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味》:从张中行书生一生说起
(2022-08-21 19:59:23)
《生活百味》:从张中行书生一生说起
张中行先生(1909年~2006年)字仲衡,河北香河县河北屯(今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编写编著了《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文言文选读》《文言常识》《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对张中行先生是从近十几年的文史阅览中认识的。以前只知道他是一个大学者、高级知识分子。后来看了《博览群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才得知其是著名作家杨沫《青春之歌》小说中余永泽的原型,此事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在这篇文章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张中行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平时与杨沫的生活经历。张先生恼怒的是杨沫不该把他当作思想落后的旧知识分子典型,在随后他与杨沫几十年交往中,因为各种原因两人的思想和关系一直没有和解,结怨较深。张先生本想过平凡、平静的书生生活,他并不反对杨沫的创作,只是想着不要打扰他的平静的生活。这段公案一直延伸到他们的子女,也没有一个子丑寅卯结果。
人的一生有时是无法选择的,就像张中行先生年轻时与杨沫在北平的相处。但有时又是可以改变的,杨沫后来追求她的新人生,趟出了一条她自己人生之路,这是时代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与人性、道德无关。所以张先生与杨沫当年两人的人生道路选择都是无可挑剔的,都是时代和社会选择,是人个体对社会、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没有谁对谁错,都是人的本性使然。
在某种意义上讲,我更欣赏张中行先生一辈子平民学者、布衣教授的人生道路和生活选择。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86岁时才分到一套三居室,为自己的居室取名“都市柴门”。先生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文学院任教。1949年以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评审。一个人的能量有大小,人的性格有差异,不管社会怎么变化,对普通的平民百姓来讲,都要每天生活,都要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不要每天担心害怕,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比什么都强。靠本事吃饭,靠劳动生活,过普通人的生活比什么都幸福。需要说明的是张先生也是一个爱国者,他的一生做了他自己应该做的、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他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汉语言古典文学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很大的,他实现了自己一生完美的人生价值。他的著作《负暄之语》《负暄续语》在改革开放后,对中国散文界有较大的影响。先生那种一生淡泊名利,安心治学,以学术、道德立身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品格也是傎得我们后代学人尊崇敬仰的。
2022年8月21日于乌鲁木齐防疫期
前一篇:《流逝的岁月》:怀旧是人的本性
后一篇:《仰望大师》:情怀理想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