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意象》:唐诗宋词里的江南

(2022-08-15 20:49:33)
《江南意象》:唐诗宋词里的江南  

——摘自《博览群书》2015年第四期   作者:辛晓娟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千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六朝金粉,十丈软红。江南自古便是烟花鼎盛的象征,唐宋诗词中,留下了无数描摹江南风物的 名篇。这首柳永的《望海潮》便是其中代表。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随着此词的传播,金主完颜亮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从此兴起了投鞭渡江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除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外,作为六朝旧都,金陵一带还留下了乌衣巷、燕子矶、瓜洲渡,石头城等历史遗址。也因此,在江南士人的眼中,不仅仅是一幅丽日清风的画卷,而有了岁月的厚度。‘吴宫花草埋幽经,晋代衣冠成古丘",那些隐藏于荒烟蔓草间的断壁残垣,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悼古情思。今天,我们仍可追随李白、杜甫、白居易、司空曙、刘禹锡、许浑、王安石等人的脚步,在烟雨萧瑟中寻访六朝古迹。千百年过去,唐宋人所见的旧宫遗碑,今天大多不复存在,但我们仍能从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中,重怀古人所怀之古。当我们眺望山河,遐想“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历史旧事,发出“三百年间同旧梦,钟山何处有龙蟠”的感慨时,古今连界限逐渐模糊,眼前的江南便与卷册中的江南重合了。
唐宋诗词中的江南又是生活化的,充满日常烟火的。“粽香竹筒嫩,炙脆子鹅鲜”的美食,“吴娃双舞醉芙蓉”之艳色,“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的异地风情,“腰緾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最美的季节看最美的风景,难怪太白不愿 离去,直到孤帆远影消失在碧空尽头。
江南虽好,却又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唐都长安、北宋都开封,都与江南有遥远的距离。所以唐宋人眼中的江南,又往往与贬谪、归隐或者思乡的意向结合在一起。于是江南的烟柳繁花,无不染上了感伤的气息。长庆二年,白居易上书不被采纳,出为杭州剌史,离开长安时,写下了“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初出城留别》)白居易51岁时离开长安,前途未卜,有可能终身无法回到京城,虽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的旷达之语,但其内心实难掩伤感凄凉的情愫。无独有偶,在白居易之前,在奔波洛阳、长安两地,谋求出仕无果,应举不第后,孟浩然沉闷忧郁中从洛阳南下,写下了《自洛之吴》:”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失意落魄离开京师徜徉在江南的的文人 ,江南的山水烟雨,似乎成为一剂良药,既想涤荡失意者心中的郁积,也想洗净在功名场上染上的浮尘。大多离开两京,走向江南的唐宋文人,都有与孟白二人同样的感慨。离路上,吟咏不尽的失意之境,到达江南后心悬魏阙的他们也无法真正泛舟湖海,辞谢公卿,而是一面借江南烟雨暂洗风尘,一面深深思念着京华,冀期有朝一日重返朝堂。
中唐诗人权德舆云:春风半,春光遍。柳如丝,花似霰。归心劳梦寐,远目伤游眄。可惜长安无限春,年年空向江南见。(《杂言和常州李员外副使春日戏题十首》)
江南柳如丝、花似霰(xian)的春日风光,触动了诗人的情思,想到长安城中的曲江飞花、灞桥柳色。可惜这无限春意,却只能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年年相见。思京恋阙之心,形于梦寐、溢于言表。
宋人毛滂的《临江仙 都城元夕》: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gu)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诗人身在江南,想象着京城的夜景。宝马雕鞍,鱼龙漫舞。天上与人间、白昼与黑夜的界限都已不再清晰。这里的长安并不是实指,而是都城的代指。在唐宋人的诗歌中,"京城"所指并不固定,也许是长安,也许是洛阳,也许是汴京,但与之对比的,往往是"江南"一地。远隔千里的京城与江南,成为诗人们人生中的两极,对比出繁华与落寞、喧嚣与沉寂。
张籍的《江南行》中言:“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苎(zhu)。”戴叔伦《过柳州》:“地尽江南戍,山分桂北林。火云三月合,石路九疑深。暗谷随风过,危桥共鸟寻。羁魂愁似绝,不复待猿吟。”张籍、戴叔伦写出了谪居江南时的凄苦之声。白居易在谪居九江时曾作《首夏》:“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在唐宋人诗人的笔下,江南的形象是复杂的。作为京华的对面,既是可以避世隐居的桃源,也是偏僻凄苦的贬谪之处。苦乐悲喜更多取决于客居江南者的心情。白居易对江州的评价“急于兼济者居之,虽一日不乐;安于独处者居之,虽终身无闷。”道破了这种矛盾的心态。
白居易回京(洛阳)十年后,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光辉诗篇《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职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晚年留居洛阳履道里宅邸中,似乎并未再到过完江南。但我们可以想象,在晚年闲居的日子里,那些山寺桂子、春日江水、吴宫芙蓉、杨堤柳岸是怎样一次次入于梦境,和他虚幻的世界 中重聚。这里的江南,似乎已超越了现实意义,成为一处精神故园,让诗人的灵魂能自由栖居于此 。
也许,和白居易一样,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安、最得意曲江春宴、杏园探花,纵马通衢大道。每一处蹄痕都是诗篇,写就睥睨(pini)王侯,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情。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江南。梦归处十里芙蓉未老,二十四桥明月依旧。每一声雨打风檐、莺啼花间都在密语,提醒我们曾向五湖烟波许下的契约。
可惜人总是向往着彼处。
在长安想念江南的春光柳色,又在江南想念长安的宫阙台阁。
【注】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迷恋江南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可能更多的还是在唐诗宋词中寻找到了江南的自然美、人文美、历史美 、文化美。由此,也就不由自主收集一些写江南的优美诗文,以愉悦身心,感怀人生。今笔录“唐宋诗词里的江南”一文,就是这种思想和情结。总体感到这篇散文写得很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江南独特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之美貌、之神韵。爱江南、思江南、恋江南。

2022年8月15日于乌鲁木齐新京居封闭防疫第六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