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雅事》:从来新夏先生的随笔所想到的
(2025-02-24 10:06:18)《文坛雅事》:从来新夏先生的随笔所想到的
来新夏(1923~2014年)浙江萧山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教育部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历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等研究,《中国当代文史家知见录》被学界誉为“纵横三学”的著名学者。
来先生早年根植于博物、文史并重,晚年达到了文史相通,人笔俱老的治学境界。来先生古稀之年陆续发表了大量的随笔作品,在“纵横三学”的学术美誉之处,更以学者的身份随笔作家而名世。来先生后来说,“我之所以晚年转随笔写作,如有的人说是'衰年变法',这是我到晚年突然觉悟了,我原来在学术圈子里头所做的事情只给学术圈子几百人看的,我之所以变法,就是要把自己的一些东西反馈给大众,用人们能够接受的文字,用随笔的形式反馈给民众。“
来先生学识广博,且文史并重。从其随笔所涵盖的知识面来看,他做到了植根于博的”博观“。除了因术业有专攻而被誉为”纵横三学“外,他还在文学、绘画、书法、戏剧等方面皆有著述,这些都体现了来先生文史并重的学识功底,是其晚年文史交融的学识基础。
来先生强调,读书治学”杂“而”博“,方能学问横向浸润、昌明发展。他在随笔中反复阐明自己”博观取约“”好学深思“的读书心得。认为读书要”根植于博“,要好学而”博观“,就是要多读,由此开阔眼界,思考问题就会多角度、全方位。他还认为,”求杂当胜于求能......学术能破能就杂,则原有学术可获昌明推进,而新兴学术如雨后春笋,峰起迭出。“”杂书往往有异说、新说,颇可资参证者。“学问的博而杂其好处犹如植物学所谓的”杂交“优势。由此可以看出,知识领域之学识水平高,往往代表着治学的广度和深度。学问打通了,才有可能在严谨的学者著作之余,写出生动自然的随笔来。
来先生在《闲谈读书》中提出,写随笔的最终目的是”观书所悟,贡其点滴冀有益于后世;阅世所见,折其心态,求免春蚕蜡炬之厄,知人之论,不媚世俗,但求解古人之沉郁。“
来先生的随笔类文章丰富多采,有治学读书类的,有阅世论世游记类的,有人物纵谈与师友存真类等,各类随笔,时间地点不同、反映的内容不同,但都极具文人学者的儒雅风范,纵横捭阖,笔墨生香,气韵悠长。其读书治学类有《读书治学》《文化覃思》《序跋书评》《谈史说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极具文化特色,对后学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阅世论世之文有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情怀,游记之文善于触景生情,能够使文史、掌故、论世见解自然融入或轻或重的笔调中,极具历史视野与人文情怀于立足于学问,博雅而平和地议论,容易被读者接受并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其中描写”登天缝“之瀑布尤为精彩。
”树木郁郁葱葱,迂回曲折,有一种小林海幽秀之感。高高石壁的罅隙或缺口见有泉水若练下垂,或宽或窄,一泻到底,遇有片石叠层,平面略有凹势,便成小潭,俯视潭底,清澈可见,旋自潭口下流,又成一小瀑布,若遇立石,则水分流复合,成众瀑争流之势,其声励人心志,而其景壮美满目,令人伫立久视,当一涤胸怀郁闷。“
来先生在人物纵谈随笔中,可以说对顾炎武情有独钟。其中对顾氏一生”时时未忘‘行已有耻’的高尚人格“”博学有文,行已有耻“的治学宗旨,对《天下郡国得病书》《日知录》等经世致用极为敬佩,由此来先生生发出”人格不立,做一切学问都是废话“”读书人不把耻字放在首位,则为无本之人“的感叹。
来先生反复强调:”工具、材料、方法“为治学的三大要件。他还强调,"以文为体,以史为干"是其写作的风格。”凡文字,少小时领会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这不是平淡,而是绚烂之极也。唐人孙正庭在《书谱》中对书法论述:”初学分布,再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能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正契合了来先生”衰析变法“的随笔风格。
来新夏先生一个大学者“衰年变法”转入随笔创作并能名世,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一个是学问是想通的。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本身,还是两者相互之间,都是相互通融的,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越发突出,,这种整合发展的趋势越越明显。另一个是学者的心智是灿烂和光明的。自然科学家能创作出令汉学学者汗颜的诗词来,哲学社会科学家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探索及其成果不逊于自然科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赫胥黎《天演论》、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论》、恩格思的《自然辩证法》,中国张衡的《地动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全农政书》等,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发展的结果。来新夏先生作为现当代文史学家,他不仅在自己专业领域,还在随笔这一特殊文学艺术领域有如此成就,的确反映出来先生光明的心智和灿烂的思想文化。
【说明】本文主要观点来源于2024年4月24日《中华读书报》《来新夏”衰年变法“的文史交融探索》
2025年2月25日于海南陵水县和泓清水湾南国侨城西区
前一篇:《海南之行》:可以松口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