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往往只重视教什么,而不考虑幼儿学到了什么,只注重幼儿活动的结果,而不注重幼儿活动的过程。这种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使幼儿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严重的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而现代的教育理念,使我深刻认识到,明确与解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已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那如何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和转变自身的教育行为,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主动发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什么都离不开兴趣,在兴趣中培养幼儿主动性学习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根据自己的本性,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思维水平来确定学什么、不想学什么。一切强制性的学习,靠老师、保育员维持纪律的学习都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因此,我在设置区域游戏时,首要考虑的是幼儿对什么比较感兴趣,他们想玩哪些游戏,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也就打开了与幼儿沟通的桥梁,最主要的是老师可以通过游戏来熟悉幼儿,了解幼儿。小班幼儿很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觉得能当爸爸妈妈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都争着要当爸爸妈妈,那开设一个娃娃家肯定不能满足幼儿主动参与的需求,所以刚开学时我设置了4个娃娃家,角色也从单一的爸爸妈妈,增加了爷爷奶奶,哥哥姐姐,阿姨等角色,目的只有一个,幼儿喜欢玩,愿意玩,老师就应根据他们的需求作适当的调整,为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细心的呵护与关爱
开学初,小班孩子往往在各项活动中都缺乏主动性,比较胆小、懦弱,做事情常常依赖于成人的帮助。这些都是由于小班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同时,这一时期又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即刚刚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对老师比较陌生,在各方面要学着自理、自我服务,会感到诸多不适应,这时候需要老师更多的关爱和呵护,有时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给予幼儿鼓励与信心,能大胆的、主动地进行活动。如刚开学时,我班里有一部分幼儿从早上入园开始会一直跟着我,一会儿看不见我就会大声哭泣,边哭边喊,一个个像被丢弃的破娃娃一样无助,基于幼儿这样的表现,于是我将这庞大的一支队伍组织起来,开展了幼儿园的游戏,在游戏初期,幼儿园的小老师一直是由我担当,带着他们进行活动,但在游戏进行中我会不断的问孩子,接下来想玩什么,怎么玩呀,目的是让幼儿表达他们的愿望,从中了解孩子们的想法,适时进行调整,变被动为主动游戏。后来是请幼儿主动与我搭档一起游戏,最后是孩子们主动要求当小老师了,而我也退居二线做小朋友,参与他们的游戏,这当中孩子们行为一步步的转变,我始终陪伴左右,用微笑感染孩子,用耐心引导孩子,用行动呵护孩子,用眼神关爱孩子,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快乐成长。
三、投放材料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也是最能表现与肯定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活动。在区域游戏中,幼儿的主动参与往往是被丰富的材料吸引过来的,这说明投放哪些材料至关重要,考虑到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动手能力等,我在班里开设了超市,用现成的材料吸引幼儿的眼球,如投放各种孩子喜欢吃的食品罐子、包装盒,以及自己动手制作的一些食品,都比较形象,孩子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是什么东西,在投放物品是,我还要考虑哪些容易消毒,不变形,能长时间利用,因为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都知道这些东西是假的,但玩着玩着,孩子们会不自觉地将这些东西放入嘴巴品尝,这就使许多细菌在幼儿间相互传播,抵抗力较差地幼儿很快会被波及到,因此每次游戏,我都会提醒幼儿,并定期消毒,做最好、最有效的保障措施,留给幼儿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
四、以幼儿为主
《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因为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区域游戏中,我明确以幼儿为主的思想,做到“导而不包”,更多的是给孩子留出一个适当的空间,给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如:在区域活动中,发现幼儿对超市玩了一段时间后不感兴趣了,那我肯定要寻找原因,是由什么引起的,同时利用游戏结束时的点评时间,组织幼儿进行一番讨论,超市里卖什么你最喜欢?售货员是如何招揽客人做生意的?孩子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事后我利用家校路路通发信息请家长陪同幼儿参观超市,让幼儿观察超市里的物品是如何摆放的?商场里主要有什么人?他们怎么挑选物品?营业员又是怎么招揽生意的?应该用什么来购买商品?幼儿通过参观后对于开设超市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获得了直观上的经验,然后再和幼儿一起从新布置超市,对于物品的选择和摆放幼儿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还将规则从新制定,并将钱币的使用融入其中,开设了自助取款机。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我也深切体会到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会使幼儿的活动更富有创造性,同时也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五、良好的常规
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那么游戏开展的是否顺利,也需要常规的支持,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分散更多的精力去维持各个环节活动的秩序,从而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也是幼儿主动性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良好的常规需要靠幼儿的遵守而得以实现。
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一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习惯是其重要的基础。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曾今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这表明在区域游戏中,养成幼儿良好的区域常规是非常重要的。如,刚开设阅读区时,我在地上铺上了泡沫板,投放了孩子感兴趣的各种精美画面的书籍、抱枕、娃娃等,希望孩子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主动的学习,并经常更换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成为区域活动里面的主导者。但刚开学时,孩子们都是穿鞋进去的,有个别孩子会主动的脱鞋,但总是东一只西一只的,有时候个别孩子还要脱袜子。后来在结束活动时,我与孩子们谈了关于讲卫生、有礼貌等行为习惯,还一起探讨了进阅读区后要怎么做等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幼儿虽然进阅读区会主动的脱鞋,但鞋子放的还是乱七八糟,等结束游戏时的钢琴歌曲一响,孩子们都到处找鞋,简直是一片混乱。后来,我在阅读区的边上又贴了许多小脚印,按颜色分开,当孩子们进入区域后,就主动把鞋子放在小脚印上,这样比较整齐,也很美观。看来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对于幼儿来说,理解还是必须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有成效。
以上五点是我对我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主动性培养的一些感悟和体会,我还认为,如果在幼儿期,我们能有意识地要求幼儿每天玩游戏,并给予幼儿启发与帮助,甚至参与幼儿游戏之中,您就会感受到,随着幼儿游戏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水平会不断提高,同时幼儿的心理发展速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幼儿能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快乐成长,我会不断的吸取新的理念,积累更多的经验,做新的尝试,苦点、累点算什么,只要想到是为了孩子,我什么都愿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