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高原》:受苦人的理想世界
(2023-08-23 10:56:10)《陕北高原》:受苦人的理想世界
受苦人,是陕北乡村农民自己称呼自己的一种无奈的、自嘲的叫法。我们通常理解就是----天天与土圪塔打交道,整天以种庄稼为生的人。说其无奈,是指农村人没有办法,除了受苦种地以外,还能做什么?乡下人常有一句口头禅,“再怎么不好,谁还能夺走咱手里的老镢头。”整天握老镢头的人就是受苦人。说其自嘲,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自己一无文化,二无手艺,不受苦怎么办?还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思想,即有经验的老农民认为受苦有什么不好,正正经经的受苦人,以种好庄稼养家糊口,“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
天下的受苦人何其众,职业何其多。我们放眼到外部世界看:长江边上长年喊号子拉纤的人,终年在木船上摆渡的人是受苦人;在旅游圣地庐山黄山,经年在山上抬滑杆的人,肩挑背扛上百斤物资沿石级向山上货的人是受苦人;在地下煤矿终年挖煤,时常受到生命威胁的人是受苦人;在炎炎烈日下盖高楼大厦,吃住在工地的建筑工人是受苦人;在几百米高空冒昧着生命危险检修高压电线的人是受苦人;常年在城市街道开饭店起早贪黑干活的人是受苦人。我们这里专以黄土高原上终年种庄稼的受苦人为叙述对象,探一探他们在世俗生活中的理想世界是什么?
陕北高原上的受苦人总的理想是有吃有穿,没病没灾,儿女出息,子孝长者寿。
有吃有穿是陕北高原受苦人的最大理想,也是最根本的生活希望。这话反过来讲,就是陕北高原上人们要解决好有吃有穿的问题特别困难。这是因为自然生态环境受限,缺少丰衣足食的物质条件。陕北山高沟深,缺少雨水,农民纯粹靠天吃饭。灾荒年月家中无粮,拖儿带女寻吃讨叫者比比皆是。世居黄土高原的陕北人终年只靠种地谋生,没有商业经济发展的习性,而同样隔一条黄河,山西人善于经商做生意,虽也处于黄土高原一部分,但他们相当一部分人家不愁吃穿,经商生活致富也。受国家政策受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业社大集体生活期间,陕北农民经年在土地上剖挖可还是吃不饱,农民能吃上饭、有衣穿,那是最向往的生活了。如果有人家天天吃干稠套黍饭,认为那是不会过日子的表现;如果能隔上半月四十能吃顿白面猪肉,就肯定就是共产主义生活了。
修下一攒湾好地方是受苦人的重要的人生成就。有吃有穿和有地方住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农民家,日月过得再好,如果没有自己家的一攒湾好地方,那不算好日月。因为住宿是人类生活生存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生活的重要目标。如果一年四季风霜雨雪中劳作没有自己家像样地方居住,没有自己家婆姨娃娃们避风遮雨的地方,那还算男人吗?为此,受苦人在劳动挣命的过程中,当初步解决了一家老小的吃饭穿衣问题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积攒些银钱和粮食,准备给自己家建窑洞修地方。有了生活的目标,就有了生活和劳苦的动力。为此,受苦人在经历些年头后,在家中生活稍微宽裕后,就筹划着选地方、斩地宫、打石头、做门窗、割窗台等各项准备工作了。经过一两年、二三年的准备与建设,终于有了自己家的三五眼窑洞,虽然因修地方欠下一些亏空,但那是正常的,只要地方修好了,欠下的账慢慢还就是了。一个受苦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办成了一件自己多年想办成的事,那应该是他人生中的一项重要成就了,自己心里舒坦多了,下一步就是筹划如何给儿子们娶媳妇了。
没病没灾是陕北人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南海北的人谁不希望没病没灾,可陕北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生存条件,人们对没病没灾具有更高的期望,更殷的期许。因为高原上医疗条件极为滞后,人们一搬得了病硬扛着,实在扛不了上医院已经晚了,没救了。一般的穷苦人家也害不起病,一场大病下来,差不多要倾家荡产,根本看不起病。所以,得了病,小病扛着,等着自愈;大病实在扛不住,或进医院或放弃治疗,日月穷也就罢了,可如果家中人出现重大病情,这对穷家薄业的庄户人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由此可以看出陕北人对家庭大人娃娃没病没灾的心理期盼和殷切希望。
儿女成才有出息是陕北人人生奋斗的重要目标和苦难生活的重要动力。人活一辈子为什么,还不是为了儿女成长、能有出息,能光宗耀祖。这是大多数人大多数人家的生活愿望。陕北地面苦焦,生活生存不易,与其它地方相比,他们抚养子女要负出的代价更大,对子女成才有出息期望更加殷切。他们认为,只要子女们有出息,自己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罪都是应该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陕北农村人家,如果谁家子女中能当上工人、当上干部,那是祖坟上冒出了青烟,多少年的辛苦没有白费,儿女们有出息,父母自然感到脸上有光,终于能在众人面前抬起头,能在人面前说上了话,让人家高看一眼,那是多么好的事情。
子孝长者寿是陕北人幸福生活的另一个期盼。俗语说:子孝家贫长者寿。这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辩证统一的。古人讲,“家贫出孝子”,这在陕北表现特别突出。子女们从小生活在困难的生活环境中,对父母的辛勤劳苦有特别的感受,所以稍微懂事后,就特别体恤父母家人的苦心,对父母和爷爷奶奶长辈特别孝顺,总想让父母少吃些苦、少受些罪,多为父母分担一些生活的困难和忧愁。为此,读书学习特别认真,努力给父母争口气,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尽早出来打工挣钱,努力为父母减轻家中生活压力;平时省吃俭用,把一点好吃的好用的,尽量给父母和老人们享用。子女们孝顺了,家才和顺平安,老人们才能有好心情生活,有好的心情才能长寿。家居世俗生活就是这么一个规律。所以,在陕北地区,人们的世俗眼光中,对一大家子人儿孙满堂、子女孝顺、老人长寿,就特别羡慕,认为人家家教好,门风好,是顺心人家、是光荣人家、是幸福人家,这才是受苦人真正的幸福生活。
2023年8月23日于乌鲁木齐翠泉路467号新泉居
前一篇:《北窗絮语》:空明与虚静
后一篇:《北窗随笔》:说不要脸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