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窗走笔》:学问人生说春秋
(2023-10-30 19:13:09)《北窗走笔》:学问人生说春秋
学问是什么,就是学习研究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问题,因为人类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改造过程中,遇到许多不能解决,但又不得不解决的,诸如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渔猎、用火、耕作、迁徙以及制造劳动工具以获得更多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等重大问题。在解决这些人类生存过程上遇到难题的过程中,人类积累了许多经验,他们要用一定的方式把此记录下来,于是从结绳记事始,渐次出现用岩石、甲骨、青铜以至后来出现的竹笺、丝绢等物来记载历史的文字。在原始社会农耕和渔猎更加发达,剩余劳动产品更多的情况下,客观需要出现更细的劳动分工,于是一个专门从事记事掌管文书的人群出现了。人类什么时候开始重视文字和掌管文书的人呢?大概在人类文明逐步进化中,越来越认识到一定要总结积累渔猎耕种、战争掠夺、祭祀祖先神灵等生产生活实践经验,要歌颂氏族部落首领功业德行、要教化庶民尊天敬地,在此过程中认识到了文字和由文字记载各种生产实践经验上升到的文化之重要性。于是后来逐步出现“劳心者”和“劳力者”的社会差别。所谓的文化人由此在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中,逐步有了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有人说,人类自从有了阶级、有了社会分工、有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以后,统治者最害怕的就是读书人有了改造社会的思想,普通劳动者不满现实迫切要改变现状的想法。想来也是有道理的,自古以来武人打天下,文人安黎民,一文一武方能治理国家、安定社稷,由此看到文化人、学问家在不同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作用。
近两年来,逐步认识和领会到静下心来,认真读些书的重要性。当下信息社会中,看手机只是获得社会上快捷变化的信息,但不能代替系统读书的作用。真正的学问,即治世和生活的经验教训都在书本里,都在文化典籍中,这是前人经过多少代、多少人在改造自然、社会,进行宗教活动的实践中得来的,我们系统学习之、应用之,以更快更好地实现现代人的生活目的。说来觉得惭愧,当兵几十年在文案上工作,可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不仅缺少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基本国学知识,就连当今文化人必读的经典文化著作《红楼梦》《水浒会展》《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以及《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都没有读过,所以无论是学术思考还是写作应用总觉得言之无物,只是一般的生活琐谈,没有根,没有文化依据,真是汗颜几十年的摆文弄武生活了。
新近读了海外史学家何炳棣先生《读史阅世六十年》、王庚武先生《家园何处是》
《心安即是家》,正在阅读王水照先生的《北宋三大文人集团》,陈正祥先生的《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越读越感觉我们平时读得书太少,历史事件了解太少,治学治世人生经验懂得太少。我时常感叹,我们的先民什么时候起智力完全成熟了,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起先人的思想和智慧与我们现代人一样了,有的文化创造、科学成就甚至现代人都赶不上。可不是吗?现代人能写出四书五经的治学治世经验吗,现代人能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以及秦汉以来产生的《吕氏春秋》《汉书》《后汉书》《左传》 等先人的智慧吗?当然有人说,你这是典型的今不如昔理论,现代人能上天入地,古代人能行吗?说的也是,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有不同的智慧和所创造的文明,但人类有文明的历史以来,有多少文化大师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是我们今天后人能超越的,古希腊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斯都德、阿基米德以及后来出现的莎士比亚、孟德思鸠等思想文化大师,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韓非子,仅《史记》《汉书》《后汉书》《春秋》《资治通鉴》《昭明文选》,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是多么需要我们后人去学习领会和传承广大。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今人为什么能比古人聪明,除了新的科学技术发明成果外,最重要的就是能汲取古人创造的历史文明和思想智慧,读史可以明理,明理能治事,治事服务新的文明创造。
总而言之,读了一些书,才觉得读书的重要,由此提高了读书的热情,增加了读书的动力。但愿现在的人们少看会手机,多读一些典籍。读书明理、读书增智、读书改造自然和社会,读书得到我们幸福的生活。
2023年10月30日于乌鲁木齐新泉居
后一篇:《北窗絮语》:无名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