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原上的一兵
草原上的一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205
  • 关注人气: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陵水走笔》:人生如忽也——读季羡林随笔有感

(2025-03-02 09:05:43)
《陵水走笔》:人生如忽也——读季羡林随笔有感  

近些日子在南国侨城的阳明书院(亦是售楼中心)偶然读到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此心安处是吾乡》《我的人生修养》。从这两书名看,八成是编辑人员为了销售而起的名字,当然这两书名也是里面的文章之一。季羡林先生并不陌生,大概一二十年以前就知道他的大名,也断断续续买了他的书有五六本,只是走马观花翻了一些篇章,粗浅知道他是北京大学东方学教授,当年在德国留学十年,在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印度佛教等方面的研究有突出的成就。间隙了解了季先生治学、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仅此而已。
也可能是闲散与无聊,在售楼部的阳明书院书架浏览时,看到季先生的散文集,随手翻了起来,有的篇目以前读过,如“留德十年”“留学前后”,等等。节日期间,空旷的书院静悄悄的,我随手拿着书倚靠在半圆型十分清洁干净的白沙发上读了起来,再次翻看《留德前后》、《西克(sieg)教授 》《女房东》《恩师:瓦尔德施米特》《重返哥根廷》,后来陆续看了《怀念老舍先生》《哭冯至》《忆汤用彤先生》《忆冯友兰》《回忆陈寅恪先生》《虎年抒怀》《陈寅属的爱国主义》《假如我再上一次大学》《谈读书》《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是许多次被书中的情节所感动,当年季先生与汤用彤、与陈寅恪、与胡适之,与留学时的导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以及像母亲一样照顾过他的房东欧朴尔老太太,回忆他们之间的交往感情特别感人,使人心理十分温暖。人的一生有时是无法选择的,季先生也论述过这个问题。可不是吗?1934年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回老家济南教书一年,他意想不到中德进行交换生培养,因他学过德语,又是清华毕业,意外得到一个留学名额。到了国外,他还没有确定最终确定选择什么专业,正是看到了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的招生广告,才惊喜地确定学习梵文、吐火罗文。也是阴差阳错,当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应征上前线后,顶替教学的80多岁西克教授的出现,让他毫无选择地学起了巴利文。1941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原本回国,万没有想到因战争不得不滞留哥根迁五年。就在他回国前给陈寅恪先生的一封信和博士论文,经陈寅恪推荐,他意外地被北京大学所聘任,让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聘任副教授不到一周,就破格提升为正教授。季先生说,在他的人生中,有太多的意想不到,有太多的贵人帮助,这不得不使人惊叹!
读季先生的系列文章有多方面的收获。收获之一,人生有不完美,但经过努力可以完美。季先生也出于寒门,对亲人特别是母亲有致命的爱和疼痛,他之所以在青少年家境贫寒之下还能读完高中考上大学,这是多少家族家庭亲人帮助的结果。人生来源于父母乡梓,不管后来飞得多高,都不能忘记从哪里来。要刻骨铭心不忘父母乡梓,就要奋斗,就要出人头第。过去科举时代提出的“扬名声,显父母”这并不愚腐,这是儒家思想文化,这是东方文化特色。收获之二,人生奋斗成功,既要靠自己努力,也需要外力帮助,需要机遇,需要恩人提携。季先生的求学路、人生路,尽管他自己十分努力,但没有外力的帮助也是难以成功的。当然,外力的帮助是需要内因作基础的,自己不努力,别人再怎么扶都没有用。这说明人生既要个人努力,也要善于把握机遇、利用好机遇。我等在求学和工作路上遇到的四五个贵人也是这种情况。只是我们后来有所成就后,不能忘了恩人,同时也要善于培养学生,传递这种及人于人的高尚思想文化传统。老师培养了我们,我们也要好好培养学生,传承先师衣钵。收获之三,人生的幸福既要奋斗获取,还要很好地守护住幸福。一个人一生取得一点成绩了不得,但要守成更不容易。这就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道理。其实,这个问题一点也不深奥。过去人们讲“富不过三代”,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这里有辩证法。苏州拙政园的创园历史就生动说明这个问题,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成因官场失意而返回故里,精心数十年营造的园林,想不到在他死后不到一年,就被不孝子弟因赌博把园子押上输给了别人。人生不易,经过多少磨难甚至死亡线上挣扎才获得的成就,一定要珍惜,要惜福守成。季先生青壮年求学多不容易,但他后来清廉勤奋上进,终其一生尽管“文革”时也遭了磨难,但他顽强奋斗不止,守住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收获之四,人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能在自己的专业以外还有名世成就,那就更了不起了。季先生一生在多个方面有非凡成就,仅语言一项,就掌握世界上11种语言文字,这是匹世罕有,特别是东方学领域的成就以及培养的学生,为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这么多专业成就,还能写出如此众多且名扬环宇的散文大作,的确使人敬佩,真有高山仰止的感觉。这也使我又想到南开大学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的文化随笔成就。中国的诗书画印是想通的,这样的大师也很多,但像季羡林先生在历史、文化、语言、文学等方面有这么多的成就还真不多。所谓的国宝,一点也不假。
像文化大师学习的东西很多,看了大师们的回忆性文章给人精气神,给人信心和力量,给人以未来生活的希望光明。

2025年3月2日于海南陵水和泓清水湾南国侨城西区7号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