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窗走笔》:一周又一周

(2023-11-25 11:06:04)
《北窗走笔》:一周又一周  

也不知什么原因,近些年来老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经意中一年过去了,时常有蹉跎岁月的感觉,一年之中基本没干什么事,也确实没干 什么事就过去了。这不,从2021年6回到乌市,原本想呆二三个月,把事情办完就走,可没有想到疫情把人困在乌市三四个月无法脱身,只能在乌市过年。一转眼,几个月、半年,到现在11月下旬,眼看着2023年又要过去了,怎不使人紧张和叹息呢!
“十一”前夕,原计划是和夫人一起回西安,因儿子“十一”要来西安看望我们。可今年遇上了一个很大的事情就是外甥套改士官,个中的原因复杂,此事不管不行,涉及到孩子一辈子的前程。于是和夫人商定她先回西安,我留守乌市办事情。与夫人在一起时也没有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一天又一天就这么过往着,可自从夫人回西安这两个多月来,我独居生活突然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每天简单重复做饭、阅读、写作、走路、睡觉生活轨迹,感到没什么意思,周围也没有好转游的地方,天天窝在房子,觉得有些无聊。
如果说最近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通过阅读才觉得认真读一些书的重要性。这么多少年了,没有认认真真读过几本书,还整天以文化人自居,可是在写作的实践中感到,有许多东西是记流水账,文章如白开水,没有多少文化含量,以前看过的、自己觉得好的素材都在文章中体现不出来。“写作用不上,还不等于没读没记吗?”此乃重要困惑之一。古人说,“文章不写半句空”,朋友孙申侠君讲,“知识转化不成财富,等于没知识。”这些话都刺激了我的大脑神经,可不是吗?这么多年来,几乎天天爬在电脑上或阅读、或写作,然尔出来多少有用的东西。想起来觉得惭愧,也不知是读书写作的方法不对,还是自己本身就不是文化人的料,用妻生气时埋怨的话讲,“就是每天在那里装腔作势罢了。”
现在看来,书要一本一本读,阅读不能太宽泛,不能走马观花,既要精选书目,又要往深里读,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启发、思考、撰写题目,这才是正确的方法。新近在阅读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的《北宋三大文人集团》《钱锺书的学术人生》、海外华人学者陈正祥先生的《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和沈从文传的两个读本,在读的过程中还是不断受到新的教育和启发,读到精绝的章节和蕴含思想智慧史事时,常击掌赞叹,激动得不能自己。阅读过程中时常思考,任何人的成名成功是有客观必然性的,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学习、磨炼训练出来的,有的往往是被逼到绝路上奋而反击出来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才逐步明白了,有的人之所以伟大的原因,那就是---勤奋、敏感、才情、坚韧不拔。我惊叹“世间曾有胡先骕”、“程千帆全集序言”这些文章中所披露出那么多震聋发聩历史史实,特别是学人们那一颗颗忧国忧民,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生命献给山河破碎之祖国拳拳赤子心,往往使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不要说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我们这些五零后、六零后的人都想不通这些前辈们,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这么高的志向,有这么高学历,有这么激昂的爱国热情。这样的民国文化学人我们可以列出几十名、上百名,他们那种对国家的民族的挚爱,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学术的贡献、对后人的栽培,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能做出那么好的学问,真是我们这个不朽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历史文化根基。
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和人民,这就是民国学人和当代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理想信念。也许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和理理信仰,才能使我们在当下信息社会飞速发展变化中,能够安下心来读书学习做学问。

2023年1125日于乌鲁木齐东郊翠泉路467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