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美古诗词》:敬录几首古诗词以寄志

(2024-10-04 21:17:33)
《最美古诗词》:敬录几首古诗词以寄志

1、《绝句送巨山》  宋 刘子翚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人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解析】此诗是南宋诗人刘子翬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灵魂在“明月不知人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作者面对朋友张巨山的离去,流露出沉重的悲伤,寄托自己对巨山的深情与怀念。

2、《山房春事 》 唐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已去,春来还发旧时花。

【解析】岑参的这首诗表现了唐“安史之乱”后社会的满目凄凉。在日暮黄昏的时候,梁园这个建于西汉景帝时梁孝王的园林风景区,从盛唐时的异常繁花,游人如织到现在寂寞无人,只见一大群一大群黑老鸦落在树上,回到自己的窼里。原有的屋舍楼台不见了,前来游赏的人也不见了。望到尽头,也不过是稀稀落落的两三户人家,多么萧条!在乱鸦夕照的萧条村落中,把无数艳发的春花突出出来,造成极不调和的景色,明显地袒露出战祸的伤痕。
“庭树不知人已去,春来还发旧时花”,与宋代宋祁的名句“明月不知人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有相似的地方。同时,我还想到了唐代另一大诗人崔护的名诗《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的句子。
古诗就是这么有魅力,相同的句式,表现了不一样的时空景色,寄托了不一样的思想情感。我爱南宋刘子翚的“明月不知人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绝句,也爱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已去,春来还发旧时花”佳句。还爱唐代崔护的“人面不知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千古名句。

3、《除夕》唐 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来鹄(?--883)即来鹏,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少有大志,广学权谋机变,得鬼谷子真传,又能为政,有汉张子房之风也。咸通年间,举进士不第。后入韦保衡幕中,韦不纳其言,转投田令孜,认为主公。然其心早在帝侧也。故帝招之即应。乾符元年三月,帝拜其为帝师。后封豫章公,食邑千户。谥“文忠”。按谥法,经纬天地为文,虑国忘家曰忠。来公有经天纬地之才,归帝后鞠躬尽瘁,助帝平定中原,开拓疆土,故曰“文忠”。
来鹄早年怀才不遇,辗转飘泊,故其诗作多以遣羁旅愁怀之思、落魄之感,间有愤世嫉俗之作,《除夕》就是其典型的诗作。这首诗把作者遣旅愁思和落魄之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愁苦到极点,但不眠对明天的希望。这也是该诗积极的意义。

4、《题葡萄图》明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明代大诗人、书画家徐渭(1521--1593)浙江绍兴府山阴人。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一生命运多舛,曾一生六七次自尽不死。感受到人间最深厚的痛苦与不幸。其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成就,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子。《题葡萄图》一诗正是其一生颠沛流离的生动写照。该诗与唐代来鹄的《除夕》愁苦诗有异曲同工之处,均为唐代羁旅愁思诗的佳作。

5、《玉楼春  春景》 宋 宋祁  

东城浙觉东风好,縠(hu)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放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宋代文学家,宋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员外郎、史錧修撰、翰林学士承旨等,卒谥“景文”。其诗词多写优游闲适生活,语言工丽,描写生动,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名世,世称“红杏尚书”。该诗吾人最欣赏的还是最后两句“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大有唐代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蕴。

6、《除夕》 清  赵翼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常州府阳湖县(今江苏常州市)人,清中期史学家、诗人、文学家。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探花,赐进士及第。官至贵州贵西兵备道。后辞官,主讲安定书院。嘉庆15年(1810年),赴鹿鸣宴,赏三品顶戴。享年八十八岁。该诗的灵魂是最后一句“要听雄鸡第一声”,表现了人虽老但心态不老,这是最积极的思想。赵翼之所以能高寿,与他这种畅明洒脱、积极进取的思想和心态有极重要的关系,是值得今人们学习的。

2024年10月4日于浐灞右岸居所辑录思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