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游弋》:书法艺术的真善美
(2022-08-16 10:56:36)《艺海游弋》:书法艺术的真善美
1、书法艺术讲究中和与均衡,反对一切趋于极端。对书者的要求是深厚的文化修养与性情的清和稳重,不激不厉,真诚无私,反对夸张、极端、尖刻与自私。因此,书法的学习和研究也是一个心灵的陶冶与修炼的漫长过程。
2、书法外在的点画形质是书者内心情感与个性天赋的直接反映,也是其文化修养的直接反映。
3、在真善美三者中,儒家重视“善”与“美”,道家重视''真"。传家美学重视社会,道家美学重视自然。
4、在传统的传家思想中,善是第一位的。在《论语》中,孔子数十次提到“善”,甚至提到“善人”的概念。周代贵族讲求的“乐”,主旨在于重陶人格,贯注礼制,体现在人物身上,则是文质彬彬的儒雅之美。孔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文质彬彬、风流儒雅、博学多才、仁爱慈厚的长者、先师形象。
5、唯有达到“善”,“真”与“美”才有了依托。
6、《文心雕龙.宗经》中,刘勰特别谈到了文章的“六义”:“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染”、“事信而不诞”、“义真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滛”。这种真善美
相统一的原则,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刘勰在坚持儒家本体论的基础上,吸收了老庄思想,将道家推崇的的自然之道与儒家所推崇的人伦之道相统一,努力构建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批评体系。
8、人们对魏晋士族名士书法的推崇,除了其书法艺术的高超,还包括对其“真“,也就是老庄思想熏陶下远离尘俗,追求个性的向往。儒家所推崇的善与美,早已成为书法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并在其潇洒流畅,充满生机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9、书法艺术之”真”包含了两个基本的含义,即情感之真与自然之真。情感之“真”指汉字书写是传达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工具,其过程简单自然,不假雕饰。东晋士族的天牍书迹,其内容都是生活之日常,随事而发,随手而书,情感之真赋予了这些作品的动人气息。在商周金文、战国简牍、汉代隶书和草书作品之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美”
与“真”的存在,无论是报告军情、记录文档,还是书写家信,都发自真情,不假雕饰,真率自然,触处成春,数千年之后仍能感受到一种动人的力量。
10、情感之真是书法艺术自然之真的重要基础。
11、自然率意、真情流露的书写不仅不会降低点画的质量,反而能极大地增加其美感,使其具有一种动人的力量。所谓“书无意于佳于佳”,就是“真”的真实流露。
12、本质上,所有艺术的真善美都是合一的,只是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书法艺术的真善美不仅表现在外在的点画形质上,更表现在内在的神韵与风采上。
13、书法外在的点画形质是书写者的内心情感与个性天赋的直接反映,也是其文化修养的直接的反映。
14、杨雄(前53年~18年,西汉辞赋家、思想家)说“书者,心画也。”他最早认识到汉字书写与心灵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对书写者的情操陶冶与文化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5、书法之“真”的意义,在于通过长期的学习与陶冶,汰洗掉心灵中那些可能存在的不良部分(无论是质直、刚佷hen、矜敛、脱易、躁勇,还是孤疑持重),而保留纯真的赤子之心。这种纯正的赤子之心的修炼和护持,最终转化为笔下的典雅、中和、自然、烂漫,转化为清丽、含蓄、温雅而和煦的书卷气,转化为内在的品格修养与外在仪表风度气质的高度统一,文质彬彬,相映生辉,从而臻于美与善的境界。
16、所以,书法艺术的研习,心灵的陶冶与学养的提高远比技法的学习重要。心灵的蒙养,要随时拂去尘埃,澄澈空明。
17、好的书法是长期而从容地陶冶出来的,绝不是单纯只是苦练技法得来的。
18、人的善恶雅俗会直接映射到作品之上,成为我们判断作品价值的重要依据,据其作品而知其人。
19、总之,书法是文化,“艺术”只是它的重要属性之一,对书法艺术的真善美的追求永无止境。
(--摘自2022年6月26日《光明日报》第11版,作者:雒三桂,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读后感】过去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2016年夏退休之际,才购置了一套笔墨工具,开始涂摸,先在报纸上练习,别人说最差也要用毛边纸。我喜欢楷书,买了几本田英章先生的教材书贴练习,后来军旅书家梁文远先生讲,要习楷书,当习欧阳询的,并推荐了欧阳询的《九成宫》作为练习的基本教材。没有参加培训班,完全是自己临贴。三四年下来,自觉有些收获,最起码能“拿起笔”、“写成字”,目前在“过得去”上用气力。在学习研练的过程中,逐步感到书法的美与魅力,在中正、平衡、协调上有一些体会和认识。越学越觉得书法有魅力,能提高人的思想和文化境界。读了三桂先生的《书法艺术的真善美》,感觉醍醐灌顶,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了书法艺术的真谛,进而增强了研习书法的信心。不求成为什么家,只求自己的书写能在大众中、文化人中说的过去。
2022年8月16日于乌鲁木齐新泉居所
前一篇:《江南意象》:唐诗宋词里的江南
后一篇:《走过天山南北》:塔吐鲁沟边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