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粮票收藏家蒋俊
粮票收藏家蒋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039
  • 关注人气:5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聊中国侨汇券的发行与使用

(2017-09-29 12:59:12)
标签:

侨汇券

发行

使用

分类: 粮票研究

聊聊中国侨汇券的发行与使用

聊聊中国侨汇券的发行与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诸多原因,国家外汇收支常常入不敷出,捉襟见肘。而其中非贸易外汇中的侨汇收入却稳步增长,侨汇收入占非贸易外汇收入的60~70%,。由此国家对侨汇工作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利于侨汇工作开展的侨务政策,以鼓励海外华侨多向国内汇款,发行和使用侨汇券就是其重大的举措之一。下面粗浅的聊聊中国侨汇券的特性、发行、使用的情况,以及侨汇券停止使用后进入收藏品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侨汇券的特性

1、什么是侨汇?

侨居在国外的本国公民或侨居在本国的外国公民汇回其祖国的款项,就叫侨汇。侨汇是非贸易外汇收入的主要内容之一,有三种类型:一是赡养性侨汇,这类侨汇主要用于国内维持家眷养家糊口的生活需要;二是投资性侨汇,这类侨汇主要用于国内实业投资;三是捐献性侨汇,这类侨汇普遍用于国内兴教办学、捐建医院、救灾赈荒等公益慈善事业。

2、什么是侨汇券?

侨汇券是一种汇集粮、油、棉、副食品、工业券等各种物质综合性的供应票证。从印制使用情况看,侨汇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各种供应物质的票证印制在一起,俗称小全张侨汇券(见图一);另一种是按类分列成单项的物质供应票证,印制成大版票,也有个别地方直接印制成单枚票证(见图二)

 聊聊中国侨汇券的发行与使用

聊聊中国侨汇券的发行与使用

图一

图一中广东省1965年面值为40元的侨汇券,上面除副食品和购物券在此范围内不限品种外,其他如粮食、棉布、肉类、食糖等都按品种明确标注了配置的数量。持票人到专设的侨汇商店购买所需物品,以售货员现场剪下相对应的物品票证为准,即完成购物程序。

图一中上海市1966年面值为100元的侨汇券,从中可看出,配置的除布票外,全部都是粮食和食用油,粮食的品种分的相当细,这是上海市侨汇物资供应的特点。

 聊聊中国侨汇券的发行与使用

聊聊中国侨汇券的发行与使用

图二

图二中河北省1963年侨汇物资供应票证,分粮食、食用油、布票、肉票、糖票、工业品券等品种,全部印制成单枚的正规票证,非常精美。河北省这套侨汇物资供应票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各个品种都印制了“找零专用”的小面额票证,并且可以长期反复的使用。

图二中江苏省1963年侨汇物资票证,按类分别印制成单项的大版票。江苏省这套侨汇物资供应票证,其特点是单项票证的大版票,兑换时需要配置多少就剪下多少,一次性使用。

 

二、侨汇券的发行和使用

1、侨汇券发行的背景

19499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人民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办法,便利侨汇。19508月经中财委批准,中央人民政府华侨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召开华侨、侨眷和侨汇业代表参加的全国侨汇会议,将新中国的侨汇政策概括出“便利侨汇,服务侨胞”。由于政策得当,1950年全国侨汇收入达到1.23亿美元。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利用联合国的名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再加之土地改革运动中,未能很好的贯彻中央“保护华侨利益”的指示等因素,侨汇收入急剧减少。1957年,全国侨汇收入为1.08亿美元。

为此,195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贯彻保护侨汇政策的命令》,并针对国内物质供应紧张的问题,于1957年以广东和福建两省试点,执行凭侨汇证增加侨眷、归侨物质供应的政策,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5910月下达了“关于凭侨汇证增加侨眷、归侨物质供应的指示”的文件,同年11月商业部、中侨委、中国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行文转发至各省、市、自治区贯彻执行。

至此,凭侨汇证增加侨眷、归侨物质供应的政策正式出台,并在全国范围内贯彻执行,发行和使用侨汇票证就是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的主要措施。

凭侨汇票证增加侨眷、归侨物资供应的政策在全国实施后,国家高度关注政策的实施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政策。据《中国银行行史》上卷记载,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的市场物资供应形势相当严峻,以致任何物资几乎都要凭票供应,有钱无票是买不到物资的。由此,国内不少侨眷、归侨不接受现汇,而要求海外华侨携带或邮寄粮油、副食品等物资。仅1962年上半年,华侨及港澳同胞运进国内的粮油、副食品就达6万多吨,这说明了以物代汇的情况相当突出。为此,国家在19621月、7月、9月分别三次行文,调整侨汇物资供应的政策。仅以粮食计,每100元人民币侨汇原供应粮食12市斤,更改为30市斤,最后再更改为80市斤。这一实例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侨汇工作的重视程度。

2、侨汇票证的使用

从全国范围看,侨汇券的发行和使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的1960年至1966年,第二阶段是上世纪的1978年至90年代初期。

第一阶段的侨汇券有三种特点,其一是综合性票证小全张和单枚票证大版票并存(见图一和图二);其二是几乎均为小面额的小全张票证(见图三);其三是由于当时供应的物资比较紧缺,而侨汇券供应的物资又是比较紧俏的,再加之侨汇券大都是一次性使用,所以留存下来的侨汇券相对就比较少。

 聊聊中国侨汇券的发行与使用

       图三

图三中广西、广东。吉林的1元面额的侨汇券,均为综合性小全张票证。从中可看出,尽管按比例配置的食油、猪肉、食糖等只有几市钱,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品种是配置齐全的。

第二阶段的侨汇券几乎均为综合性小全张票证。这个阶段由于市场物资供应相对比较充足,副食品供应已逐步放开,议价的商品比比皆是,故这个阶段留存下来的侨汇券相对就要多些。另外当时第四套人民币已发行,100元大面额的人民币进入市场流通,所以这个阶段相对应也发行了大面额的侨汇券,如100元券、300元券,甚至广州市还发行了1000元面额的侨汇券(见图四)。

 

 聊聊中国侨汇券的发行与使用


图四中这张1000元面额的侨汇券是广州市1983年印制的,全套分5元券、10元券、30元券、50元券、100元券和1000元券。这张1000元面额的侨汇券是新中国侨汇券面额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种最大面额的侨汇券。目前完整版还没有现身,仅仅只发现使用过半的残缺票。

全国各地侨汇券的名称大都是“侨汇物资供应证(票)或侨汇商品供应证(票)”,上世纪60年代沿海地区部分省市又称之为“侨汇特种物资(商品)供应证”。上世纪80年代后期,湖南省直接在侨汇券上印制“赡家侨汇物资供应票”,这倒是一语道明了侨汇券的性质。

 

三、侨汇券的收藏概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供应性质的票证停止使用后,计划经济时期的票证庚即进入收藏领域,成为大众化的收藏票品。

侨汇券大都是一种集粮票、油票、布票、副食品以及工业券为一体且带人民币面额的综合性小全张的供应票证,供应票证中任何一个收藏专题都可将侨汇券纳入其中,钱币界已有人将侨汇券纳入“外汇券收藏专题”中。按理说,侨汇券应该受到广大票证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和追捧,但至今仍事与愿违,在全国票证收藏界,收藏侨汇券的票证收藏爱好者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侨汇券尽管也是属于一种供应性质的票证,但由于侨汇券是针对侨眷、归侨这一特殊群体且专门供应紧俏商品而印制的票证,故而面窄量小,存世量相对来说比较少;更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很多人不易见到侨汇券,以至于不少人至今都没有弄清楚“侨汇券”是何性质的供应票品。鉴于此,侨汇券进入收藏领域后,由于不少票证收藏爱好者对此认识不足,再加之其量少价就高,收藏定位起点高,所以侨汇券一直未得到广大的票证收藏爱好者青睐。笔者以为,侨汇券尽管现时还属于冷门的藏品,但由于侨汇券具备上述的这些特性,在未来票证收藏的发展中,极有可能成为一匹“黑马”!

前几年,国内热心人集侨汇券收藏爱好者之力,编辑出版了《中国侨汇券图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侨汇券工具书。存书一册,不仅能明了中国侨汇券的大致情况,更能为书中各种图案大气、印制精美的侨汇券而感到赏心悦目。但愿这本《中国侨汇券图鉴》能帮助票证收藏界的有识之士且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票证爱好者提高对中国侨汇券的认识,尽快加入中国侨汇券收藏行列!

 

           (成都:徐宝朝)

           2017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