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再说合意
(2023-05-13 11:19:11)《人生之路》:再说合意
---读书是农家子弟唯一的出路
前几日写了《想起合意》一文,在西部散文选刊平台登出,在网上看了一遍觉得言犹未尽,还是想再说一些想说的话。在上世纪六七年代,农家子弟的出路在那里,父亲是农民,儿子就一定也要是农民吗?答案是肯定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犹如三座高墙挡住了农家子弟走向社会人生之路。说来,那个社会真的是不公平,凭什么有城乡差别,19世纪西方社会人文主义思想家宣传的“人人生而平等”,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就是不平等,就是有差别。城里的人那怕是个傻子,也好赖可以找到工作,可以上班,而家农村的孩子那怕高中毕业再优秀,也只能种大田,“戳牛屁股”(拿鞭子赶牛犁地)。城里人天天吃白面,吃炒菜,农村人连窝窝头都吃不饱,天天清汤寡水。这是什么人造成的---如此巨大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呢?
所以,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后,允许人员全社会流动,允许农村户口的孩子与城里孩子一起考大学,一起走向社会工作,这是多好的政策,为啥以前不实行呢?“什么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话说得多好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感谢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民再也不饿肚子了;实行自由市场政策,农村人可以到城市里打工来了,做生意来了,农村人也可以当老板挣大钱了......
可在一些比较偏远农村,为啥还会有“合意”这样不合意,极不合意,甚至是凄凉生活呢?说到底还是读书问题,即书读得少了,读书没有读出名堂。因为没有好好读书,就没有眼界,没有想走出外面世界的思想。如果读书读出名堂了,农村的孩子也就有理想了,就想展开翅膀飞翔到外部世界中去打拚去生活。
如果在改革开放这么好的政策之下,农村孩子还是没出息,还是受穷,那不仅是书没读好的问题,恐怕就是人的命运了,像小苗沟“合意”这样的人生就能说明之。有的人说,“贫穷限制了人的想象力”,我觉得更主要的是人没有读书限制了人的想象力。从古至今,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人上人,但之所以能成为人上人的人,一定是读书读得好的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愿千千万万的农村青年明白这个道理,在读书成才这条路上能获得自己的幸福人生。
2023年5月12日于乌鲁木齐新泉居
前一篇:《人类学笔记》:下南洋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