作接下来那个成语的前两个字!有人会问,这还可能接下去吗?确实,多数的成语,已经无法按照这个规则去接了,但少数的,还是颇能够接下去几个。比如说,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安民——安民告示,这里咱就接上了四个。又比如说,响遏行云——行云流水——流水落花——落花无情——无情无义,这回接上五个了。再比如说,季布一诺——一诺千金——千金一笑——一笑置之——置之不理——不理不睬,这回接上六个了。这个接法,就看谁能接的最多。那最多能多少呢?不知道,以我的水平,最多接到八个:龙马精神——精神满腹——满腹经纶——经纶天下——天下太平——太平无事——无事生非——生非作歹,这就算是给大家开动脑筋,来做个抛砖引玉吧!
有了两个字相接的,自然就会有人想到还能否更多字相接。由于一般的成语都只有四个字,那么四个字相接实际就是一样了,没有实际意义,而三个字相接的,倒是可以找找。不过,我这次的尝试则很不顺利,费了好大劲,找到的只有这么两个:高义薄云——义薄云天,人莫予毒——莫余毒也。我们知道,高义薄云和义薄云天这两个词,意思一样且均是出自“高义薄云天”这个说法,而人莫予毒和莫余毒也也均是出自于“人莫予毒也”这句话,所以这两组结果,也就只能算是凑个数,当个差强人意的结果吧。
口若悬河对我而言,喜欢成语接龙,最早是源自于小学时看过的一本名叫“语文游戏”的书,后来则是源于一段相声。在那段相声中,刘伟、冯巩要根据观众现场提出的首字,接到“新”,然后就此给大家说一声“新年快乐”!那时我就曾想,这要是现场都能接上来,是得有多高的水平啊!于是,后来的很多年中,我都很乐于把一个字接到“新年快乐”。再后来几年,我终于发现,这已经很容易了。我已经形成了套路,几乎有三套能接到“新”字的方案,每套都有几十个词。也就是说,我只要通过不断沉积的词汇量,接到那一百个字左右中的任何一个,就会连珠炮一样脱口而出数十个成语,直至到“新”。无他,但手熟尔!
然而,对于成语接龙的喜爱,则估计要注定伴随我一生了。这已经成为了我闲暇时演练成语的一种方式。每当我开始去画这条龙时,心中的感觉就是:龙腾虎跃,跃然纸上,上天入地,地灵人杰…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画一条奇妙的成语接龙,龙飞凤舞,着实挺好!
作者:王茂林,北京海关税收系统专家。成语爱好者。《中国成语大会》铁粉。他曾在微博上用近50个成语串联起自己与成语深厚渊源,令人惊叹。本文是他专为《中国成语大会》所撰。
图片:视觉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