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夜话》:天山秦岭(原创)
(2025-09-15 21:44:13)《天山夜话》:天山 秦岭 (原创)
大概在新疆当兵十多年以后,也就是在天山深处的伊犁河谷工作生活了十多年,才知道天山的意思。最早是看了著名军旅作家唐栋先生的小说《天山深处的大兵》,才知道天山横亘在新疆中部,是新疆的南北分界线。后来时间长了,才知道天山亦是新疆的代名词,天山是新疆的象征,天山是中国西部最主要的山脉,它一直延伸到甘肃境内。回到西安时间长了才仔细玩味什么是秦岭,也是后来逐步通晓秦岭是中国南北的自然分界线。如果说天山对于西部的人特别是新疆人具有特殊的含义,特殊的感情,那么秦岭不仅对陕西人,更主要的是对中原腹地的人们来说,是中国人民的父亲山,是华夏民族的象征。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中原内地有传统“五岳”的说法,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可对比天山和秦岭来说,我觉得更多更挺拔、更险峻,更具有大山、高山特征的当属横贯中国西中部的的天山和秦岭。因为这两座山不仅具有内地“五岳”大山的文化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西域和中原内地南北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自汉唐以来,历代中原王朝在经略周边时,就把西域作为重点突出出来,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唐代设立北庭都护与安西都护府,元代把整个西域纳入中央王朝,明代主要通过设置关西七卫经营西域,满清王朝从1644年入关到1762年,前后经历了110多年才完全底定西域,统一于中央王朝。由此可见,历代中原王朝一直把经略西域作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屏障来对待。
秦岭作为横亘中国腹地的中央山脉,其战略地位在历史上具有多重维度,在地理屏障、军事要冲、文化象征中具有非凡意义。从地缘政治上看,秦岭与淮河共同构成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其天然地形成为古代政权的重要屏障。山脉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北麓渭河滋养关中平原,南麓汉江哺育荆楚文化,这种地理格局使得秦岭成为控制南北交通的咽喉。从军事战略上看,先秦时期,秦岭古道,如陈仓、褒斜道已具雏形,成为连接关中和蜀地的关键通道;秦汉时期,秦始皇整修武关道,汉初韩信“暗度陈仓”,依托秦岭古道实现军事突袭。司马迁称秦岭为“天下之大阻”,其险要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文化象征上看,从先秦“昆仑”到东汉班固正式定名“秦岭”,其称谓变化反映了政治地理的重构。从文明根基上追溯,秦人祖先在三代之前就在秦岭深处活动,山脉成为秦文化的精神源头。此外,秦岭被称为中央水塔,作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秦岭被赋予“中华祖脉”的象征意义。总之,秦岭的战略地位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的控制,更通过其地理特性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南北融合与历史进程。
它就全方位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具有更广泛的历史文化意义、自然社会意义。
天山,天上的山;秦岭,秦人的岭。天上的山是最高的山,秦人的岭,是中国几千年来秦的后人自然山水岭。从以上的意义上讲,天山和秦岭在中国境内与其它大山相比就有了它的特殊意义。
六十年一个甲子,出生在黄土高原,战斗生活在天山南北的戈壁沙漠、高原边防,终老在秦岭北坡的八百里秦川。所以有了早饮天山水,晚食灞河鱼的两栖生活。
现代交通和信息的发达,时空不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几千公里,上万公里,几小时,十几小时就到跟前了,再也没有了天涯海角的呼唤和思念。天山和秦岭是如此的遥远,又是如此的临近。那里有房,那里有家,那里心安,那里就是吾乡。天山、秦岭是永远烙在我心灵的两座大山。我敬爱它们、仰慕它们、依恋它们、安享它们!
2025年8月16日于新疆天山北坡博格达峰下
前一篇:《望云思亲》:回归土地的宅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