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高原地理》:马家山之思
(2023-03-06 11:58:27)《陕北高原地理》:马家山之思
不经意又想起马家山村庄的事情了。其实,我对马家山并不熟悉,小时候七八岁随母亲和姨姨们在春节时去马家山看秧歌,晚上转灯;1985年左右,与五姨一起从小苗沟出发,经过马家山翻山越岭到绥德县田庄公社曾家庄看望出嫁在此的三姨。其实,我在马家山一个人都不认识,但只是好奇、诧异这么一个好端端的村庄,乍就没多长时间没人住了,成了荒村了呢?在中国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三四十年中,黄土高原上类似马家山这样的荒村还有多少呢,它给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历史、社会变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留下什么样的印记,有什么历史文化意义,这是当今社会学家、陕北历史文化学者应关注和研究思考的问题。
一、姓马的人家是何年何月因什么原因来到马家山的?为何在此地落脚,初来此地是什么情况,后来是如何逐步繁衍发展的?这几个问题是研究马家山历史文化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陕北高原的很多地名、村名都是人的姓氏命名的,如周家圪崂、佟家坬、艾家河、徐家墕等地方,尽管后来这些村庄都可能不住周家、佟家、艾家、徐家了,二十世纪马家山还有马姓人家居住吗?也许有,也许没有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年姓马的人是怎样来到此地的,初创时期是如何起步发展的,他们选定此地定居主要基于什么考虑?是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吗,是四周出行方便吗?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这都是需要考证的。
二、马家山之地最辉煌的是什么岁月,此地有大地主吗,出过什么大人物?马家山与周围的村庄小苗沟、佟家坬、田山渠等相比,有什么特征,有什么文化?一个地方在历史上能否留下印记,有多种因素,其中这个地方是否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是否出过重要历史人物,是否有特殊的地域文化创造,如手工艺品、传统的酿酒业,还诸如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剪纸、石雕、秧歌、道情、唢呐等非遗文化,这也是需要考证的,这是殊如马家山等村庄有无历史文化内涵、有无历史文化印记的重要体现。
三、马家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交通环境,为马家山人走向外部世界,打开眼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家山这个地方可以说,既封闭落后,又开放畅达,受南来北往地域文化影响较大。如果说马家山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恐怕此地比临三县(子洲县、绥德县、清涧县)相交地带是重要特点。马家山行政上隶属子洲县苗家坪镇(六七十年代属于周家圪崂公社管辖),他们出行到乡镇、县上办事要走四五十里山路,极不方便,可离他们村最近的绥德县田庄镇、子洲县淮宁湾镇才三四十里路程,马家人的人赶集遇会不少人都去淮宁湾或田庄镇办事,因为到苗家坪镇和双湖屿县城太远了。
四、马家山是何年何月人口开始外流的,最早在外定居的是什么人,做什么生意的;人口外流的高峰在什么时期,大多去了什么地方?他们背井离乡生活过得如何?改革开放后,马家山的人也开始外出打工、做生意了,只是与其它地方相比,马家山村的人口逐年减少率远远大于其它村社,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待于学者们研究考察。在中国逐步加大城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人口逐步减少是客观现实,但象马家山这样人口急剧减少,乃至最后成为荒村还是比较少有的。这里既有自然生态环境原因,也有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原因,诸如,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婚姻问题、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就医问题,等等。需要深入研究探讨。
五、窑洞文明还能持续多久,马家山等地的窑洞都要被异地搬迁的楼房建筑所取代吗?这是一个十分严肃、严峻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类似马家山这样的地方,国家实行了整体搬迁异地安置政策,这本来是好事,彻底改变了过去的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可异地搬迁后所建的全部是楼房,而非窑洞,就是征求人们的意见,年轻人们大多愿意住楼房,而非窑洞。窑洞是陕北历史文化的标识之一,如果后来的人们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都住楼房了,那么乡村中的窑洞还有人住吗,再过上多少年,陕北人还有多少人在住窑洞,陕北的窑洞文化是不是逐步就要消失呢?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马家山,只是黄土高原上一个小山村,但这个名不见经传村庄为何引起学者和专家们的重视,就是因为原来热闹非凡,人口稠密的村庄突然数十年人口没有了,变成荒村了,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成了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人们都在探索原因,开挖内核,寻觅陕北黄土高原未来发展的路径。
2023年3月6日于乌鲁木齐新泉居
前一篇:《望云思亲》:父母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