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票”到收藏品的变迁

标签:
粮票生命票60周年 |
分类: 集粮宣传 |
从“生命票”到收藏品的变迁 |
1993年,伴随国人长达38年之久的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粮票时代,粮票就是我们的‘生命票’,一度比现金珍贵得多,离开了它可能就寸步难行了。”今年是新中国粮票发行60周年,乐山粮票收藏爱好者李希跃和三江都市报记者聊起了关于粮票的那些事儿。
有钱不如有“票” “粮票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产物,一张小小的粮票,不但记录了新中国几十年政治、经济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对于粮票,从事多年粮食工作和粮票收藏的李希跃有着特殊的情结和认识。 他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百废待兴,为妥善解决好粮食供求问题,保证军需民食、国家建设和社会稳定,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8月,国务院及粮食部相继颁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和《全国通用粮票暂行管理办法》,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的名义印制了第一版“全国通用粮票”,决定从当年11月1日起,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在全国各地普遍使用。 从那以后,粮票开始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到1993年才完全停止使用,伴随国人长达38年之久。 “在那个年代,粮票就是老百姓的‘生命票’,是最可靠、最公平的,也最利于计划用粮和节约用粮。”李希跃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普遍认为有钱就行,因为有钱就能够买到很多东西,不过在“粮票时代”,尽管大家也都很缺钱,但是如果让人在粮票和现金之间选择的话,估计不少人会更倾向于选择粮票,因为在那个年代,粮票能够买到的东西远比现金能够买到的东西要多。
昔日“生命票”成收藏品 1993年,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伴随国人生活38年之久的粮票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不过粮票却并没有消失,而是开启了另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篇章。因其具有特殊年代的烙印,厚重的历史内涵,多姿多彩的艺术,以及不可再生的稀缺性,粮票成为了收藏界的新宠,广受收藏者和投资者的追棒。 1993年粮票被废止后,李希跃开始了他的粮票收藏之路。 “刚开始还比较好收集,但是慢慢就越来越难了。”李希跃告诉记者,1988年以后,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结余的粮票,其中还不乏结余较多的,所以1993年粮票正式废止后,很多人家里结余的粮票一下子没有了用处,几乎每到一家都能够收到。 不过这样的日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粮票收藏,以及一些人因为粮票没有了价值而将其抛弃,几年之后,能够收到的粮票慢慢地少了起来。客观的现实也改变了李希跃的粮票收集方式,除了和藏友交换和去古玩市场购买之外,他将收藏的范围转移到了网上和一些粮票类书报刊上。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李希跃目前已经收藏了近1万张全国各地的粮油票证。 “如今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粮票,一方面是我国粮食短缺经济的缩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党和政府为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到实现温饱所作出的努力。”李希跃表示,通过对粮票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可以看到我国粮食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变化,以及我国粮食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抚今追昔,牢记与追思那一段特殊的经历;重温历史,才能更加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李希跃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