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2014-09-23 15:59:3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课题:
备课教师:
教学内容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7及相关练习。 |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应用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
|
教学重点 |
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掌握其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 |
|
教学难点 |
学会用“工程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
教学准备 |
|
|
课时安排 |
|
|
第 |
||
教学设计 |
||
环节提示 |
教学流程 |
教后反思 |
预习质疑 |
复习旧知 师: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先来看看,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pt课件出示。) (1)修一条360米的公路,甲队修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360÷12=30(米)。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教师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修一条36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18米,多少天能完成? 360÷18=20(天)。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教师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3)加工一批零件,计划8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加工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1÷8=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师小结:不知道工作总量时,我们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相对应的工作效率就用时间分之一来表示。) (4)一项工程,施工方每天完成 ,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 1÷ =6(天)。(师:你又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新知识同原有知识相互作用,发展形成新的数学认识结构的过程。因此,在复习准备阶段,设计了上述4道基本练习题,帮助学生激发原有的知识记忆,使学生能进一步熟练运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适当渗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是具体的数量时应该怎样表示,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例题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修路情境,合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展开,并在设疑中生成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展开新课教学。 【设计意图】猜想与验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发散思维,在猜测中预测结果,提高学生参与验证的热情。另外,因为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允许验证的方法多样化,对于正确的答案都能给予肯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在验证过程中,学生发现“工作总量变了,工作时间还是不变”,教师要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算理,使每一个学生自主有效地形成新知。从上一环节的算法多样化,到这一环节的方法小结优化,使学生的思维“量”“质”兼备。 |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
为了建设新农村,各地都在进行乡村公路的建设。张村也准备新修一条公路。两个工程队,一队单独修12天完成,二队单独修要18天完成。(ppt出示。) 师:从以上条件,我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预设:一队每天修这条公路的 ;二队比一队多用6天完成;二队每天修这条公路的 ……) 师:假如你是负责人,你会承包给谁?为什么? 如果要修得又快又好,怎么办? (预设:让甲队修;可以让两个队一起修。) 师: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PPT出示完整题目。) 张村准备新修一条公路。两个工程队,一队单独修12天完成,二队单独修要18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
|
猜想验证,合作探究 |
(一)猜想。 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两个队一起修路,大约几天能修完?(教师随机板书学生所说的天数。) 师:在这些天数中,哪些天数可以排除?你是怎样想的?(得出“两队合修的天数比12天少”的结论。) (二)讨论。 师:到底是几天呢?观察题目,想一想,要知道合修的时间,需要知道什么? (预设: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师:可这里的工作总量(也就是道路全长)是未知的,怎么解决? 可以假设道路全长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随机板书假设的长度(预设单位“1”,如36千米等。如果是假设具体数量,考虑12和18的公倍数会方便些)。 师:请你选择其中一个道路全长的值,试一试解决这道题吧。 (三)验证,辨析各种解法。 1.学生用假设法解题,老师巡视,抽取不同假设的同学板书演示。 2.全班交流评价各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预设:(1)假设道路全长36千米,36÷(36÷12+36÷18)=7.2(天); (2)假设道路全长720米,720÷(720÷12+720÷18)=7.2(天); (3)假设道路全长为单位“1”,1÷ = (天)。 对于假设具体数据的解法,分析一种,让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先分别求出两队的效率,再用工作总量除以合作工作效率,即两队效率之和,求出合作修路所需的工作时间。) 对用单位“1”及分率解题的方法,老师结合PPT进行重点追问: 这里的1指什么, , 各指什么? 代表什么?为何用1÷ ? 请学生结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说一说。(同桌互相讨论这种解法的思路。) 预设:如果有同学用1÷(1÷12+1÷18),肯定并说明可以直接写作 的形式。 |
|
小结建模,策略优化 |
1.同学们各自假设的道路总长不同,但答案都是7.2天,说明什么? (说明完成时间和道路总长没有关系。) 在道路总长发生变化的时候,哪些量在变,哪些量没有变? 引导小结:他们单独修的时间不变,无论假设道路全长是多少,两个队每天修的始终占道路全长的 和 . 也就是说对这条公路的全长而言,他们每天修路的米数在变化,但他们每天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没有变。 2.比较这几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一些? 小结 :这道题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我们可以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根据“一队单独修12天完成”可知一队每天修全长的 (也就是一队的工作效率),根据“二队单独修18天完成”可知二队每天修全长的 (也就是二队的工作效率),所以 表示两队工作效率之和。 用工作总量单位“1”除以工作效率之和,即可求得两队合修所需的工作时间。 |
|
检测反馈 |
(ppt出示教材第43页“做一做”。) 交流解题方法,说一说“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效率就是次数分之一”。(PPT直观演示线段图。) |
作业设计:判断题。
(在正确算式后面的括号内打“√”,错误算式后面的括号内打“×”。并说明理由。)
解答时出现了如下几种列式:
①300÷(8+10)……(
③300÷ ……(
⑤1÷ ……(
(二)变式训练,类推应用
1.甲车从A城市到B城市要行驶2小时,乙车从B城市到A城市要行驶3小时。两车同时分别从A城市和B城市出发,几小时后相遇?
(改变问题情境,将工程问题转化为行程问题。)
2.某水库遭遇暴雨,水位已经超过警戒线,急需泄洪。这个水库有两个泄洪口。只打开A口,8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只打开B口,6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如果两个泄洪口同时打开,几小时可以完成任务?